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1976 年,第一次行摄坝上

作者:文并摄影/于俊海Text & Photos by Yu Junhai
人们把这里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鸟的天堂”,这里更是摄影家们向往的地方—坝上。它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也有蒙古风情的草原—乌兰布统,有蓝天白云、河流山川,有天然的白桦林和那万顷的人造林海。大自然造就了这块风水宝地。

1976年8月,我接受了一项拍摄《承德日报》报史的工作,《承德日报》的前身是《冀热辽日报》,为了追寻它的足迹,我第一次从坝上穿过。那时的坝上数百里没有人烟,也没有路,但一路上的风光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蓝天白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弯弯的羊肠子河静静的流淌,天然的白桦林色彩斑斓……这一切让我心旷神怡。由此,我产生了拍摄坝上这一专题的想法。我们的212吉普车在当时是最好的车了,整个报社就这一台车。但因为没有路,我们的车常常陷在沙土里,推车、挖沙、救援是常有的事。当时摄影条件很差,一部80元买的海鸥4B型相机,几个公元牌黑白胶卷,就是我的全部家当。然而第一次拍摄,一切茫然,不知道怎么拍。我并没有放弃,为了实现我的理想,年复一年无数次的上坝,没有车就步行,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要走十几里路,住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吃着自己采来的蘑菇。一个人孤独的在坝上走着、寻找着大自然的美景。

耕耘自有丰收日。终于在1988年,我的一组黑白坝上风光作品《八月情歌》在全国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个人艺术风格铜牌奖,作品《牛与车》获文化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村摄影大奖赛”一等奖。从此引起了全国摄影界对“坝上”的关注,也带来了坝上摄影热潮。承德地委为我开了庆功会,并奖励我一套三居室的住宅,这在当时全国摄影界也是少有的荣誉。由此我一发而不可收,还出版了两部以坝上为题材的摄影专集。

今天的坝上变了,有了高速公路,交通方便了。特别是摄影这个行当不再是我们那个年代少数人的专业工作了,大众摄影群体蜂拥而至。数码时代使摄影变化更快,加上手机拍摄功能,拍完就在群里发出来,这都是过去无法实现的魔法。坝上还是那个坝上,它就在那里,用今天的理念审视,更需要拍摄者更多的思考。先进的器材,要有先进的思想,还要增强摄影者环保意识、生态观念、摄影文化的提升。我主张“大坝上”的概念,方圆数百里从木兰围场到乌兰布统,从军马场到经棚,从多伦到丰宁坝上,从大滩到沽源坝上,一路走下来一定会让摄影人受益 匪浅。

四十年拍摄坝上,有收获也有失败。经验告诉我,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摄影体现个人的审美观,所以不建议大兵团作战。少一些旅游表演项目,少一些人工雕琢。简洁始终是摄影的基本要素,删繁就简、画面干净更能打动人;注重作品的形神兼备,用情感的力量传递摄影的真谛。

四十年和坝上结下深厚的情缘。每当我踏上这片高原,心就敞开了天窗,蓝天白云激荡着我的情怀。朝阳云海总是带给我希望。清风吹过松涛阵阵,白桦婀娜多姿,金莲花摇曳,牛羊成群一曲曲牧歌唱遍坝上草原……这一切让我流连忘返,四十年后的今天,我摄影的脚步没有停下,依然行摄在坝上。

夏日 于俊海 摄

 

“我把坝上炒起来”

1976 年,第一次行摄坝上

坝上,只如初见

回望坝上

坝上拍马

坝上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