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培琦老师曾经说过:“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经历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实质、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在组织学生实验活动时,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对此进行分析研讨,找出一般规律和共性,从而理解和体验科学的本质。
如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从烧开水开始,使学生由现象产生疑问,得出了研究问题——水受热会不会膨胀?学生经实验得出了水有热涨的性质。同时又问:它遇冷又如何?让学生再次实验得出结论,并用知识来解释现象。接着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物体也有这种性质吗?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吗?这样,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的研究空气,有的研究铁、塑料……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如何想办法让自己的研究对象变热或变冷,再看看它们是否膨胀或收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希望他们大胆设计实验方案、亲历实验过程。如实验失败,教师应鼓励他们继续探索,运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可延伸到课外。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
教会学生自行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把探求意义的本质教给学生,是常识教学(科学课)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们常识教师学习新课程、进行新课改的关键。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1.观察力是实验探究活动中的基础,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想象力在实验探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实验课中,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种种猜想或对微观事物通过想象帮助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途径。如《浮与沉》一课,在实验中铁块在水中是会沉没的,那为什么大轮船是用铁做的而不会沉呢?是不是沉下去的橡皮泥做成船的样子会浮起来?这样,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认识了浮与沉的相互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在探究中培养了能力。
3.在实验探索中,学生动手操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正确、熟练的操作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进行探究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如要研究“磁铁能吸什么”,就必须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周围更多的物体,从中区分出磁铁所吸的物体,再得出共性。如进行《电路》实验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从不同的操作方法中,理解并掌握了两种不同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
三、在实验中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的向导,只有好奇心强的人才会对现象和问题追根求源,才会主动地去研究,才会产生不搞清问题的性质和解决办法就不罢休的探究欲望。所以我在实验课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育学生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学生在实验过程或生活中表现强烈的好奇心都表示认同、鼓励并加以积极引导。
2.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欲在设计实验时,要看谁发现的现象多,提出问题多以及解决的办法多。如怎样把混有沙、土等杂质的米变成纯净米,怎样把铁钉从杂物中找出来,怎样把重石移开等,让学生充分地说,从众多答案中找出最好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
3.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尽量把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比如空气成分一课,怎样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实验方法也可不尽相同,只要把问题说清楚就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探究气氛就会强烈。他们想出把高度不同蜡烛点燃放入水中,再用透明玻璃罩住以使杯内空气中的氧气迅速被消耗,他们还知道把杯内水面上升的高度记录下来,以研究被燃烧消耗掉的气体占杯内空气体体积的多少,就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究欲得到发展。
4.及时表扬鼓励,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独出心裁、奇思妙想,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就会经常从能不能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从新的角度去考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研究带电物体性质时,有的同学把带电体用线悬起来,以观察电荷中的作用,我对这种方法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这样就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基本能力,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次次深思、感悟、内化的过程中,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松阳县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