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风景资源“软”开发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作者:未知
刘 敏 / LIU Min

代 莹 / DAI Ying

宋 峰 / SONG Feng

摘 要: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名山大川,是中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构建和唤起集体记忆,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而这有赖于风景名胜资源“软”开发的进行。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基础是资源调查和价值判识,途径是基于价值认知的资源利用活动,在多种价值的交叉感悟及多样化的资源利用活动下,能激发爱国情怀,从而增加文化自信。分析了风景资源“软”开发存在的问题,对美国国家公园经验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对风景资源“软”的建议。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文化自信;软开发;资源调查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6-0057-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 2015-05-26;

修回日期:2015-1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5140834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4YJCZH166)共同资助

Abstract: Famous scenic site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mountains and rivers, were the great carrier of collective memories of the nation. One of famous scenic sites' important missions is to evoke related collective memories, for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hich all depend on the "soft" development of scenic resources. The foundation of "soft" development is scenic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value recognition, and the approach is multiple utilization based on resource value. Multiple uses of the scenery resources, especially edu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ould stimulate the patriotic emotions, thus increasing cultural confidence. National Park System of Americ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experi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the summary of domestic operations and problems, suggestions for the system of "soft" development of scenic resourc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amous scenic site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ft" exploitation; resource investigation

1 概述1.1 风景名胜区与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首先需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势,即文化自觉[3],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对其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文化认同的形成有赖于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唤起与构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社会成员构建自身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之基础。记忆是“外在唤起”的,生活其中的群体、社会以及时代的精神氛围,能否提供唤起、重建、叙述记忆的方法,是否鼓励进行某种特定形式的回忆,对于集体记忆之延续至关重要[4]。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是一种珍贵的遗产,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唤起和构建风景资源所承载的集体记忆是确立文化认同,进而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在人与大自然长期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①[5],见证了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唤起过去时期的集体记忆提供了空间载体(如黄河、长江、五岳等)。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社会文化背景的主题可能发生改变,遗产可以被社会重新选取去构建一种全新的集体记忆[6],风景名胜区为构建逐渐复兴之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壮美的河山、悠久的历史、人与自然交融之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国民不由得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1.2 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内涵

过去的集体记忆的唤起与当前集体记忆的构建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风景资源所承载的过去的集体记忆在当下并非直接呈现出来,需要通过认知活动进行揭示,并赋予其时代意义;风景资源作为当前构建集体记忆的基础,需要通过一些活动将其在自然史与文化史中的重要意义揭示给大众,从而激发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本文将这类认知、揭示、传承风景资源价值的利用活动界定为风景资源的“软”开发。

“软”开发在价值认知层面上是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到前人所未能涉及的领域,认知的视野和角度不断拓展,而当前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对风景资源的认知水平;同时,价值认知是基于当代人思想的一种判断,深深植根于时代背景,时代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意味着不断认知新价值的可能性。“软”开发在揭示风景资源价值层面上也颇具潜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资源价值进行展示的方式更为多样,也可以缓解风景名胜区展示性硬件建设的压力,而目前的风景资源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以旅游为主,未能揭示出风景资源的多重价值,且涉及大量硬件建设。

“软”开发最早是谢凝高提出的相对于设施工程建设的“硬”开发的概念。硬开发干扰着风景资源自身的自然过程和文化过程,是有限制、被控制或禁止的,不允许错位、超载开发[7-8]。硬开发主要是在利用风景资源带来经济收益的潜力,而“软”开发所着眼的价值类型应当首先保证开发不对风景资源的自然过程与文化过程造成恶性干扰,因而经济潜力不被纳入到“软”开发的价值体系中。

风景名胜资源“软”开发是一个从价值认知、价值利用至价值传承的过程,分别构成了风景名胜资源“软”开发的基础、途径及目标(图1)。

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基础在于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充分调查,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将各类调查资料整合起来,以形成对风景资源所反映的自然史与文化史的较为完整、准确和综合的认知,这方面可以借鉴文化景观的思想与方法;同时,基于风景名胜区之宗旨,对风景资源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满足人们需求的潜力进行筛选,正确判识风景资源价值,保障风景资源的完好保存。

风景资源“软”开发的途径则是基于价值认知,在风景名胜资源的多重价值之上进行多样化的利用,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7]。反映在功能上,则风景名胜区应具有由科研、教育、游赏、启智与山水创作体验活动等组成的功能系统。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科研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没有科研,就不能鉴定风景资源本底的价值,不能创新资源价值利用的方式;没有解说和教育,就不能深入揭示和展示资源价值,建立起公众与资源价值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多种价值的交叉感悟及多样化的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不断唤起和构建风景资源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形成深深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最终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而这也是风景资源“软”开发的最终目标。

换一种方式表述,文化自信的加强是风景资源“软”开发的结果,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对风景资源“软”开发的阐述上,而在这个过程中又较偏重于“软”开发的途径,即资源利用活动。在正确的资源价值判识和认知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活动,文化自信的增强将是必然结果。

2 风景资源“软”开发存在的问题2.1 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脱节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虽然明文要求对风景资源进行调查,然而成果主要保存于规划的文本与图纸中,与风景名胜区日常的资源保护、监测、利用工作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风景资源的保护是一项日常性工作,而规划往往是具有相对较长的时间间隔,期间风景资源的变化是不会停滞的,规划中静态的资源调查成果难以满足风景资源保护的要求。且风景资源调查的成果并未转化为资源利用的基础,使得基于风景资源价值认知的资源利用活动难以开展。

2.2 资源利用方式单一

风景资源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多重价值,基于多重价值本应进行多样化的利用,然而,在旅游经济的冲击下,很多风景名胜区以旅游价值为导向进行资源利用和管理,有的甚至以旅游价值完全取代了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9]。在现状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以旅游价值为导向的资源利用导致对风景资源的破坏。相对于风景资源“软”开发,风景名胜区现状以“硬”开发为主,为了满足旅游服务的需求,进行大量人工物质建设,如酒店、索道等,“屋满为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0]。错位、超载的旅游开发,致使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严重现象,以及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严重下降[11],降低了风景资源品质,甚至威胁风景遗产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2.3 资源解说薄弱

风景资源的解说是对风景资源价值进行揭示的基本方式,然而,当下的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对于风景资源解说的支持作用有限,在旅游解说中尤为显著。由于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旅游管理部门的不一致,大量旅游解说词主要关注了山体、岩石等要素与某种形象的相似性,并在其上附会了一些传说故事,但并未揭示出风景资源核心的价值,难以让游览者体会到所面对的风景的美与重要性,无助于形成自豪感和认同感。

3 美国国家公园经验借鉴

成立于1872年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在已形成较完整的国家公园体系。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地域空间综合体[12],具有高度的自然文化双重价值,虽与美国纯自然保护地的国家公园有着本质的差异,但美国国家公园对于国家公园认同感、自豪感的塑造,及其围绕资源价值保护及价值传递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美国国家公园从成立至今,通过宣传教育,“保存未受破坏的自然及文化资源,以提供现在及未来世代得以享受(enjoyment)、教育(education)以及启发(inspiration)”的国家公园宗旨已深入人心。同时,从国会、官员到社会团体,一直不间断地宣传和重申国家公园作为美国人创造的最好的一个制度(America's best idea)所体现的理想与理念,令公众对国家公园制度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作为一项由中国法律支撑的制度,制度背后所体现的理念或建立这一制度的使命是需要进行梳理及强调的,理念衍生出原则,进而指导风景资源保护利用,在这个前提下,风景资源“软”开发才能顺利进行,而“软”开发反过来又有助于制度理念的传递及传播。

美国国家公园在严格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活动紧密围绕其基本宗旨开展,以达到教育及启发的目标。如前文所述,资源利用是实现风景资源“软”开发的途径,尤其是科学研究和解说教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有助于挖掘资源内涵、正确判识资源价值以及创新解说教育方式,解说与教育有助于唤起集体记忆、形成文化自觉、最终增强文化自信。

解说与教育在美国国家公园的日常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公园被视为野外教室(Parkas Classroom),在综合解说规划的指导下,解说贯穿于在国家公园中进行的每一项活动,尤其注重解说与教育结合,并与社区、学校进行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多样的教育项目,如定期开展初级管理员、少年科学家、环境教育露营等活动。此外,国家公园还需建立完备的解说数据库,并对解说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对于科研活动,其预先提交研究计划书、研究许可证、数据和研究成果存档等制度均值得我们借鉴。

科研和解说教育的成功有赖于美国国家公园完善的保障体系。其分工明确的机构设置为科研和解说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国家、地区和公园三级管理机构均设有专门负责解说教育、资源管理(包括研究)的部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专门设管理伙伴关系、解说教育、义工及户外游憩的部门,管理自然资源与科学的部门,此外,还专设有哈普斯斐利解说规划中心(Hapers Ferry Center)负责解说规划。而在公园一级的管理机构中专设讲解处,负责游客中心相关工作,提供讲座、考察、徒步及篝火等计划,负责组织展览,编写、设计、制作公开出版物、录像、网页,并且通过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负责青少年计划等。

其完善的规范性文件为资源保护利用中的各项日常工作提供指导,使各项资源利用活动在相同的标准下得以顺利开展。美国国家公园基于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政策文件(Service-wide policy),称为国家公园指导文件体系(NPS Directive System),由《管理政策2006》、局长令和参考手册3个层次组成。《管理政策2006》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政策文件,内容涉及国家公园管理的各个方面。局长令是《管理政策2006》的一个更加详细的版本,其目标使用群体为公园管理人员,单个局长令通常针对具体的管理事宜,例如针对解说教育的《6号局长令:解说和教育》、针对青少年教育的《26号局长令:青少年计划》等。第三层次的指导文件通常以指南或参考手册的形式出现,内容较局长令更为详细,为NPS雇员实施管理政策和局长令的内容提供详细的法律参考、操作原则、标准、程序、建议甚至实际案例参考。

4 对中国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建议4.1 加强风景资源调查和价值认知

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基础在于对风景资源价值综合全面的调查与认知。

风景资源调查应贯穿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始终。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和气候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类人文资源的调查,包括景观遗存及现状的实地调查,以及以往的各类纸上记录、研究资料、图像和影像的收集与整理,将各类调查成果分门别类地整理存档并电子化,形成基础性的资源本底数据库;在风景名胜区管理过程中,应持续对各类资源进行监测,识别资源的变化以及可能改变资源的影响因素,更新、补充资源本底数据库,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性干预措施。

在对各类型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应在总体规划或资源评价专题研究中将各类型资源的资料及各种形式的资料整合起来,梳理出风景名胜区整体的文化景观过程,厘清各要素及其整体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何种属性,承载了何种自然过程与文化过程的信息,尤其注重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中非常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对风景资源自身承载信息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识别其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潜力,筛选出其中不会破坏风景资源、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利用方式,对这方面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挖掘。相关的成果也应纳入到资源本底数据库中,为风景资源的“软”开发提供支撑。

4.2 优化风景资源“软”开发的途径

作为风景资源“软”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除了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及评价研究外,还应积极开展各专项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研究,阐释其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人与自然互动过程遗存下来的历史遗迹的重要意义,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归档,更重要的是将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到解说教育活动当中。建立科研管理制度,在不破坏风景区资源及环境的前提下,应给各项科研活动提供便利,不论是管理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还是独立的科研项目,当有可能破坏风景区资源及环境,或可能影响游客游览活动时,应取得科研许可证方可开展科研活动,涉及采集风景名胜功能区内动植物或矿物标本时,应获得标本采集证才可进行。

解说与教育活动的基础是解说系统的构建,包括解说信息、解说人员及解说设施[13],解说信息不应该简单的定位为导游词,应包括对资源本底的详细信息、针对不同的资源应采取的解说方式、应配置的解说设施、解说应达到的目标等,并且应对解说信息进行定期更新;解说人员不仅包括导游,风景名胜区内其余工作人员也应具备基本解说能力及意识,建立解说人员培训及考核机制;解说设施为解说传达的媒介,包括解说标识系统、多媒体设备、宣传画册等。

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如定期开展讲座、展览、学童体验活动、志工体验、夏令营等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解说应该是日常性的,应贯穿于其余各项利用活动中来,尤其是游憩活动。

4.3 构建风景名胜区的数据管理系统

在“软”开发的过程中,建议建立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形成对资源数据的有效整合管理,实现对资源利用活动的有效支撑,具体包括资源数据管理平台及解说教育知识网络平台2个板块。

资源数据管理平台主要面向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资源本底数据、资源及环境实时监测数据、科学研究数据、规划管理及项目管理数据等,是关于风景区资源的数据、文档、图像、影像等的完备的档案,在资源调查、价值判识、资源利用、风景区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反过来也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解说教育知识网络平台主要面向社会大众,从资源数据管理平台中提取出一定信息向公众展示,为公众提供资源教育服务,具体包括风景区资源的知识列表、资料检索、活动咨询、交流讨论等功能,也是风景名胜区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4.4 强化风景资源“软”开发支撑系统

最后,应加强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软”开发的支撑作用。风景名胜区现状为国家-省-风景区三级管理机构,但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按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划分,如主管林业、文物、宗教、环保、规划、建设等的部门,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将资源割裂开来进行管理易形成多头管理,不利于资源的整体保护,建议管理机构的部门按照职能进行划分,形成以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经营等为职能的管理机构体系。

管理政策方面,风景区现状形成国家-省-风景区三级风景名胜区条例或管理办法,但对风景名胜区资源利用的管理主要集中于游赏活动管理,对于科学研究、资源解说和教育等的作用还不够重视,且在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并没有配套相应的管理办法、部门规章和规范,为具体的资源利用管理决策(如管理原则、标准、程序)提供指导。因此,建议加强资源利用管理的法规建设。

参考文献:

[1] [EB/OL].[2015-05-06].新华网http://www. 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2]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3]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

[4]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谢凝高.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深[J].中国园林,1991(4):15-19.

[6] 宋峰,熊忻恺.国家遗产·集体记忆·文化认同[J].中国园林,2012(11):23-26.

[7] 谢凝高.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J].旅游学刊,2002(6):8-9.

[8] 谢凝高.谈国家风景名胜区[J].规划师,1994(3):19-22.

[9] 陈耀华,赵星烁.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72-578.

[10] 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2005(5):5-7.

[11] 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2005(7):1-8.

[12] 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00(2):33-35.

[13] CJJ/T173-2012 风景名胜区游览解说系统标准[S].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刘 敏/1990年生/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形态、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北京 100871)

代 莹/1991年生/女/云南玉溪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形态、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北京 100871)

宋 峰/1968年生/男/河南南阳人/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形态、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北京 100871)

① 包括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物质文化、山水科学文化,以山水文学、山水艺术等文化创作,风景建筑、寺观庙宇、游览路桥等人文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谢凝高,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深,1991)。

图1 风景名胜资源“软”开发过程(作者绘)

 

困境与突破——对北京平原造林工程总体规划核心问题的思考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元素的采集与数据化分析

风景资源“软”开发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德国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保护实践:波茨坦柏林宫殿及公园的启示

大型工业废弃地再开发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探讨——以北京焦化厂旧址用地改造为例

原真性和修辞性——历史保护地带相关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