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纪录片已不仅仅局限于在电视和电影媒介中播出,新媒体渐渐成为了纪录片播出的强大平台。这就对电视人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崭新的媒介下,根据受众的观赏习惯与媒介传播规律,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去,创作出真正符合新媒体环境播出的纪录片类型,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那么,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是什么?
一、形式选择更加多样
新媒体纪录片符合互联网的碎片化、浅层化特征,片子的时长不再是“电视式”的50分钟左右,而是15分钟甚至是5分钟左右的长度,其通过极大地压缩时长,满足了用户在工作、移动等闲散时间甚至是通勤时间的观看习惯。片子在视听语言方面变得更加随意,晃动、虚焦等都成为了片子的元素,色彩和灯光更加鲜明,将视觉效果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也有别于传统纪录片,其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融入到了片子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营销传播等过程中,其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观看评论、留言回复等浅层次,而是将互动植入到了片子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并依据用户反馈、观众喜好等因素来决定纪录片的播放内容等。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在每集15分钟的片中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通过别具匠心的构图和柔美的灯光,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温情、细腻又清新的纪录片,该片将主人公的作品与电商购买环节打通,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实时转化为消费者,完成了片中商品的购买,这种跨界营销为纪录片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题材选择更加多元
新媒体纪录片的浅层化特征很明显,其力求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小而美的记录。其叙事节奏和结构的安排也更加突出互联网时代下纪录片的传播和网络用户的欣赏习惯,试图通过紧凑的节奏和多样的结构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述一部完整的故事。新媒体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也更加多元,除了将镜头瞄准底层人群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突出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外,还运用了互联网思维进行包装,将跨界、互动、边看边播等元素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让观众在纪录片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停留在“弹幕”、“留言”等形式上,而是体现到影响故事发展的深层次中。
从几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到近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大热,说明了讲述非物质的、工匠或农业的劳动,更易被消费主义时代的人们所接受。
同时,新的传播平台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品牌运营、用户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提供商在当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与别人做得不一样,即要做到“分众、分情绪、分人群的内容创作”。目前,新媒体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在短视频风格上有极大信息量的纯知识类纪录片;另一种则是把故事讲得更深、更透的纪录片,从精神层面上去满足观众的需求。
总之,新媒体纪录片是新媒体与纪录片交融结合的产物,因此该类型的纪录片不仅要符合纪录片的一般特征,还要在把握和认识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前提下,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新媒体环境的纪录片。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责编: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