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饱含“文化+情感”意蕴的主题词
《朗读者》每一期都设立一个主题词,开场白的设计、嘉宾的访谈都围绕主题词紧凑而有序地展开。主题词本身,以及由主题词所引出的人生故事,选读的文本,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折射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包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闪现着文化的光辉,这就使节目拥有了强有力的感动人心的力量。因此,主题词俨然成为每期节目的核心和灵魂,这也成为《朗读者》的一大特色。
纵观第一季的12期节目,主题词依次为: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任何一个主题词,都能勾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和回忆,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更快融入节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有不同的情感表现。人的经历虽有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每期节目都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动,一次又一次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二、“嘉宾访谈+文本朗读”的制作模式
《朗读者》没有复杂的形式,没有花哨的包装,只是一个人、一段文,这在过度讲求娱乐化的当下,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气质,被称作电视节目的一股清流。《朗读者》借助嘉宾访谈和文本朗读,契合了民众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朗读者》一般每期重点选择五到六位朗读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词先进行简短的访谈,让嘉宾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而后再朗读与嘉宾人生经历或心路历程密切相关的名篇佳作。观众对嘉宾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更有代入感,更能感同身受,对于其朗读的作品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节目中,无论访谈还是朗读,都不刻意要求朗读嘉宾发音标准,重要的是真实的经历、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表达。另外,京剧第一女老生王珮瑜用京剧念白的方式朗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叶锦添用粤语朗读的《葬花吟》都别具一格,为《朗读者》的舞台增添了不一样的颜色,也让各个节目显得情意多姿、精彩纷呈!
节目中,嘉宾朗读的作品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且以散文、诗歌为主,也涉及小说、剧本等多种文学样式,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通过嘉宾朗读、专家解析,观众边聆听、边思考,品味语句的魅力,同时感受文化的精髓。这时,嘉宾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交汇融合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温暖人心的强大力量,唤起了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也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情怀。
三、“明星+素人”的嘉宾阵容
《朗读者》的嘉宾既是访谈对象,又是朗读的主体。节目的定位也是通过嘉宾讲述人生故事,结合文本朗读,传递情感,传播思想,传承文化。因此,邀请什么样的嘉宾参与节目,就显得尤为重要。董卿曾坦言,关于节目的嘉宾,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对于一档新推出的文化节目来说,明星效应显而易见。但明星大多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再挖掘出新鲜感人的人生故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也定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叹和感动。因此,节目最终选择“星素结合”,即“明星+素人”的嘉宾阵容。有影响力、知名度,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格,成为选择嘉宾的标准。“星素结合”的嘉宾选择理念,拓宽了嘉宾选择的范围,丰富了嘉宾主体的身份,为观众打开了更宽广的人生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于是,观众便在节目中看到了熟悉的演员、明星,如濮存昕、斯琴高娃、汪明荃、王学圻、江疏影等;知名作家如郑渊洁、麦家、刘震云、曹文轩、刘慈欣、张小娴等;各行业精英,如柳传志、李宁、杨利伟、郎平等;也有观众不太熟悉甚至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如翻译家许渊冲、配音演员乔榛、清华已故教授赵家和、作曲家许镜清、焊接专家潘际銮等;更有多位有着特殊经历的普通人,如杨乃斌和他的母亲、秋爸秋妈、丁一舟赖敏夫妇、饲养员林兆铭、脑瘫女诗人余秀华等等,真正展现了人生百态。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和感慨。在这里,名人和普通人、高贵和贫穷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凸显出来的是不同的生命样式和人生际遇,闪耀着的是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力量。
四、“线上+线下”的文化殿堂
《朗读者》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就是“朗读亭”。亭子高3米,占地约2.5平方米,外观古朴别致,形式复古,24小时开放,内设专业的摄像和录音设备。伴随着《朗读者》的热播,朗读在国内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朗读亭”每到一地,都会成为媒体和当地民众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让人瞩目的文化景观。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昆明、西安、青岛、南京等国内多个城市的图书馆及繁华地段都设有朗读亭。
朗读亭的设计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履匆忙的日子里稍作停留,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美和力量。朗读亭的半透明玻璃可以有效保障朗读者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尽情朗读,也有部分普通人在亭内朗读的画面内容出现在《朗读者》节目的正片中。
朗读亭的推出,打通了线上线下,沟通了电视内外,普通人或喜悦、或悲伤、或感动、或不舍的真情实感,为节目增添了别样韵味,也在国内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浪潮。这种方式也为喧闹和浮躁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一种可以让内心沉静的无形力量,同时与倡导全面阅读的社会大环境相一致,体现了《朗读者》作为文化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担当。
五、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在国内综艺界,文化类节目向来被视作所有节目模式中最难把握、市场前景也相对冷清的门类。难以把握,是因为这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功底要求很高,而作为文化类节目的《朗读者》之所以一开播就受到大家的关注,主持人董卿的个人魅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担纲主持外,董卿还是该节目的制作人。作为主持人的董卿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大气亲和的主持风格备受观众喜爱。董卿主持经验丰富,对于节目内容和节奏的把控力毋庸置疑。董卿的硕士专业为古典文学,她本人又酷爱阅读,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她对古诗词的信手拈来,就已经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朗读者》中名篇佳作、名言佳句她也是张口就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兼有品位、内涵和智慧,又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必然在主持的过程中外化出来,一颦一笑,一言一语,尽显端庄、得体、大气、知性。可以说《朗读者》是董卿“二十多年专业积淀”的结果。
六、细节的用心周到
此外,节目中的诸多细节也尽显栏目组的用心。
开场白和片头。每期节目开始,都有一段精心录制的开场白,语言简洁精炼,意境悠远,沁人心扉,直击心灵。片头里摆满书本的书柜、书桌、纸笔,以及让人应接不暇的中外经典作品,都显示了节目的书香气息、典雅意蕴。
舞台设计。演播室空间开阔,整体设计大气简约又别出心裁。访谈区和朗读区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可以让嘉宾安安静静进入谈话氛围,略带仪式感地进行朗读,暗合了嘉宾访谈和文本朗读二者结合的节目创意。
音乐元素。节目全程贯穿钢琴名家伴奏,朗读时有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节目最后还设置了结束曲,营造出充满意境的艺术氛围。
翻动的书本。嘉宾朗读文本时,没有采用字幕的形式,而是在屏幕右侧设计了翻开的书本,并随着嘉宾朗读的进度在相应的文字下划线,一页读完自动翻页。这一细节确保观众可以清楚准确地了解朗读的文本信息,尤其是朗读嘉宾发音不清楚或不准确时,这一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
嘉宾介绍及文本解读。每个嘉宾出场前,主持人都会做简要的介绍,有些还结合简短的视频资料,力求让观众对即将出场的嘉宾有更深入的了解。针对某些经典作品,节目组还会安排相关专家进行简短的解读,解读专家以简洁的语言、渊博的学识、深入的见解,补充了作品相关的大量信息,深化了观众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增加了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七、结 语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在文化节目稀缺的大背景下,《朗读者》栖息在文化的沃土上,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带领观众遇见精彩的人生和精美的文字,遇见动人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昭示人们在浮躁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让观众从别人的生命里看到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成长中领悟自己的成长,凸显了节目的人文精神和力量,体现了节目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责编: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