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一弦之间,寂静天空

作者:阿拉腾珠拉

□ 文/ 阿拉腾珠拉

当乐音潋滟成生命的波纹,便涤荡出一曲灵魂的赞歌。——题记


张全胜

他的指,拂过天地苍茫的筋骨,指下的音符如鸿雁般掠过苍穹,寻觅着心灵最后的归宿。或低沉或悠扬的乐音在他的指下熠熠生辉,喷涌着鲜活的生命,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而他本身,更像是一个传奇:第一位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马头琴的演奏家,第一位将马头琴与摇滚、爵士等音乐元素结合的音乐人,第一位在中央民族大学创立马头琴专业的音乐家。

他的音乐感动了很多人,他对音乐的执着与追求打动了很多人。他就是著名青年马头琴演奏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马头琴专业教授、HAYA乐团创始人——张全胜。

与马头琴初结缘

1969年4月10日 ,张全胜出生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非常艰苦。1978年,张全胜的父亲平反了,被调到乌兰浩特市蒙古族小学任教,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最初到城里时满口蒙语的张全胜一点都不会讲汉语,所以不得不重新念一
年级。张全胜从小就很聪明,文化课、体育、文艺都在班里名列前茅。说到音乐的启蒙,其实他很小的时候是学小提琴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在父母亲的精心培养与教导下,1984年小学毕业后的他顺利考上内蒙古艺术学校中专班(现在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而当时学校没有小提琴专业,老师建议他换成马头琴专业。就是这次看似没有选择的选择,让他此后的人生与马头琴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对张全胜来说,从乌兰浩特考到自治区首府读书很不容易,初到呼和浩特时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在艺校,张全胜跟随色拉西先生的第十个关门弟子敖特根巴雅尔老师学习马头琴与潮尔演奏。敖老师是慈祥的老人,平时话不多,每次上课时总是抽着烟慢悠悠。教学时,敖老师非常仔细认真,边听张全胜拉琴边思考,即便是他拉错了老师也从不会发火,而是耐心地纠正。一开始张全胜很自信,但他慢慢觉得学习马头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种落差感不仅体现在专业上,还体现在身边的环境中。张全胜发现,褪去了新鲜感之后,大城市的生活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简单。呼和浩特比乌兰浩特大多了,在这里许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基础扎实,甚至同学中还有作曲家的儿子。而自己,除了家庭条件比不上他们,就连专业方面也比不过人家。拉小提琴的同学演奏的曲子明快优美,而自己用马头琴拉民歌却非常的缓慢。但好学上进的他不服输,除了平时更加刻苦认真外,他还经常去听老师和师兄们拉琴。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同学——齐·宝力高的儿子齐·布日古德。两人成为好朋友后张全胜经常去他家做客,自然而然地就和齐·宝力高老师熟悉了,宝力高老师经常给他免费上课。同时,张全胜还认识了一些前辈老师和朋友,包括已去世的敖包老师。

学习期间的张全胜和其他男孩子一样淘气,打架、抽烟、喝酒、谈恋爱全都体验过。尽管经过了那么一个叛逆的时期,但这4年也是他最怀念、最难忘的时期。他说:“那时候的人都是真实的。”

1987年,张全胜被分配到内蒙古歌舞团任马头琴演奏员。人生的转折

当张全胜觉得很满足很安于现状的时候,姐姐建议他考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深造。这个时候中央民族学院刚好为少数民族特设了大专班,全国各地不少的少数民族优秀学子都来赶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天生就有着音乐天赋的张全胜,经过刻苦练习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进校后因没有马头琴专业,所以他跟随斯仁那德米德主修作曲理论。器乐班共有五个学生,分别是中央民族歌舞团马头琴演奏员玉龙、内蒙古歌舞团马头琴演奏员青格勒、中央民族歌舞团芦笙演奏家杨胜文等。如今的斯琴格日乐、零点乐队的王晓东等,都曾是他同届的同学。张全胜常到舞蹈排练厅练琴,那里的回音大,他拿着自己的砖头录音机常常给自己录专辑玩,感觉效果特别好,特别唯美。

在校期间,张全胜经常参加国内外演出和比赛。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他参加了在锡林郭勒盟举办的野马马头琴乐团成立后的首次高级训练班。在课堂上,齐·宝力高老师统一马头琴的弓法、指法,并拿着棍子要求每个学员一个一个地演奏。因草原上条件有限,所以一到晚上大家都要点着蜡烛练琴。就这样,在草原上整整苦练了两个月。

1990年也就是张全胜毕业之前,他在学校的小礼堂开了一场精彩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到场的有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时乐濛、音乐家协会表演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学院的领导,北京广播电台现场录音。也就是这场音乐会奠定了张全胜留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的基础,他不仅留校还在中央民族学院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马头琴专业。

留在母校任教,这是张全胜人生中新的起点。他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新的方向。他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头琴,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将它发扬光大。不管是最初招不到学生,还是后来扩招了不少学生,张全胜都坚持认真地完成每次教学,一心一意为做好民族音乐而努力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留校后他参加了199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并且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在澳门和日本举办个人音乐会;1995年他成立八音工作室,独立制作发行过多张音乐唱片作品,并参加了《成吉思汗》、《黑骏马》、《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电影的音乐创作和马头琴演奏;1999年参加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文艺晚会并担任独奏,同年参加欧洲爵士音乐节,在德国录制《TALNUTENG》专辑;2000年参加建党80周年大型交响诗《长城》的演出录制任务;2001年在北京成功举办腾格尔与苍狼乐队演唱会、美国洛杉矶腾格尔演唱会并担任演出和视频导演。他曾多次访问过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韩国、泰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此外,他还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担任马头琴演奏,凄美的琴音与这部公路电影的绝妙搭配浑然天成,使整部影片充满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和浓厚的地域色彩。

2004年张全胜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维也纳音乐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齐·宝力高的《万马奔腾》。为了更加突出蒙古民族豪迈雄伟的气质,张全胜将齐·宝力高的独奏曲《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稍做改编加在了《万马奔腾》的前面,演出十分成功。张全胜说:“如果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草原和牧民的生活,就要让大家听到来自草原的声音。只有音乐,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以梦为马 展翅飞翔

张全胜说:“我用10年的时间和齐·宝力高老师做野马马头琴乐队,并从中学习马头琴最基础的知识和传统。毕业后又用10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将马头琴音乐与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爵士音乐、交响乐结合在一起,再后来与腾格尔创建苍狼乐队。10年的传统音乐研究,10年的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实践,我在不断尝试着马头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2006年,张全胜创建了自己的HAYA。“经过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应该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我的理念就是把蒙古音乐的感觉回归到本来的面目,然后给它一种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它更加贴近现代人。”他认识到,发展世界音乐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出路。

“HAYA”来自古印度语,在古印度传说中它是恒河的宝石,可以把大自然的光融合其中。如果有人得到HAYA,冤魂就会化解,爱就会融入到他的世界。“这对于我们从事的这种世界音乐来说是很好的融合定义”,“我们的音乐和我们的HAYA名字是一样的,融入了多种元素,比如非洲的、印度的、阿拉伯的打击乐器,用吉他、人声、呼麦、贝斯、马头琴等构成HAYA的主体。这就是世界音乐。”

值得一提的还有HAYA乐团主唱黛青塔娜,她不仅是乐团的主唱还是张全胜的妻子,也是乐团“灵”的部分最完美的展现,是一位有着天籁般嗓音和充满灵性表现力的歌者。由她主唱的乐团第二张大碟《寂静的天空》一经推出,就成为台湾心灵音乐、世界音乐类唱片的销量冠军,创造唱片市场的一个奇迹,也为黛青塔娜赢得了“中国最美的声音”美名。然而,“最美”的名号于她而言还不如草原上的一片羊群、天空中的一卷白云来得实在。她的歌声充满自然与爱,以及跨界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她将HAYA的音乐带进一个无尽宽广、自由的精神世界。

张全胜和黛青塔娜从认识到结合已有12年:“是塔娜和我共同创造了HAYA!”正如谭盾所说:“HAYA的音乐一直行走在边缘的浪尖上。当你聆听HAYA的音乐,你自己的身体就是大地,血液就是河流,眼睛就是天空。”

在音乐的道路上,他不是天才,而是因为热爱而坚持不懈的苦行僧;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不寂寞,因为他是伴着音乐而勇敢前行的修行者。对张全胜而言,与其说是他致力于把马头琴带向世界,不如说是马头琴让他成为用灵魂演奏的乐师。马头琴于他,已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将他的人生苦乐、爱恨嗔痴系于一弦,流淌出生命的厚重与韵味。张全胜也将继续秉承着他的音乐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带着更多热爱马头琴音乐的学子们,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似奔腾的骏马在无垠的原野高歌、驰骋……

(责编 增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