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对黑龙江电视台《俄语风采大赛》节目的反思


◆王凯丹

《俄语风采大赛》是黑龙江电视台联合中俄两国相关主管部门、社会文化媒体,集多方资源合力打造的电视赛事。截止到2014年10月,该赛事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受到了俄语爱好者的钟爱与支持。通过黑龙江电视台对历届《俄语风采大赛》的直播、录播,不仅扩大了俄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电视台自身在大型文艺赛事的制作与播出方面的发展。

一、节目的社会效用

1.传播俄语基础知识,展示俄语的艺术魅力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双方保持着长期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在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有不少中国民众可以使用简单的俄语,与俄罗斯民众进行日常沟通。俄语大多由单音节字母构成,语速较快,拼读容易,使用时带有豪爽的韵味,这与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洒脱、率真的社会风气颇为契合,所以该语种在该地区的流行度与接纳度都相对较高。而通过电视台对《俄语风采大赛》进行直播、录播,则可以更为系统规范地讲授俄语语言的历史沿革、词汇构成、语法特点等,这就促进了俄语基础知识的集中传播,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俄语独特、鲜明的艺术魅力。

2.讲授日常俄语技巧,提高民众对外沟通的能力

随着中俄双边贸易与民间交往的不断加深,俄语在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毗邻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流行与普及。而在接待俄罗斯民众前来观光旅游、采办特产、洽谈业务时,就需要使用日常的俄语口语、俗语等,来拉近与其之间的语言沟通距离。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日常俄语使用技巧,就显得颇为必要。通过《俄语风采大赛》节目展示参赛选手俄语的规范发音、记词窍门以及沟通技巧,并由专家进行点评、讲解,让观众掌握基本的问候语、俗语等,使其在欣赏高质量比赛节目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使用俄语进行对外沟通的能力。

3.带动全民学习俄语,加深中俄两国文化交流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俄双方在经济贸易等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之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如一年一度的“文化年”的轮流举办、双方文艺团体的密集互访演出等等,都推动了双方从官方到民间的高规格、深层次的文化交流。随着对俄罗斯文化了解、认知程度的加深,俄语也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中,在黑龙江地区,俄语的流行度与认可度最高。而通过《俄语风采大赛》节目,能让观众真切、全面地感知异国语言的魅力之美与现实效用,激发其学习俄语、使用俄语的积极性,带动其去探索俄语文化,从而助推和加深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

二、节目待改进之处

1.直播缺乏动静结合,画面调度相对单一直播形式具有现场即时性、动态影音性以及体验真实性等众多特点,很容易调动观众的紧张感、代入感。在前两届,对于《俄语风采大赛》的播放,黑龙江电视台都采用了先直播、后录播回放的操作方式。而受限于直播技术的瓶颈,在画面清晰度、稳定性以及视听感上,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动静场景的处理上,其割裂性显得颇为明显。到了第三届,尽管解决了直播环节的信号传输慢与清晰度偏低的既存问题,然而在动静场景的结合处理上,还是未能合理改观。如,静态画面过度集中,动态画面切换滞后,单一场景的长镜头过多等,很难令观众感受到比赛现场的氛围,容易产生乏味感。

2.背景音乐择取不当,烘托效果表现不佳

作为一项以语言展示为内容主体的比赛活动,在经过电视媒体的播放处理后,就需要对应增加更为多样的影音元素。鉴于《俄语风采大赛》以展示选手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为主,缺乏一定的音效体验,所以这就需要通过强化背景配乐来烘托比赛氛围。在前两届,主办方都采用了大量俄语民歌、音乐来进行背景配乐,借助高保真音效收录仪的修饰,基本满足了观众的听觉体验需求。然而伴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临时拼凑、缺乏特点的模仿性背景配乐不再奏效,观众普遍希望能够在纯正、昂扬的俄式配乐的听觉体验之中,去观赏异彩纷呈的比赛活动。而到了第三届,在背景配乐上,还是遵循了前两届的设计原则,整体音效与比赛内容颇不搭配,使音乐原本的烘衬效果大打折扣。

3.主持人控场脱节,现场气氛活跃不足在主持环节上,历届《俄语风采大赛》都采取了中方主持为主、俄方主持为辅的设计手法,要求主持人团队能够协调各方配合、引导节目走向、调节现场氛围。由于主持人团队成员并不具备系统的俄语文化素养,仅可以轻松应对一般场景,然而在较为复杂的中俄语言转换时,如参赛选手与嘉宾评委使用俄语进行交流、探讨,而节目流程又需要准备衔接后续时,主持人往往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节目预告、选手介绍上都出现了错误与滞后,令原本活跃、热烈的现场氛围陷入冷场的尴尬中,只能通过背景配乐来缓解。

三、节目更新改良措施

1.采用广视角多画面交叉摄录,突出动静呼应的视觉冲击考虑到比赛活动人群走动性大、画面元素堆积多等特点,在摄录上,就可以采取广视角、多画面相互交叉的处理手法。一是要将参赛选手作为拍摄焦点,分别从特写、俯拍、仰拍等不同景别和角度,集中表现选手的发音口型、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鲜活呈现其饱满、昂扬的精神风貌;二是要兼顾摄录参赛选手与主持人、点评嘉宾以及现场观众之间的静态画面,如观众凝神聆听、低头思考、加油示意等场景,从而让大赛的电视直播更具真实性、可视性。

2.添加灵活的背景配乐,强化现场配乐的修饰效果

首先要剔除来源不明、质量奇差的各种流行于网络的俄语民歌与轻音乐,选择正规发行的音像品,并按照风采大赛的立意风格,选择相对舒缓、抒情的配乐;其次,要利用计算机主控程序来提高背景配乐选择、切换效率;再者,要调整现场同步配乐的操作,依照彩排规定,根据现场变化,采用更能契合参赛选手整体风貌、现场气氛的背景配乐。

3.增扩专业性轻松化解说引导,营造协调活跃的现场氛围

一方面,要增加有俄语语言专业背景的主持人,或邀请有中文语言专业背景的俄方主持人与中方主持人进行搭伴,分别负责中文、俄文的对应比赛环节。也可以由中俄双方主持人进行现场合作,一起完成节目报幕、选手介绍以及转场调节;另一方面,要添加一些精准扼要、亦庄亦谐的解说元素,灵活使用中俄双方各自的流行用语、俗语俚语,设置部分轻松、娱乐的互动环节,营造鲜活、有趣的环境氛围。

4.引入即时性自由式话题探讨,增加场上场外的交流互动语言类比赛活动的电视播放,并非是一味地进行语言展示与才艺比拼的场景堆砌,而是需要兼顾做到语言文化知识传播与电视节目观感提升的交互共进。考虑到《俄语风采大赛》的庞大受众,就可以引入更为自由、灵活的即时话题探讨模式,鼓励场外的电视观众,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种联络方式,发送对于选手、比赛的看法与建议,同时由主持人与选手随机挑选现场观众,一起上台比说俄语词汇、演唱俄语歌曲等。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责编:马莉莎)

 

从“真”真人秀到“定制”真人秀

浅析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的现实意义

对黑龙江电视台《俄语风采大赛》节目的反思

微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探析

浅析记者站的社会作用

“走出国门”的《琅琊榜》和《甄嬛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