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十九大精神 立德树人 角色期待 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针路线、根本任务、基本途径和终极目标。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教育的目的归属感,对夯实“两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组织基础意义重大。用党的教育方针来立德树人,将成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重要角色担当。
一、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师,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职业。之所以说古老,是因为,教师无疑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与深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相伴而行的。从远古的时候起,古人就懂得有意识、有步骤地把生产知识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从诞生伊始,就被视作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说其年轻是由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同样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生产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推动的结果。尤其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脚步,往往会为教师职业添加不同的职业内涵。教师职业内涵的每一次提升,都是教育发展的需求,都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社会学意义所说的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厘定教师角色的理想期待和理性定位,对于教育事业尤其是教师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把角色视为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人们总是期待不同角色的扮演者能够按照某种方式行为,这些期待亦被称作角色期待。角色期待一方面作为行为者的社会心理与制度背景,强烈地影响着角色主体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又内化为行为者的自我角色意识,使其行为自觉地与之相符。
历史地看,教师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其身居多种角色,其中一些角色有着久远的历史,如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传道授业的引路人等;近年来,教师的角色又被进一步扩展到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师、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等。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更有着新的内涵。其中,既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书育人的能力期待,也有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使命的责任期待,还有传统师道背景下教师行为的道德期待,以及社会公众需求背景下选拔胜出的技巧期待。这些期待涵盖了教师角色期待的绝大部分话题,规范和制约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对教师角色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既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人民对教师职业的角色期待,也是社会历史赋予教师的责任担当。
二、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话题,既有其永恒性,又有其时代性。就永恒性来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立德树人一直是我国历代教育所共同遵循的理念。“立德”一词,最初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最初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既是育人之本,又是治国之道。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倡导立德树人,但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要求。中国古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曾激励过无数志士仁人努力抗争、前赴后继、不畏牺牲、视死如归,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但同时又必须看到,立德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矢量的属性,即既有能量大小,又有作用方向。立德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有着具体的不同内容和评判标准。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明确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12 月11 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深刻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群众评价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这是对“德与才”关系的生动诠释。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师的行为准则来说,立德就是要以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品行与操守激励人、培育人;简言之,就是要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所谓“身教不如言教”,教师首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播者和示范者,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地。此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立德树人,对象上既包括对受教育者的德育培养,又包括教育者的德育示范。树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立德和树人的这种特殊地位,要求我们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同时,还必须要以人为本,实现以智益德、以体蓄德、以美惠德的良性互动。
立德树人,方法上要注重榜样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教
师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学生、带动学生。这样才能把习总书记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作为传播知识、启迪思想、沟通心灵、塑造情感的使者,在立德树人中更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标杆。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切实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必须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德立身,以德制学,以德施教,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言传身教相统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的几个重要环节 迈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向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切实落实好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要注意把握影响立德树人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要注重抓好课程教改
课堂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学校必须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整个课程改革之中,将立德树人细化到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之中。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发掘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德育融入其中,进而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育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学校作为传播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场所,创新是其发展精神的必然内涵。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当代杰出的教育艺术家李燕杰先生曾专门研究过近百年来我国那些成功的大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熊希龄、陶行知、吴玉章和黎锦熙。经过研究,李燕杰先生认为:“这些大师级的教育家,无一例外,既是教育战略家,更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前的理念、成功的实践,无不昭示着他们对教育艺术的纯熟理解和自如把握。”发展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要向教育艺术家的方向发展。那么,什么是教育艺术家?教育艺术家首先是专家型教师,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工作是高效率的,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他们在追求真理、崇尚理性的同时,能够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种追求美的形式和美的感受的活动,并追求美的体验,只有这样的教育活动才有可能感染人、塑造人。
(二)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立德树人就是要用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来教化和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将这些优秀道德传统融入学生思想中,增强教育效果。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8 月19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要围绕着上述四个“讲清楚”,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其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成为新时代条件下立德树人的精神动力。
(三)要注重加强道德实践
立德树人,既有显著的理论属性,又有鲜明的实践特征。立德树人的践行,需要通过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努力使德育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公益,成为能够吸引学生喜欢参加的实践活动。在这类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世界、体验社会、感悟人生,从而学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在各项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友爱、体会真诚、学会关心、学会交流,从而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
(四)要注重实行循序渐进
立德树人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沟通、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和境界提升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施加影响。这一过程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更多的时候需要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用“情”叩开心灵的大门。
在循序渐进的立德树人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化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之美,教学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个性之美。保持良好的个性品质,发掘个性特色优势,因人施教、个性化培养,让教学拥有更多的个性,让教学的个性绽放绚丽的色彩,是教育艺术家显性特征,也是立德树人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只有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帮助人、珍惜人,才能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五)要注重践行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本身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道德自律。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治学态度、工作与生活作风等,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身体力行、言教身教并举。当代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认为,能够称其为教育艺术家的人,应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即“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值得强调的是,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6 个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作了具体的规制和约定。这一职业道德规范,既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全面总结,也是立德树人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 教育艺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