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食品

公开白条猪价格指数 破解“猪周期”难题

作者:文 王超
价格上涨时“一哄而上”,价格下跌时“一哄而散”,经济学上所说的“蛛网效应”造成的“猪周期”,长期以来一直令市场各方头疼不已。因此,破解“猪周期”波动怪圈,创造公平透明的生猪信息体系,有助于降低生猪价格的非理性涨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还能够为生猪期货等衍生品种的顺利推出奠定基础。

3月24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签订《大宗农产品市场信息共同行动计划》,并公开发布该共同行动计划下的第一个重大成果——瘦肉型白条猪肉价格指数,以期为生猪市场提供公开、公平、公正、权威的信息服务,为生猪期货的上市提供价格参考和结算依据。

不过,大商所的规划更为前瞻。据悉,该所欲借助猪肉价格指数,研究探索指数类衍生品种。据相关人士透露,为给每年7亿头、市值1.24万亿元的生猪养殖产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多年来,大商所一直坚持研究开发生猪期货。但从国际经验看,牲畜期货品种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以冷冻肉、胴体、活体再到现货价格指数等为标的的合约的过程,据此大商所结合国内养殖行业实际,在做好生猪活体交割合约设计的同时,一直在积极研究以猪肉现货价格为标的的合约。

信息不畅导致“猪周期”不断

生猪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以及猪肉消费量均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并且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比例超过了60%。“猪粮安天下”,生猪对于中国农业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生猪作为最大的农产品品种,其生产和价格波动却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季节性,很容易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其中,生猪市场信息不畅通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猪贩运商和批发商掌握的市场信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理性的经济人”的制约,很难反馈给生猪养殖者准确、真实的市场信息。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一波三折,2007年5月份从生猪开始的那一轮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价格暴涨、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农产品价格的暴跌,让我们记忆犹新。”在“瘦肉型白条猪肉价格指数”发布会上,有与会人士告诉记者。

据相关专家介绍,生猪生产具有自发性特征,生猪产业的从业者因客观因素的限制和主观能力的制约,难以准确把握整个市场的全面动态。因此,生猪产业从业者做出的生产决策会有一定盲目性。具体来说,当猪肉价格上涨时,生猪产业从业者就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导致猪肉供过于求,其价格就会下跌;而当猪肉价格下跌后,从业者又会因为客观局限性而减少生猪生产规模,从而减少了猪肉市场供给,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猪肉价格又会因供不应求而上涨,接着就形成了新的一轮“猪周期”。

在“蛛网效应”影响之下,生猪市场价格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和规律,加之生猪市场盲目性、自发性与滞后性的特征,同时考虑到生猪产业链较长、产业链主体复杂的现实情况,生猪产业的经营行为会进一步助推“蛛网效应”负面影响,导致生猪价格更大幅度的波动。

因此,创造公平透明的生猪信息平台,加强生猪市场信息收集的全面性、传播的快捷性以及信息回馈的及时性,为生猪生产决策行为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引导,有助于生猪产业发展,维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地位,也利于推动生猪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完善信息体系 提升市场透明度

据专家介绍,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美国生猪信息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生猪信息市场的透明度。美国生猪市场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据悉,美国农业部生猪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体系由诸如《牧羊人修正法案》、《农业市场法案》、《牲畜强制信息上报法案》等一系列完整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相关服务部门有农业市场服务局(AMS)和谷物检验、批发及畜牧场管理局(GIPSA)等。美国多层次的生猪信息采集和发布体系,对生猪养殖类企业及农户起到了很好的价格指导作用,并为期货现金结算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人士认为,美国生猪价格信息体系建立了持续、公开和完整的价格发布平台,为商业化价格指数发布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来源。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也应该尽快推出指数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现有的价格采集和发布体系。

利用农业部的白条猪发布体系建立和发布指数,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批发价格,以较好地反映国内主要生猪产销区的价格水平;二要确保采集价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议充分利用部分具有电子结算功能的市场报价;三要统计和发布指数编制需要的权重(交易量)等相关数据;四要随着产业的发展,对价格采集体系进行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等。

3月24日,农业部信息中心与大商所在北京签署大宗农产品市场信息共同行动计划,并首次发布了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指数。相关人士指出,这有利于了解猪肉价格变动特点、观察“猪周期”市场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有益的信息参考,为生猪期货的上市提供价格参考和结算依据。

猪肉价格指数编制的关键是采价环节的设计。据参与指数编制的一位人士介绍,从国内现有的官方价格体系来看,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已经布点建设了从生产端的出栏价格到消费端的批发价格采集和发布体系。现有的价格体系采价的广泛性、代表性较好,为政策制定和行业监测提供了依据,但精确性、标准化不能满足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商业化应用的需要。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报价普遍没有对应的质量标准,质量差异导致的价格差较大;二是企业报价缺乏稽核,报价的随意性较大;三是数据披露、发布频次等都不能满足商业需要。由于相关问题的修正和完善是系统性的工程,在短时间内还无法由政府部门自身来调整和改善。

针对这种情况,大商所参考美国农业部的经验,通过对生猪全产业链价格形成机制的调研,提出了瘦肉型白条猪价格指数的设计方案。从2015年5月份开始,由卓创资讯公司(该公司目前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委托采集“猪料比”的唯一单位,“猪料比”和“猪粮比”是国家生猪价格调控预案的依据)按照设计方案开始在全国布点采价,截至2016年底已经形成了16个主产省份89个大型屠宰企业的每日采价体系并编制了白条猪价格指数。2016年12月份,该指数通过了农业部信息中心组织的农业部内专家评审。会后,信息中心向农业部主管领导上报了指数发布的整体方案,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对外发布。

对于此次发布的指数,中粮集团一位负责人认为,生猪产业链相对较长,一般经由养殖——收购——屠宰加工——批发——零售等几大环节,最终到消费者,相应会有生猪出栏价、生猪收购价、宰后结算价、白条批发价和猪肉零售价格。其中白条猪屠宰之后的宰后结算价承上启下,联结消费和生产,由于其根据宰后猪肉品质进行分级定价,价格被上下游共同认可,宰后定价模式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生猪和猪肉贸易结算的主要价格。该指数采集白条猪出厂价格既可以指导养殖户生产,又可以为屠宰企业制定采购销售计划提供参考依据,相较于其他价格,产业指导性更强。

生猪期货上市时机逐渐成熟

业内人士透露,大商所已对生猪期货持续储备研究十余年,并于2016年以来对生猪产业再次深入系统调研。针对生猪期货上市的难点问题,目前包括交易所在内的各方均已形成有效解决方案。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根据当前生猪产业阶段特点形成创新设计方案,生猪期货上市的时机已逐渐成熟。

据介绍,目前,大商所形成依托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开展生猪期货交易的创新设计方案,保障生猪来源和质量,完全贴近现货市场贸易习惯在养殖场开展分散车板交割,简化交割流程,提高交割效率。并委托第三方质检机构检验核查,平时加强养殖企业管理,采取定期上报、随机抽检等多种方式监督,建立买方交割客户屠宰信息反馈制度,采取事后评价机制督促卖方提高生猪质量。

与会专家们介绍,近十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加速提升,生猪产业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大为改观。一是规模化有较大幅度提升。2016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总出栏量占比从2006年的27%提高至45%,全国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合计出栏量由2006年297万头增加至2016年约4000万头,十年增加十余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这两项规模化指标大体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二是规范化和标准化有了较好保障。随着规模企业的发展,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品种目前几乎全部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瘦肉型猪,品种、饲料、兽药、技术服务、销售等五个方面由企业总部统一供应和管理,规模企业已实现了生猪养殖过程和出栏质量的标准化。生猪质量国家标准GB/T 32759《瘦肉型猪活体质量评定》也已于2017年1月1日实施。三是我国当前阶段活猪的自由贸易活跃,主要交易发生在生猪的出栏环节,生猪贸易商与养殖场之间采用活猪定价和结算,养殖场与屠宰场的合同交易占比较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生猪在市场规模、标准化、市场化以及交割便利性等方面满足开展期货交易的可行性条件,生猪期货上市的产业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当前生猪活体仍是交易标的较优选择

相关人士透露,为了利用期货机制解决我国生猪问题,大商所对生猪产业链上各种形态交易标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先易后难、精心培育、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2006年,大商所以生猪活体为交易标的形成设计方案,但由于当时生猪产业化程度低,养殖以散户为主,期货交割的难度较大。针对生猪期货的问题,2016年大商所再次对生猪活体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经过十多年规模化快速发展,规模养殖企业总出栏量和标准化程度已经能够满足期货交易要求,采用指定养殖企业分散式交割可以解决原有的生猪期货设计方案的难点问题,因此,生猪活体是我国当前阶段期货交易标的较优选择。

有专家指出,作为我国首个活体品种,上市生猪期货将是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一大创新,大商所在系统梳理生猪品种风险点基础上,制定了稳健的风险控制和应对策略:一是科学设计,保障品种平稳运行和良好功能发挥;二是遵照相关法规,建立生猪期货交割流程可追溯体系;三是参照鸡蛋期货疫情疫病应对机制,建立生猪疫情疫病确认、处置机制,降低对交易交割的影响;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对生猪价格与CPI波动关系形成正确认识。借鉴其他品种的多年成熟经验,大商所有信心保障生猪期货安全平稳运行,并做好猪肉价格指数的研究和发布工作。

前瞻性备战猪肉价格指数期货

大商所曾于2013年进行过猪肉价格指数衍生品的研究。据记者了解,当时所需的政府采价体系已基本具备,但价格指数在采价标准、准确性和权威性方面还不符合期货结算的要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此次与农业部信息中心合作发布的瘦肉型白条猪肉价格指数,与会专家们认为,这将为开发猪肉指数期货品种奠定基础。

据大商所相关人士介绍,从国际经验看,牲畜期货品种体系的演变是以冷冻肉、胴体、活体、现货价格指数等为标的的过程,目前交易所积极学习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养殖行业实际,在做好生猪活体交割合约设计的同时,一直积极研究以猪肉现货价格为标的的合约。

这位人士同时表示,成功上市基于现货价格指数的期货合约,对该类指数运行质量要求比较高,为达到使用标准,未来大商所还将继续与农业部信息中心携手,做好指数样本选择、采价、编制、发布等工作,确保指数的准确性、及时性、代表性和连续性。同时,还将在指数培育、使用推广等方面加大合作,共同推动行业企业对指数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为后续共同研究开发油脂油料、 玉米 、禽蛋等其他大宗农产品现货价格指数,以及进一步开发基于指数的期货合约等金融产品打好基础。

 

3.15再敲警钟 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

学习经验 传播典型——新华网、《中国食品》杂志带队“舌尖上的安全——中国好食品”摄制组走进湖北进出口食品企业

酵母行业龙头企业——宜昌安琪股份有限公司

举杯中国 品味世界——2017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泸州成功举办

寻找好水是我毕生的追求——访发现高锶水第一人、承德润泽富锶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诗淇

天赋+严谨揭开畜牧大国瑞士的秘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