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教材,深入浅出
教师要参悟教材,紧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不尊重教材。教材是各方学者思想的结晶。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其合理运用,使其发挥效用。所谓效用,就是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和铸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抓住课题核心是关键,教材中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了佐证课题的观点,教师的课堂内容也是为了这个教学目标。深入浅出的教学是指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育与分析,教材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生活,需要教师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便是深入。例如,教师在讲授“人种有不同”一课,核心要点是让学生建立“人人平等,人种无优劣之分”的观念。抓住这一核心,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出发去巩固这一观点,例如:介绍各个人种的特点,让学生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也可以举各人种英雄事例,使学生建立崇敬生命,尊重差异,人人平等的观念。所谓浅出,是指学生根据对教材分析理解得出的结论,联系自身实际,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身边事物的一个道德判断。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最终要将书本上的价值理论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
二、抓住契机,明辨是非
在小学阶段,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对于是非正误难以进行准确判断。如果说教材能够构建学生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那么对于是非的判断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也是理论与观念上升到行为的关键点。通常我们总是说,怎样做是正确的,或怎样做是错误的。正确与错误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是思想外化的表现。教师应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或正确行为给出明确的判断,并进行批评或褒奖,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做会造成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2017年11月12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尖子生刺死班主任的事件,纠其原因,学生思想偏激,观念不正,加之教师对其缺乏关注,这才导致了骇人听闻的弑师案。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思想以正确的手段加以引导,教师与学校可能会直接为社会生产罪犯。学生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与学习的过程,是非观念的建立更加需要社会经验的积累。在这期间,会伴随着过失与错误,根据其已有观念,或许对自身的错误有所认识,常伴有羞愧感。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老师的话对学生而言具有权威性,因此,在学生犯错误期间是教师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但要注意教育方式,既要让学生认识并改正其错误,又不能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这一点对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但这是建立小学生是非观的必经之路。
三、学科整合,有效利用
德育是一门建设思想、规范行为的学科,既起基础作用,又起辅导性作用。即,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学生们成长为思想健康、观念正确的人。只有在“成人”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才有意义。学生拥有健康思想,正确观念,则更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从教学手段上讲,思想与法治离不开历史与文学,因为正确的思想是通过历史检验而留下来的,比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气节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文学的熏陶,也有助于思想的升华。道德与法治教育离不开其它学科,不能孤立教学。我们提倡学科整合,有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培育阳光少年服务。
学校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能根据学科特点,教育对象,教育效果及社会效用进行分析,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从教育实际出发,抓住契机,深入浅出,有效地整合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