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海南,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者:吴迪

□ 文/本刊记者 吴迪 特约通讯员 赵浩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约150万黎、苗、回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海南岛早已不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岛,它的发展彰显着国家海洋意识的提升,它的进步凝聚着岛上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

如今,海南的少数民族群众正快步行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彻底解决出行难

2016年的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对万宁市北大镇尖岭村委会城堀村的村民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村路实现水泥硬板化,村民到县城参加节日活动一出门就走上了水泥路。

海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易受台风、山洪、雨水的影响,多年来,农村村道大都是土路,雨后泥泞难行,一些沥青路面又容易蚀毁,公路的实际使用寿命很短。

“最后一公里”工程是海南省委省政府“2015年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2014年9月启动,由海南省民宗委以兴边富民行动资金为牵引,先后统筹省发改委、交通厅、扶贫办、省农垦总局和各民族市县配套资金等共计4.28亿元,共硬化农村道路660.5公里,建设小型桥梁878.06米。2015年12月31日,“最后一公里”工程全面完成。该工程是继2010年海南省全面完成茅草房改造后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彻底解决了21.81万少数民族群众行路难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最后一公里”工程启动之初,海南民宗委为准确掌握情况,在2013年全面开展了一次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调研。调研涉及全省民族地区的88个乡镇、768个行政村、5320个村民小组,垦区24个国营农场、336个少数民族生产连队,5656个村民小组。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海南民族地区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全部工程任务。

过去,儋州市雅星镇高龙村的村民们出门都要趟河而行,极其不便。“最后一公里”工程启动后,河上有桥了,泥土道水泥硬化了,村民们出行不再头疼,告别“行路难”的村民们自发组织了庆功会,并且自行捐资修建环村道路,美化家园。

要想富,先修路。通过实施“最后一公里”工程,海南各有关市县(单位)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改变思想观念,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劳动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为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是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在海南省的生动实践。

实现“逆势增长,弯道超车”

自1999年国家民委牵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兴边富民”不仅成为边境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实现“逆势增长,弯道超车”的强大动力。2011年,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正式纳入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扶持范围。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至今,海南省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建设乡村公路、乡村安全饮水工程、乡村通电工程等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民族地区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实现产品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海南省民宗委累计向陵水县投入兴边富民资金330万元,扶持当地534户农户2506人种植圣女果,种植面积达1068亩。2013年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海南坚持“选优、培优、扶优”的原则,重点向生态型农业倾斜,引导农民开展生态立体种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生态循环型农业新道路。在保亭县毛感乡什巾村土鸭合作社,县民宗局扶持了价值18万元的土鸭孵化设备。合作社孵出的鸭苗由政府统一采购再分发给贫困养殖户,每户每年可免费获得鸭苗100只,增收万余元。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白沙县开展的贡姜种植产业可以在农民自家的橡胶地、槟榔园中进行,农民利用林地中闲置的土地种植贡姜,“不用砍树也能增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热情。乐东县扶持的七彩山鸡养殖项目,山鸡苗发到农户后,农民可利用自家空闲园地、林地饲养,既不耽误日常生产,又增加了创收的渠道。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就业。海南利用兴边富民项目资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切实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技能培训,海南省各级民宗委走村入户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根据群众要求,综合市场需要,将黎锦苗绣、市场营销、烹饪等实用技术确定为培训项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各项素质的提高。

精准扶贫的生动样本

便文村委会位于琼中县什运乡,交通相对不便,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186户,703人。作为一个纯黎族聚居村,全村有省核定的贫困户62户、贫困人口263人。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管理水平低,导致该村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海南省民宗委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坚持把做好扶贫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任务来抓。为更好地帮扶便文村,省民宗委制订了2014年驻村扶贫工作实施计划,明确提出3年内要实现的8大帮扶目标,确定了帮扶工作的9项具体内容及具体措施。为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自2014年起,省民宗委每3个月选派3名干部下村驻点开展具体工作。

帮技术,帮扶村民科技致富。在帮扶过程中,省民宗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教兴农力度,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科学种植养殖技能水平。先后举办豪猪养殖、黑山羊饲养、养蜂实用技术及四棱豆种植、黎绵实用技术、家政服务等培训,培训农民近3000人次。特别是黎锦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带动了村民织锦卖锦的热情,全村出现近30名织锦能手,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丰富了便文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

帮资金,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为变“输血扶贫”为“造血脱贫”,省民宗委多次前往什运乡进行调研,因地制宜谋划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村民种植橡胶、槟榔等传统主导产业的科普指导力度,另一方面邀请海南热作两院有关专家深入便文村现场考察论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确定益智、油茶、水果木瓜、养蚕、种桑和黑山羊、豪猪等7个主要种植养殖扶贫项目。

帮长远,打造黎族特色村寨。便文村地处鹦歌岭南麓,曾是琼崖纵队五指山根据地司令部的所在地。作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风景秀丽,黎族风情浓郁。通过深入调研,省民宗委决定将便文村的4个自然村打造成黎族特色村寨,将其串联成黎族风情村旅游带。如今,便文村特色村寨的建设已初具雏形。

对于海南各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路程虽近,任务却重,但有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实际举措,有各族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这“最后一公里”必将越来越平坦、越来越顺利!(责编 增林)

 

乌尤黛

桂风壮韵 心手相传

创新推进上海城市民族工作

红寺堡

海南,打通“最后一公里”

贡觉寨子里的美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