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剧现实主义品格的媒介优势
受到“文以载道”理念和“兴观群怨”诗教的影响,关注和介入现实是我国文艺的一贯传统。尽管现实主义的概念本身取自西方文艺理论,但现实主义在我国有悠久和深厚的传统。在漫长的古典岁月中,诗与文作为传统文艺核心形式擎起现实主义旗帜,留下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宣言。历朝历代反对纤巧绮糜、泥古僵化风气的批评之声不绝。及至新文化运动后,在“启蒙与救亡”的迫切现实需要下,叙事艺术直接表述现实的文体优势展现出来,小说成为20世纪中国文艺最重要的文学类型,被超常赋予介入现实的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思想指导下,小说占据着20世纪80年代以前现实主义的文艺主阵地。
20世纪8 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机开始在城市中普及,并快速向农村延伸。比起小说以文字符号为中介的私人阅读,电视剧具有认知门槛低、收看便捷、可多人同步收看等传播优势。与小说相比,依托电视媒介电视剧具有承载现实主义的天然优势,一跃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叙事文艺形式。首先,电视剧更能直观呈现人物和事件。“电视就其根本而言是现实主义的媒体⋯⋯电视被看成反映世界的一个窗口或者反射我们自身现实的一面镜子”。①其次,电视高度融入现实生活环境。电视剧的声音和画面能成为日常生活的背景和谈资。再次,电视观看能够组织家庭行为,鼓励家庭成员集体观看。同时从小说自身的发展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巨大冲击。1980年前后,当代西方的批评方法陆续被引入并迅速应用到创作实践中,小说开始了形式自觉,作家普遍追寻自我独特性。“‘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性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②与其在现实主义领域和更为直观的媒介竞争,不如充分发挥文字主观想象的优势,探索小说在语言风格、表现形式及表现对象的多种可能性,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商业消费浪潮及其他新兴文艺形式的夹击下,小说退守自身的姿态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普及不仅冲击小说,也影响到电影创作。电影尽管也是直观呈现人物和事件,但是电视能够直接融入日常生活环境,具有收看的便捷性。电视连续剧凭借长度优势能够游刃有余的从容展现现实,并且电视剧收看是免费的。1995年,好莱坞分账大片《阿甘正传》《狮子王》等进入我国,将人们重新带回电影院,直接引发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加速发展。随后中国电影市场回暖,到2015年票房突破440亿,稳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复兴初战告捷。检视中国电影的复苏,直接受到美国商业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形成由商业电影绝对主导,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弱势共存的格局。中国商业电影兴起与现实主义创作在电影创作中的式微形成了鲜明对比。首先,中国电影复兴从每年配额引进好莱坞大片开始,这些影片从精神功能、创作题材到表现手法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同的特征;其次,类型化成为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主动选择。中国电影对于类型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情节和风格的模式化,常用类型肢解现实。再次,受好莱坞大片影响,中国商业电影追求奇观化视觉效果。奇幻、玄幻、冒险、动作等非现实主义题材得到中国商业电影的青睐。发掘大银幕在视听触方面的感官潜力而不是开掘现实深度和广度成为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核心追求。最后,娱乐化而非烛照现实的人文情怀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要价值追求,导致其更在乎的是好玩的故事而不是典型化的故事。
二、电视剧坚守现实主义的媒介责任
电视剧与网络剧的融合与竞争是当前电视领域的核心事件之一。在节目多屏传播的时代,由于播出渠道不同,电视剧和网络剧更重要的差异在于媒介属性不同造成的定位差异。电视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传播重心更靠近传播者一端,电视剧的传播者是作为国家媒体的电视台,因此电视剧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和精英意识。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更靠近受众一端,是受众驱动的媒介,具有私媒体、群媒体和青媒体的属性,即私密化、社交化和年轻化。因此网络剧在尺度拿捏、审美追求、类型选择等方面会更注重迎合青少年受众需求。定位的差异直接带来媒介责任的不同。
1.电视剧坚守现实主义的审美责任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要求表现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典型”就意味着审美责任。既要洞察时代发展规律和人情百态,还能提炼出包含本质和共性特征的真实环境和生动人物,再恰当运用影像化手段表现。显然,“典型化”过程必然为精英的审美能力和责任主导。电视剧由传播者主导的媒介特性是其精英审美能力和责任的基本保证。国家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对电视剧创作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并作为审查主体对电视剧立项和播出严格把关;代表地域形象的电视台作为播出主体必然认真选择安排电视剧播出。网络剧主要由受众驱动,受众口味影响和制约网络剧生产和播出,审美责任主体很难落实。从国外网络剧发展看,网络剧创作呈现无主化特征,常常由受众集体参与编剧;重视用户体验的商业视频网站作为审查和播出双重主体主动把关意识不强;同时,为了配合受众零散时间消遣式观看习惯,网络剧审美外观多呈碎片化、微观化和平面化特征,拒绝深度和完整的创作姿态与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要求南辕北辙;网络剧审美取向严重依赖青少年受众口味,穿越架空、悬疑烧脑、二次元超能力、偶像与 丝等非现实主义内容更容易受到青睐。未来网络剧应在坚持法律道德底线前提下,鼓励草根原创和大胆试验,实现创作主题、美学风格、表现手法、品位层次多元化,从而以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在与电视剧的融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电视剧坚守现实主义的社会责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直面现实生活、表达现实诉求、具有社会担当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为受众需要并得到广泛认可。近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剧目大部分是现实主义电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马向阳下乡记》《平凡的世界》《欢乐颂》等等。由于媒介属性不同,相比网络剧,电视剧更有坚守现实主义的社会责任。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剧受众年龄偏轻,因此奇幻、仙侠、玄幻、青春偶像等非现实主义类型受到更多追捧;电视剧的受众年龄分布更广,整体阅历更丰富,对现实主义作品需求更强。从文艺功能看,由于媒介间属性的差异,网络剧由于网络私媒体和青媒体特性偏重娱乐功能,电视剧则要更强调求真求善的价值引领责任。电视剧高扬现实主义精神,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问题不是为了情绪发泄和炒作吸睛,而是为了正视和解决矛盾;表现生活与人性之美,不是粉饰和架空现实,而是温暖社会传递前行的能量。就目前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网络剧看,在现实主义追求上,网络剧更看重现实的新鲜度、现实表达的个人立场和社会现象泛泛呈现;而受到观众充分肯定的大量电视剧则更注重现实的广度、深度和新鲜度在作品中的立体体现,更看重国家和公共立场,更着力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
三、电视剧对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与创新
依托电视这一高普及率的直观视听媒介,电视剧具有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媒介优势;从现实题材电视剧年播出比例长年超过50%的实绩看,电视剧具有现实主义数量优势;从2013年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专项资金”,评选原则体现鲜明政策导向,重点向现实题材和公益题材倾斜,凭借政府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引导和扶持,电视剧具有现实主义的政策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电视剧还形成了现实主义内容优势。“我国电视剧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成就,⋯⋯立足本土文化,为老百姓提供健康娱乐。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现实生活和承载主流价值”。③中国电视剧尽管精神追求、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现实主义一直是重要创作红线,成功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发展道路,积累起现实主义创作民族经验。
1.紧贴我国国情民意,现实题材分类多样并不断发展
中国电视剧的题材分类没有照搬美国成熟模式,而是根据历史和现实国情及观众的接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都市、乡村、军事、历史、知青、公安及人物志几个题材大类。其中现实主义题材广泛覆盖都市、乡村、知青、公安、人物志和军事题材中的绝大部分。涌现出了《赤橙蓝绿青蓝紫》《篱笆女人和狗》《便衣警察》《蹉跎岁月》等现实题材代表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步伐和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实践领域迅速拓宽,新兴事物和观念层出不穷,现实题材电视剧紧跟时代要求,既有题材不断交叉和细分,新题材不断涌现。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都市生活空间、形态和内涵不断变换,都市题材细分出青春言情、家庭婚姻、职场拼搏、直击改革和涉外生活几个主要亚类型;公安题材细分出反腐、警察伦理和刑侦几个亚类型;乡村题材细分为家庭生活、改革及打工族等亚类型;军事题材开辟了反映当代军人风貌的新领域,《士兵突击》《火蓝刀锋》是优秀代表。本土方言剧和儿童剧两个新类型也加入到现实主义题材阵营中。现实主义题材是当前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要题材。
2.以“家庭”为切入点透视解读时代风云和人情世态
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观早已内化为民族的情感无意识,家庭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单元,更是中国人的情感皈依。受此影响,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采取以小家庭的悲欢离合透视时代风云和人情世态的创作手法,对历史、社会进行伦理化呈现,这既吻合民族审美心理,也能得到“以小见大”传统叙事技巧的支撑。《渴望》正式开启了历史伦理化书写的现实主义模式。故事讲述从20世纪60年代初直到电视剧拍摄时的90年代初几十年间几户家庭间的情感纠葛,用家庭传记梳理宏大的建国史,以人伦之爱抚慰民族创伤记忆,释放历史焦虑。之后《金婚》《父母爱情》《温州一家人》等作品延续了这一作法。《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守婚如玉》等电视剧不是从历史纵轴线上,而是采用现实横轴,从婆媳、夫妻、兄弟姐妹等不同角度聚焦当前复杂社会现实、社会心态及人际矛盾在家庭关系中的折射,尽管过程艰辛曲折,主人公始终用善良、热忱和乐观面对矛盾、争取幸福,为时代和观众留下美好的启迪。
3.以“现象”和“事件”为主题快速回应社会发展新趋向
社会发展新趋向能快速地在电视剧里得到表现,这既是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的特色,也是中国电视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重要体现。中国现实主义电视剧能够成为生动记录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像日志,这与美国电视剧主要围绕既定类型进行生产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当代中国的大历史当中,(电视剧)扮演着风标、晴雨表和记忆标识的角色,这个特征,一直延续到今天”。④1991年《外来妹》、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情满珠江》、1995年《洋行里的中国小姐》都曾轰动一时,这些剧目分别回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南下打工热、出国热、改革创业热、白领阶层兴起,从乡村到城市,从大陆到境外,曲折与交锋、机遇与失落,梦想与迷茫,四部剧目连串起来可以大致描绘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壮阔与激荡。新世纪以后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继续回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向,2015年《二胎时代》正是对2014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实行单独二胎政策的回应。2016年《女不强大天不容》是对当下传统媒体艰难转型的现实思索。
4.以“问题”和“话题”为核心展现当代生活复杂与困惑
“问题剧”和“话题剧”是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的又一重要创新,问题”和“话题”是社会前进中的舆论回声、船后余波,既是社会热点,也是泪点和痛点,能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和认可。这类电视剧焦点小而集中,往往能切中时弊,体现了现实主义人文关怀。2008年《奋斗》在当时日益梦幻化的青春剧创作风气下,另立潮头聚焦80后青年人充满现实触感的情感和事业经历与困惑;2009年《蜗居》引发社会热议,电视剧涉及百姓普遍关心的高房价问题,也没回避现实存在的“小三”问题。从近年的创作看,《虎妈猫爸》在教育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聚焦子女教育方式方法问题。《老有所依》在银发社会到来之际聚焦养老问题,2016年《欢乐颂》依据当前社会分层的客观现实和青年审美趣味,选取了五个背景、经历和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主角,讲述她们不同的奋斗历程和人生哲学,播出后即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四、结 语
当前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与其他叙事艺术形式一样面临全方位挑战。现实主义创作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存在错位,由于创作者在才、胆、识、力等不同方面的欠缺,导致现实主义开掘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不足。传统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精神、题材与创作方法的三统一,而当前三统一的合理性却不断受到质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精神与题材三者能不能各自单独构成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引起广泛争论。有温度和力度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为时代和受众需要,与其他叙事文艺形式相比,电视剧在现实主义创作上具有媒介优势、数量优势和政策优势,承担着现实主义的审美责任和社会责任,多年摸索也积累和总结出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挑战与机遇并存,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应不断调节时代准芯,在新的创作趋势、竞争态势和媒介形势下不断充实和磨砺现实主义品格。
基金项目:2016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融媒体环境下文艺跨媒介传播研究”(2016QNCB61)
注释:
①[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页。
②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③唐志平:反映现实生活 承载主流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访谈,《当代电视》,2014第2期,第5页。
④宋强、郭宏:《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责编:王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