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站是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在驻地采访报道新闻。这种工作任务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能量。这种能量不仅助推着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
一、新闻媒体设立记者站的必要性
要想充分认识记者站的社会作用,必须先弄清楚新闻媒体为什么要设立记者站。我们知道,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任务,新闻媒体总是在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下一级行政区域设立记者站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设立记者站是服务党和政府的需要。在党的执政过程中,一项政策从酝酿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宣传工作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宣传政策内容,另一方面要报道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是编辑部贯彻党委意图的过程,“下情上达”则需要有专门的记者去调查研究,去采访挖掘,去报道基层在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在此过程中,如果是记者和他采访的区域都相对固定,在人地两熟的情况下,记者与当地党委和政府也好沟通,记者会对新闻背景更了解,掌握的素材更丰富,写出的稿件更生动,报道后的宣传效果会更好。这便是新闻媒体最初设立记者站的主要原因。
其次,设立记者站扩充了新闻媒体的发展空间,是媒体实力的体现。记者站虽然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但却是参与社会的前沿阵地,是新闻媒体在其它行政区域一个相对活跃的窗口和平台。它的这种特殊性,不仅助推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而且成为新闻事业向地市发展延伸的接力棒。
二、记者站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记者站的主要任务就是报道新闻。它的任务和性质决定了其在媒体传播中的社会作用,而在媒体内部的运行中,也赋予了它特殊的使命。
1.对政治、经济的推动作用
记者站在媒体传播中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它的新闻报道来实现的,尤其是一些深度报道和时政报道,效果最为明显。
在新闻媒体的采编队伍中,驻站记者是主力军,是各个时期重点报道的承担者。这些重点报道宣传的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编辑部意图的具体体现,在报道形式上一般使用深度报道的方式来表达,是记者站最为重视的报道。这样的报道重如巨石,把它投到社会的海洋中,必然是击水有声、浪波千层。如此动作,一是会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使报道起到汇报工作的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思路和依据;二是会引起社会关注,使报道起到舆论造势的作用;三是会得到群众的认同,使报道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这3个方面的反响作用于社会,就会在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中产生一种有力的推动作用。时政报道也是如此。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领导调研轻车简从,一般不让编辑部的记者随从,但是由于领导视察工作、调查研究是党务、政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报道的时政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驻站记者能够承担这项任务。因为时政新闻本身具有政治敏锐性、政策指导性、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它的宣传效果明显,对政治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除时效性较强的动态新闻外,报道时政新闻也是记者站的任务之一。一些政策出台之前,各级领导一般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基层真实的具体情况,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召开相关会议并形成决议。这些会议内容和领导调研过程中的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言论,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为此,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理解领导意图,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权威发布、领航舆论的宣传效果。
2.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
社会关注且影响面积较大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特点,尤其是与公众利益高度关联的新闻,是人们最关心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首先能够提高公众对媒体的关注度,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吸引大批受众,培养新闻媒体自己的铁杆粉丝。民生新闻的第二个特点是问题久拖未决但最终能够解决。如果记者站选择了这样的选题,通过新闻报道的力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久拖未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对媒体来说就是一种公信力的提升。
记者站是新闻媒体最基层、最靠前的部门,在记者站工作的记者掌握最多的新闻线索就是民生类新闻线索。在确定新闻选题时,他们会从中挑选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去采访报道。在这一过程中,透过民生新闻的价值,可以看到记者站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报道民生新闻是记者站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记者站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所在。
3.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记者站处在社会舆论的最前沿,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事态,把真相报道出去,以避免一些负面的猜测、误会在社会上传播。
除时效性较强的动态新闻外,深度报道是记者站的主打产品,在选择题材时,驻站记者总是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所以,深度报道本身就是社会舆论的凝聚。再者,由于深度报道可以链接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能够更为主动地传播正能量,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4.社会行为秩序的监督作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都应遵守相关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就没有秩序。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一些行为规范约束和监督机构。舆论监督就是社会赋予新闻媒体的一大职能。新闻媒体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主动拿起批评的武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开展舆论监督。媒体要实现舆论监督职能,首先要发挥好记者站的作用。记者站是新闻单位设在下一级行政区域的派出机构。由于体制的原因,记者站在舆论监督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聚集信息的洼地。记者站处在新闻媒体最基层,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在信息收集和获取新闻线索上形成了“洼地效应”。二是发布新闻的高地。记者站的新闻稿件一般都在本媒体发表,对驻地来说其是上级新闻媒体。这样的新闻发布起点高,传播范围广,能引起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认真对待,便于问题的解决。三是同编辑部相比,记者站在采访活动上更具有主动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更了解新闻背景,在采访中便于形成证据链,便于环环相扣地追踪采访。另外,由于工作原因,驻站记者练就了一双能够从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闻的火眼金睛,练就了一身坚持原则,以及敢于担当的政治素质。这是记者站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所具备的人力优势。
三、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实现记者站社会作用的最大化
在媒体的传播中,记者站的社会作用除上文所述的几种外,还能列举许多。但不论有多少,它的这些作用都可以在它的新闻报道中实现。因此,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是记者站实现社会作用最大化的关键。
若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首先应把稿子写好。写好稿件的功夫在稿件之外。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识得千里马,需有伯乐的慧眼。要想当好驻站记者,就得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闻专业等方方面面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的大脑,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培养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千里马”奔腾而来时,我们才能够意识到这就是好的新闻选题。在题材选择上,要把握一个“真”字,就是题材要真实可信,这是新闻的生命;把握一个“新”字,就是新近发生的事情;把握一个“大”字,就是题材重大;把握一个“响”字,就是有反响、有影响、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对选题的采访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记者站虽然在基层,但只能说记者离新闻发生的地点近些,同样需要改进采访作风。所以,确定采访目标后,一定要深入基层,寻找那些“活生生”的新闻素材,挖掘那些“冒着热气”的新闻故事。只有掌握了具有感染力的新闻素材,写稿时笔尖才能流淌创作的激情,才能将好的稿件交到编辑部。
其次要把稿子发好。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不光是记者站的事情,编辑部要全力给予支持配合,要解决好记者站稿件的出口问题,建立健全顺畅的发稿机制,做到快编快发,以提高媒体的自采率、首发率。对于重点稿件要特殊处理、重点对待,必要时可配发评论。对于记者站策划的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编辑部要集中人力、设备,全力支持配合,以提高主题报道的传播质量和宣传效果。同时,编辑部也要针对记者站的特点,策划一些大型采访活动,利用他们“三贴近”的优势和丰富的采访经验,打好“组合拳”,在阵容上形成声势,在内容上形成力量,在效果上给人震撼。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为了充分展示各地市1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山西广播电视台召集11个记者站站长,共同研究策划了“我们的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并要求各站记者在采访中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通过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折射出科学发展的10年巨变。同时还要求在拍摄手法、内容取舍、稿件结构、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经过记者的辛勤努力,十八大召开期间,11集系列报道《我们的故事》在山西卫视《山西新闻联播》连续播出后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收视率明显上升,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党的十八大广播电视宣传优秀新闻节目”,受到表彰。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责编: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