杂志汇教育艺术

课例教学助力语言训练

作者:曹玉国
一、以生为本,适时铺垫,注重训练的灵活性

课堂语言实践练习顾及学生认知水平,把握“度”,以追求效益,紧扣课文或课文内在联系进行语言训练,学生练得实在、实效。如果教学中,在潜心会文寻找练笔契机的同时,我们能以生为本,适当铺垫,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从学生的视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去设计练笔,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立足学情重引导。有效的练习,需要教师在立足课文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设计练习,还需要立足学情、练情进行针对性、随机性地引导,引导学生练有方向、练有方法、练有结果。例如《我是什么》这堂课时,在学习“落下来、飘下来、打下来”三个词语时,我引导学生感悟了“雨→落下来,雪花→飘下来,雹子→打下来”并进行不同的情感朗读。原以为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已经理解了三个词语的用法。可当有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雨也可以是飘下来,比如说春天的毛毛雨淅淅沥沥的也可以用飘下来”。真是一语惊人,这样的疑问,又何尝是我备课时想到的呢?通过细嚼文本,我发现这几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暗含着三个比喻的成分,于是我改变句子形式,原来可以是这样的: 雨像珠子一样( ),雹子像小硬球一样( ),雪像小花朵一样( )。通过句式变化,这个难点一下子就解决了,也纠正了学生的理解偏差。其实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展示着最鲜活的学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瞬间的契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2.立足过程重到位。有效的练习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充分展开,这需要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练习的时空,在时间和空间上保障每一个学生练习,而且需要教师关注练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实个性化的评价“以点带面”。如一位老师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在第一次设计练笔时,是这样设计的: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以想象,那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想像当时主席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补写下面句子。 夜深人静了,我们仿佛看见……;仿佛听见 ……

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铺垫:假如,当一个普通的老人,突然得知儿子离去的噩耗,白发人要送黑发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情感?接着根据学生回答,第二次调整问题如下:夜深人静时,主席又会有怎样的痛苦表现?选择一个镜头,学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写具体。夜渐渐深了,主席轻轻地捧着岸英的照片……夜渐渐深了,主席直直地盯着桌上的电文稿……夜渐渐深了,主席 ……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文思泉涌,顺着作者的情感思路、写作方法,续写主席作为一个伟人但又是一位父亲痛失

爱子的心理情感,写出了许多感人的话语,收到了学写迁移、顺势而练的良好效果。

二、整合重组,展开过程,突出训练的核心目标

1.整合重组,让核心练习贯穿始终。一堂课中,我们要教的东西很多,学生要学的也很多,我们应该抓住一个重点进行学习,依据文本现有的资料,给学生不断的锤炼,加深印象,实现“一课一得”。如笔者执教《丑小鸭》一文,抓住课文中很有特色的叠词作为本堂课的核心目标,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的教学把课文的学习整合在一个明确的练习目标中进行,使教学出现层层递进的态势,语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逐层递进,练习充满了张力。

2.整合重组,抓关键词语串联运用。纵观许多课文,都是精美绝伦,要学习的点似乎很多。那么如何把握文脉,抽丝剥茧抓住重要的“词眼”,牵一发而动全身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话”,善于发现“一词一句”,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知识储存来理解文字,用联想、想象来充实词句的“空白”,逐渐走进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作者的情感,使一个词、一句话内蕴涵的“意”变得充实与丰满。

三、依托文本,关注写法,实现言意兼得

练笔设计不能各自独立、零敲碎打,必须具备整体的观念下的策略思考。每个练笔在课文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发挥什么功能,设计时都应该考虑清楚,力求各个练笔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最佳的练习策略。

1.找准切入点,练笔促内化。当我们潜心会文寻找练笔契机的时候,应科学而合理地开发文本中的潜在资源,适时、适当、适度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以文本为重要依托,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找准训练点,把练笔与阅读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练笔在理解文本、内化语言、体验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2.关注写法处,练笔促感悟。学习语文,归根到底是学习语言,是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求。我们能做和需要做的是将一段话、一篇文章的言语形式推至学生阅读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从品词析句的角度品味段中恰到好处的言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当。如我校邹老师上的四上《颐和园》这一课中,在提供画面和词语的基础上,学生用学习到的“有色彩、用比喻、写动态”的方法,练得扎实、有形,凸显了语文课的本色——在实践中学语文。

立足课文进行语言训练,整合重组,依文而练,灵活有效地进行课堂练笔,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积累和运用。同时,又由于其点精选,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且形式多样,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练来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梁辉小学)

 

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幼儿口语交际训练活动的科学疏导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中自制体育器材的应用

突破单词积累难关,把握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理念的渐趋成熟

用名篇架设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课的桥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