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格镜头与工业社会图景
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人造风景》更像是工业景观纪实摄影师爱德华·伯丁斯基的一份工作记录。纪录片除了展现中国风貌之外,还大量记录了摄影师的工作,例如如何架设镜头、挑选拍摄对象、举办摄影展等,并大量使用定格镜头,展现摄影师所拍摄的一张张触目惊心的作品—工厂流水线、衣衫不整的打工仔、被污染的河流、工业垃圾堆上的孩子们等等,这些纪实摄影作品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产生了震撼性的力量,直击观者心灵。而伴随着照片出现的是嘈杂的背景音,它们就地录制于工厂车间,单调而粗粝,人们可以在细细品味这些工业景观照片的同时感受到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鲁晓鹏教授从生态电影的角度解读这部纪录片,“在中国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并赢得恰如其分的‘世界工厂’称号的过程中,大量巨大而令人震惊的工厂、矿山、造船厂和大坝等被建造起来。这些工业建筑的巨大体积如此地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以致于没有足够宽的广角镜头可以完整的扫描它们。”①
如果说开篇那个拍摄福建一家工厂所使用的长达8分钟的横移长镜头给人展现的是巨大的车间以及正在井井有条工作的工人的话,那么紧接着的几个对厂房车间的定格镜头,则展现的是流水线的单调、刻板,表现出了工人劳动的重复性与人们被工作流水线物化的无力感。导演将摄影作品作为定格镜头大量运用于纪录片是一种比较新奇的创作方式,而这种创作方式又给予了影像冷静的纪实力量。
二、别有意味的“摆拍”
“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双方的关系语境处于自我/他者的对应之中。拍摄者原有的文化始终是一个参照系,往往很难突破既定的自我/他者、看/被看、本异域二元结构的认知范式,镜头的选择性观看寻找的是异质性形象,呈现出文化差异的隐喻。”②从一定意义上说,《人造风景》展现了西方人视角之下的中国。摄影师爱德华在纪录片中说:“我既不想美化工业,也不想责备它,我想说的是,这就是现状。通过展现这些画面、这些地方,让观者明白这个规模,这是另一种风景,不同的风景”。尽管创作者一再强调他拍摄的客观性,但《人造风景》还是以一种更加隐晦的方式表现了他对中国的偏见,比如导演在拍摄时使用了一些颇有意味的“摆拍”,并将这些“摆拍”的痕迹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在影片13分钟处,导演在高处拍摄打工者平日上班的工厂大路时,有意识地想让打工者“填满整条道路”,想让这种拥挤的现象体现出工业社会下个体生存空间的被挤压和无力感。然而,这种创作更具有导演的个人化特征,显得并不那么真实。如在影片25分钟23秒,导演在高处指挥几个孩子蹲在一堆工业垃圾上拍照,拍完照片还向孩子们展示照片,孩子们非常新奇而兴奋地看着照片中的自己,此处影像被处理成黑白色,创作者对孩子们生存环境遭受污染的忧虑可见一斑。然而,这种“摆拍”又不免带有西方式的偏见,创作者将自己摆在上帝的位置,采取俯瞰的角度审视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这与创作者身处发达国家的现实环境有关。
小镇村民正在垃圾堆中掏捡金属元件
《人造风景》中所记录的工厂一角三、粗粝冷峻的影像风格
《人造风景》展现的风景与自然景观不同,是一种单调、混乱、密集、黑暗、恐怖等负面元素的人造景观。尽管这些景观有的不能说不壮观,甚至还富有一种别样的美感,但总体来说,这些狂轰乱炸式的工业景观堆砌,并不能让观者产生精神愉悦。因此,纪录片的影像采取了与这些人造景观同样的风格,粗粝、冷峻,大量段落被处理成偏灰暗的色调。尤其是在拍摄堆塞着无数电子垃圾的乡镇工厂片段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小镇村民麻木的面孔。他们每日在电子垃圾中淘捡着金属元件,对电子垃圾的危害毫不知晓,“在小镇十公里外就能闻到毒性气体的异味,人们打碎显示器取走所需,剩下磷、铅、镉化物等各种毒性金属,它们都被冲进河里,结果水完全被污染,只能运送水进来。”这一段落,导演借助使用大量变焦镜头形成了黑白粗糙的影像风格,这种纪实摄影风格的力量不仅表明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使观众体会到了这种残酷的环境中生存意味着什么。
而为了与这种粗粝的画面相配合,《人造风景》的解说词非常简单,在展现摄影师爱德华·伯丁斯基的摄影作品时干脆只在必要的段落中简略地使用解说词,而片中大量充斥的环境噪音如汽车发动机声响、原油炼制的声音、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声取代了解说词的作用,令人更加震撼。
总之,《人造风景》是一部探讨中国现阶段工业发展问题的环保纪录片,其创作手法新颖而独特,摄影的力量被延伸至影片的各个角落,使得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冷峻而凌厉的风格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工业污染正如《人造风景》所说,从城市大规模地向乡村转移,而这种转移所造成的恶果如不重视,吞噬它的将是我国全体国民。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工业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高度重视和治理决心。纪录片拍摄者所处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对问题审视的客观与否。《人造风景》以发达国家的视角评判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进程,这本身就带有着居高临下的意味和态度,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需保持一个客观的视角,对其所展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注释:
①[美]鲁晓鹏著,唐宏峰译:中国生态电影批评之可能,《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第96页。
②刘忠波:域外纪录片中的行旅体验与中国形象,《中国电视》,2013年第9期,第81页。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