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北京民族乡村的发展一直是民族工作的一块“短板”。由于历史、自然原因,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偏远,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与全市农村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发展难度大。为啃下这块硬骨头,5年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市的5个民族乡、123个民族村。
这天,池维生将赴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参加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现场会,并陪同市相关领导考察。
这是北京市连续第八年召开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专题会议,也是继密云区、怀柔区、通州区之后,第四次以现场会的形式在民族乡村召开。就在3月9日,池维生还陪同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林到房山区调研民族乡村经济建设工作,考察了窦店镇的窦店肉牛现代工厂、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真寺、中心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民族文化宫等。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王宁副市长对北京市民族乡村经济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建立“一村一册、一村一策”制度,着重解决民族宗教领域实际问题,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镇域和谐方面加大力度,抓好服务,办好实事,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多月后,池维生又来到了窦店。
参观结束后,池维生在现场会上作了北京市民委工作报告。从中我们读到了北京市民委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北京市民族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背景下,是如何积极进取、深化改革,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池维生强调,经济发展要拿数据说话,2015年民族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37.8%,高出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增幅5.8个百分点,逐步从单一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等有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民族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较大提高。
过去5年北京是这样做的
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推进”的思路,5年里,市民委组织编制了5个民族乡和123个民族村发展规划。
有了规划,关键在实施。5年里,北京市民族乡村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工作。实行“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民”,并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在于家务回族乡率先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集中流转土地3.5万亩,建设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60余家,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同时还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全市成立民族村各类经济组织205个,使农民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方方面面,都凸显了民族乡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
经过5年的精心打造,3个民族乡、42个民族村被评为全市优美乡村、文明生态村和最美乡村,24个民族村被列入建设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四美”乡村行列,培育了20个市级民族特色发展示范村,4个民族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与北京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同步,对民族乡村的多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调研考察监督实施。5年来,在常营、于家务两个回族乡共安排平原地区造林8800亩。在长哨营、喇叭沟门满族乡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使两个民族乡森林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超过全市森林覆盖率约20个百分点。特别是初秋的喇叭沟,景色迷人,已经成为游客观赏红叶枫叶的好去处。
5年里,改变最明显的还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迄今,北京市民族村劳动力就业率已达到94.1%。2015年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21238元,连续7年数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5.9%的民族村达到所在区或全市平均发展水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民族村人均收入达到10193元。
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是北京市民委一直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5年来,共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0所、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基地21个、民族文化基地和博物馆5个,还打造了满族文化风情节等品牌,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使民族乡村更加团结和谐。有10个民族乡村荣获全国和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北京民族乡村取得成就的秘籍
北京市民委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池维生将这些做法和经验,概括为“四个始终坚持,四个不断加大”。
始终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始终坚持在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村掉队的理念,连续7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专项部署和推动,最终实现民族乡村科学发展水平和促进民族乡村科学发展能力的“双提升”。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将民族乡村发展纳入相关部门职责,优先保障项目资金需求。通过智力帮扶、科技培训、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29个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始终坚持绩效考核,激励力度不断加大。紧紧围绕民族村达标增收,创新实施市级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机制。变补助为奖励,从抓项目到抓主体、从直接补助到绩效考核,不断完善以奖代补考核体系。5年来,80个获得达标奖和进步奖的民族村年人均收入增幅37.4%。比如达标任务最重的怀柔区,全区民族村人均劳动所得大幅提高,由2011年的10736元增至2015年的20171元,年均增幅17.1%;从只有1个民族村达标到36个民族村百分百达标,为全市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始终坚持责任落实,主体作用不断加大。各区、乡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怀柔区委区政府通过召开全区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建立“N+1”帮扶机制、区乡村层层签订达标责任书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比如密云区还创新推广“七个一”的成功经验;通州区则采用“规划先动、资金强动、项目推动、部门联动、能人带动”五轮驱动;房山区连续5年把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纳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折子工程;大兴区主动帮助民族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于家务回族乡推进新型田园宜居小镇建设;喇叭沟门满族乡打造生态乡,长哨营满族乡建设八旗文化新村等,都有效促进了民族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未来的北京民族乡村将是这样的
在谈到北京民族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池维生认为,北京目前还有5个民族村人均收入未达到全市或所在区的平均水平,收入最高的民族村与最低的民族村之间相差约为4.7倍,虽然较“十一五”末的5.9倍有所改善,但差距依然悬殊。有的民族村低收入农户比例甚至高达60%。民族村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市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中央和北京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已安排并基本完成《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拟于近期印发,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统筹实施。《规划》紧紧围绕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了北京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那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族乡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又有哪些创新呢?池维生表示,北京市的民族工作将更加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服务首都战略功能定位,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为总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精准施策,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动北京市民族乡村改革、群众增收致富、农业调转节、特色村镇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和新型社区。
具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民族乡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市或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争取到2020年,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民族乡村同全市一道步入全面小康。民族乡村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发展,农民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责编 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