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试论人文关怀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影响


◆周宇彪

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和受众需求日益更新的新形势,创新新闻观念、强调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共识,人文关怀的报道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并被看作是新时期新闻报道改革的一个重点。新闻报道提倡人文关怀,不仅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而且影响到行政、司法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本文仅就人文关怀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影响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人文关怀的起源及含义

1.孔子是世界最早提倡人文关怀的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是儒家的创始人。当他看到礼崩乐坏,造成政治、社会及伦理纲常失序紊乱时,便提出了“复周礼”、“行仁政”的思想,希望能在乱世中拨乱反正,以求国家昌盛,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中国的人文关怀思想,在孔子之前(西周)虽有所涉及,但都比较肤浅而不成型,有的甚至带有浓郁的神话、宗教色彩。而孔子的人文关怀思想则从人类的生命存在、生命价值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等展开的,具有现实意义。古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尽管有“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平等和普度众生的高尚精神,但佛教那种轻生重死、忽视现实而重视虚无的要求,从根本上背离了人文关怀思想之含义。

2.欧洲的人文关怀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关怀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的人文关怀则是由西方哲学所培育的欧洲精神文化传统。它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把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欧洲人文关怀思想与中国的人文关怀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都有人文关怀思想的主要特征,那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实现,人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3.人文关怀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要义之一

人文关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要义之一,那种认为人文关怀是“泊来品”,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实在是一种罔顾历史的说法,值得商榷。其实,西方流行的东西不少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只不过是换成另一种形式(或名称)出现罢了。

4.人文关怀的含义

概括来说,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其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新闻报道所提倡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在报道中多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党中央强调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文关怀理念的最佳诠释。

二、人文关怀使我国新闻报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1.摒弃了“假、大、空”的模式

“假、大、空”的宣传模式,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特征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套话,它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党的十六大之后,党提出并强调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使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渐兴起的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之风得以发扬光大。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受众的呼唤。新闻报道通过对普通人群生存状况的关注,倡导社会公平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充满人情味,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增强其对媒体的信赖,提高媒体的威信和树立媒体的形象。在各大传媒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媒体摒弃了“假、大、空”,坚持“三贴近”,带有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常现于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假、大、空”的模式逐渐消于无形。

2.催生了广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在新闻报道倡导人文关怀之风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广播电视新样式—“民生新闻”节目应运而生,短短几年间,民生新闻节目像雨后春笋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民生新闻以平民的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评说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经过悄然兴起、蓬勃发展、深刻反思、稳步前行等发展阶段,民生新闻已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民生新闻正逐渐走向主流化,内容从原先的“家长里短、街头巷议”,向时政、科教文卫等方方面面拓展,但不管怎样,人文关怀、民生视角不会改变,它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是“三贴近”原则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找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切入点”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传播快速、覆盖面广、网民众多、信息量大等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网络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无事生非、招摇撞骗之事也不少见;网络又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网络所披露的事并非都是空穴来风,公安、纪检等办案机关不少大案要案的线索和地方官员腐败堕落、鱼肉百姓的事也有从网上获取的,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对网络都给予高度重视。网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是顾全大局的,尤其是在人文关怀方面更是表现出莫大的热情。这一点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网上各种“杂音”均销声匿迹、悲云笼罩、哀曲缭绕,网民们以发表文章、诗歌、制作花环、书写挽联等多种方式,悼念死者、寄托哀思,有的还在网上发起捐助灾区等公益活动。平时,网民最热心参与有关民生、知情权、生命价值、弱势群体等话题的讨论。可见,人文关怀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切入点“。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取长补短,以求得发展,作为主流媒体应引导舆情,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其职责之所在。

4.中外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有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中外媒体在“新闻价值”方面有不同认知。我国的媒体传统偏向于根据政治形势与经济任务来捕捉新闻,认为这样题材的新闻才有新闻价值。而国外媒体则偏重从新闻事件对人们影响程度的大小来判断新闻的价值。如西方对华机构的记者除了报道我国的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外,还注重反映我国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情况,寓“人情味”于报道之中。“关注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报道”,这跟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相同或相近。可见,尽管中外受众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思维方式各异,但是人类的感情总是有相通之处的。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新闻报导的改革创新,国外媒体也做出了积极评价。如《印度信息网》的报道:“如今,中国两会的民主气氛日渐浓厚,中国式民主制度正在日益成为世界民主制度的中心。”韩国《东亚日报》的报道说:“中国两会的政治套越来越少了。”2008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一些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幸存矿工对事故有恐惧感,恶梦不断。新华社记者捕捉了这些信息,采写了一篇题为《山西“2·22”矿难造成74人死亡 获救者讲述惊魂一刻》的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好评。而国外媒体的一些报道同样也得到我们的肯定。如美国媒体在“9·11”恐怖袭击后,各大新闻网都立即取消了娱乐节目播放广告,连续几天不间断地报道充满浓厚人情味的新闻:有消防队员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有国会议员集体高唱国歌的特写,有幸存者动情的叙述等,极力营造积极向上、互助互爱的社会气氛,以分散对事件后果的追究,重树政府的形象。

三、人文关怀报道中必须注意处理的问题

1.要处理好“客观性”与“人情味”的关系2014年4月10日,海南省澄迈县一所小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时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32名师生受伤。海南一家主流媒体及时介入报道,发稿情况如下:

a、《澄迈一小学春游租用客车 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8名学生死亡 省委书记罗保铭、省长蒋定之分别对事故做出批示》;

b、《医疗专家赶赴事故现场 32名受伤师生陆续被转往海口救治》;

c、《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尽最大努力救治受伤学生 细致做好善后工作》;

d、《事故原因认定:司机处置不当 车上无安全带》;e、《“4·10”交通事故调查:海航休闲车队 超越经营许可范围》;

f、《“4·10”交通事故后续:澄迈欣才学校今起复课 做好安抚保障工作》。

有受众对这家媒体的报道评价为:“客观真实,时效性强,但人情味不足”。这一评价比较中肯。

从发稿情况不难看出,报道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客观报道比较多,后续分析报道比较少;整体来看,横向相关报道不多、缺乏情感因素。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客观报道与人情味的关系,也就是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这种现象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较为常见。传统的做法是注重报道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进展、事故调查、责任追究等,对事件中涉及的“人”的活动很少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尤其是受害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关注价值。以海南这家媒体对“4·10”交通事故的报道来说,虽说所报道的这些情况很重要,但诸如:“受伤者对事故发生过程的描述”、“遇难的8名小学生中有几个是独生子,政府将采取什么办法(如批准生第二胎)补救”、“专家访谈:如何防止组织学生外游发生交通事故”、“失去爱子的家庭有什么诉求”、“欣才小学校长谈惨痛教训”,等等,这些也是广大受众很想知道的,少了这些,整个事件的报道显然是不完整的。上文所说的新华社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的报道之所以得到国内外的赞扬,是因为它既客观真实,又带有人文关怀。因此,媒体要从指导思想方面入手,充分认识人文关怀对新闻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记者应从点滴做起,克服“习惯性思维”,使报道既客观真实又人性化,努力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要做好人文关怀,避免滥用情感

人文关怀,重在“关怀”,这就得选准被关怀的对象,还得把好关怀的“度”;对象选不准,就会出现“表错情”;把不好关怀的“度”,就会出现“用情泛滥”,适得其反。新闻报道中被关怀的对象是“人”,一般情况下的“人”,有弱势群体、需要帮助者等;在突发事件中所涉及的“人”,包括参与者、受害者(受影响者)、受处理者、旁观者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及时报道事件发生、发展、起因、后果等情况的同时,要关注事件中的“人”的价值、尊严、生存状态、情绪、感受、权益,等等,而所有这些,大都是通过报道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众的积极救助、减少伤害、损失来实现的。切莫在报道中刻意地放大一些恐怖场面、事件受害者的惨状,感情泛滥,盲目同情,造成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

3.要处理好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报道的兴起,给中国的新闻报道带来了新气象,极大地提高了媒体的威信,士气高涨,但也有犯难者:有的记者认为时政报道体现人文关怀有难度。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两会专题》等几档主打新闻栏目中,拿出近70%的报道空间,反映基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心声。同时还通过电话连线的形式,反映了增加农民收入、拖欠农民工工资、下岗再就业、教育乱收费、房价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等问题。会里有声音,会外有回声,会里会外互动,使属于重大时政新闻的两会报道变得人情味十足,使两会离老百姓近了,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可以说,这是实现新闻传播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可见,时政报道也是完全可以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到平民视角,要有百性情怀。如今,民生新闻逐渐主流化,许多节目里少不了时政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持人、编辑、记者努力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使时政新闻变活、变得有人情味,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阿六头”用当地方言说新闻,吸引了广大受众。他所主持的这档民生类节目,多年前就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品牌节目。

人文关怀使我国的新闻报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事业改革创新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人是有感情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和沟通,需要互相扶助和照顾、需要真诚和理解,而人文关怀就是沟通心灵的灵丹妙药,是维系诚信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抓手。

(作者单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责编:丁磊)

 

从“真”真人秀到“定制”真人秀

浅析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的现实意义

对黑龙江电视台《俄语风采大赛》节目的反思

微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探析

浅析记者站的社会作用

“走出国门”的《琅琊榜》和《甄嬛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