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无尽的宝藏。近年来,许多热播电视剧在表现当下时代精神的同时,把人物设定、故事编排牢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例如《大宅门》、《乔家大院》、《打狗棍》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成为广受好评和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琅琊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在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和积淀之后,这5个字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最重要的道德坐标,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发展的文化根源。在《琅琊榜》中的人物身上,“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美德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仁:仁者爱人
“仁”是我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其中蕴含了爱、忠、善等多重含义。儒家认为“仁”是君子自我修为的至高境界,“好仁者,无以尚之”、“仁者爱人”。“仁”代表了一种向善的力量,是对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梅长苏(即林殊)进京城“复仇”,费尽心机却从不伤害无辜;他处处为朋友、爱人着想,除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还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所有的黑暗、阴冷、孤独、痛苦都用自己病弱的身躯一人承担。当他必须要巧使连环计策揭穿强大对手的真面目时,迫不得已伤害到自己的好朋友景睿,梅长苏为此惴惴不安,然而景睿对于梅长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充分体现了“仁”者风范:“凡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我因为没有被选择,就心生怨恨,那这世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
2.义:舍身取义
“义”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备受世人推崇,关云长因为是“义”的代表人物而被国人供奉为神,毫无疑问,“义”是中华文化中人们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与“仁”不同的是,“义”是一种行为取向,具有民间文化的特征。
《琅琊榜》整部剧中,“义”字贯穿始终。为了让赤焰军沉冤得雪,为了对亲人、友人的挂念,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梅长苏把人生献给了“义”。在剧中,无论是江湖之人还是王公贵族,都敬仰着胸中大义。除梅长苏之外,靖王、郡主、言侯、蒙大统领,甚至“吊儿郎当”的蔺晨无不是义薄云天、为了胸中大义视死如归。
3.礼:礼仪之邦
中国是礼仪之邦,管仲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礼”是我国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维持社会规范的一种工具。
《琅琊榜》中人物见面、离别必当行礼。在剧中用到了拱手礼、揖礼、附手礼等,随着不同场合、不同人物行不同的礼。当女将军霓凰得知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后,两人再次见面,霓凰就不再以军人身份抱拳行礼,而是以小女子身份致以万福。知书达理但地位不高的静嫔首次出场时,对地位不同的四个人居然行了四种礼。静嫔见太皇太后的是稽首礼—最大的一个礼,向皇后行的是顿首礼,给妃子行的是空首礼,给长公主行的是一个万福。但是长公主随后托住她,给她同样一个万福,这是还礼。
4.智: 知者不惑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古人云“知者不惑”,只有智者才能实现“仁”,“智”也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之一。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认为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是实现远大抱负的重要途径。
《琅琊榜》虽架空历史,但还是可以看出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思想多元,文化开放,重风骨,重气韵。剧中梅长苏、景睿、言豫津无不彬彬有礼、文武双全,他们精通琴棋书画,通晓人文常识,颇具古代文人的气节。
5.信:一诺千金
“信”的内涵很丰富,包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立人之本,“人无信则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赞美激赏守信之人,唾弃鄙视不讲诚信之人。
在《琅琊榜》中,主人公梅长苏心机重重却又光明磊落,智慧而真诚。在梅长苏翻案的信念以及靖王萧景琰真诚的赤子之心下,我们看到了“信”使这部充满心机和血腥的复仇剧显得大气、正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琅琊榜》故事情节中的表达
家庭是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家对中国人而言其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还是对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期盼,抑或对落叶归根、祭拜祖先的执念,这些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这种以家庭为核心要素的社会组织形式,跟我国农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琅琊榜》虽讲述的是刀光剑影、相互杀伐、充满阴谋诡计的复仇故事,但观众观剧时的感受却异常温暖,经常被戳中泪点,感动不已。究其原因就是这部剧的故事进程在沿复仇这条线索之外,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梅长苏九死一生、在外漂泊12年后的回“家”之旅。
通过剧中的人物关系不难发现,梅长苏执意回到京城的理由之一就是那里有他的亲人。剧中的太皇太后是梅长苏的姥姥,当从“地狱”归来的梅长苏站在太奶奶面前时立刻变成了孩子,而年老体迈已经有些神智不清的太皇太后也一眼就认出了已经面容大变的梅长苏,太皇太后去世之夜,梅长苏悲痛吐血。太皇太后对他疼爱有加,他却不能以真实身份守在她身边,只得独自在苏宅斋戒,一身素衣麻服,凄冷苦涩,望云思亲,浓浓的亲情感染了很多观众。
梅长苏回到京城的另一个理由就是遵照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剧中不止一次地出现梅长苏对父亲临终嘱托画面的回忆,“为了赤焰军,活下去”。梅长苏正是在父亲的临终嘱托下,才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从“地狱”爬回了人间。梅长苏回到京城表面上看是为帮助靖王登上王位,实际的动机也是要为自己的家族洗刷冤屈,还林府和赤焰军清白,从而告慰家人和赤焰军的亡灵。在最终得以沉冤昭雪,为自己的家族正名后,梅长苏也再次做回了林殊。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琅琊榜》细节处理上的体现
1.服饰、道具都经得起严格的历史考证
从整部剧来看,其中的服饰、道具等都经过了较为严格的历史考证。本剧中的服装分为两种风格:一是沿用比较华贵靓丽的汉服;二是受少数民族影响,追求舒适随意。剧中人物都着汉服,且在细节上都力求还原历史。比如斜襟、佩玉、常服和礼服的更换等。剧中人物根据场合着不同的礼服,分为官服、正服、居家的便服。①道具方面,房间里的床、榻、席、凭几、烛台等也都符合当时的历史场景,这些古代元素在剧中成为流动和行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2.场景的处理遵循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
剧中出现过多次长亭送别的场景,长亭与送别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具有自身的寓意。比如梅长苏在郊外的亭子送别萧景睿、儒家大师等场景,就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美文。在布景上,剧中遵循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多次出现室内的主客对坐场景,形成对称格局,而门窗外的远山、近竹则被交织入画,成为绝佳的背景。剧中出现多次空镜(只有静物,没有人物),例如随镜头慢慢移过去的苏宅,从屋内望去的雪景等,都让很多场景成为一幅幅空灵的山水画。
3.剧中饮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
首先是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盛行千年而不衰,如今更是传遍全球。茶是我国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更是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琅琊榜》中的茶无处不在,亲戚朋友在一起要喝茶、品茶,敌人对手见面也要奉茶、品茶。
其次是药膳。药膳不如茶文化普及广,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将食材与中药材烹饪成食物,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治疗疾病,而且色香味俱全。《琅琊榜》剧中药女出身的静妃做的食物大多都是药膳,让观众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如静妃用桂花做的金桂小月,桂花有利于化痰,治疗咽干鼻燥。
四、结 语
《琅琊榜》一经播出,广受好评,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电视剧,不仅不会艰涩难懂,还给电视剧注入了“精气神”,可谓事半功倍。相比较而言,当今不少电视剧却只给人当代气息,缺少传统文化底蕴,期待通过《琅琊榜》的热播,能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励更多影视剧创作者聚焦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传统文化盛宴,也让《琅琊榜》呈现的传统文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注释:
①石伟华:小议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服装造型,《戏剧之家》,2015年第20期,第133页。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师范学院/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