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摄影构图中的点

作者:文/赵嘉

文/赵嘉


当散点在画面中形成规律时,就形成了线的趋势。赵嘉摄


每张脸都形成画面中的点元素。

点是画面中的元素

记得小时候,大人让在白纸上画一个点,大多数小朋友都会用铅笔画一个很小的黑色圆圈。相对于整张纸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点,一个普通的点。在几何学中,点是无形的,被定义为非物质的存在。

但在画面中,点往往被“人化”,它不是一个无形的非物质,恰恰相反,点代表了某种特质,述说着某种语言。这恰恰是画面中的点所具备的特质。

画面中的点,如同“点”本身,它并不是限定死的一个黑色的点,它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画面中其他元素来说,看起来,这个元素就像一个“点”。因为它小,因为它突出,所以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点。


画面中排布开的点元素。 赵嘉 摄


相对于面来说,画面中的人物成为了点元素。

这个作为点的元素,也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片树叶,甚至在摄影中,它可能是焦外虚掉的灯光,这些都可以是画面中的点。因此,点是画面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很小但又很突出的元素。往往容易把观者的注意力直接吸引过来,让人目不转睛的,就是画面中的点。

点在画面中,不是绝对的,而一定是相对的。

密集排列的点元素,可以形成一个面。就像星云,每一个亮着光的恒星,它们在夜晚的天空中就像一个个的点,但是当它们聚集起来,就连成一片,形成一个面,一个星云。左页下图中,每一张脸相对于该画面来说都是一个点,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面,点的感觉被淡化。

而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点元素,又可以形成一条线。正如本文题图中,画面中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点,但当他们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画面中的一条线,一种趋势,横在画面中。

只有和线与面有一定抽离关系,或者有一定对比关系,这个元素看起来才像是一个点。比如画面中排列的人更像是一条线,而后排人物相比之下就成了点。

点的声音与张力

点,代表了一种静默。在语言中,点代表中断和无内容,这是点的消极作用;而这时又代表了承上启下,引出下一句话,这是点的积极作用。这是点的书面意义。惯性思维,点就是一种静默。摄影并不能这样,解除惯性思维的束缚,就可以倾听到点的声音,它存在内在的张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克服自身障碍,简而言之,点可以起死回生。

我们尝试将点的位置移向不适用、不合逻辑的位置。

我今天去看影展·

我今天·去看影展

我今·天去看影展

很显然,在第二句中,点的位置被移动了,但它仍然处于一个实用的位置,并且起到了强调语气、夸大语调的作用。再看第三句,点在句中纯形式、非逻辑的效果就体现了出来。如果从传统的思维来看,这个点肯定会被认为是印刷错误了。

如果将点拿开,远离它在句中的位置,脱离了它的实用价值,使其与句子失去联系。

我今天去看影展在这种情况下,点的周围已经有了很大的开放空间,使点的声音能有共鸣余地。它不再是一个静默的标点符号,而拥有了自己的意义,并且这个声音在放大。当然,现在人们还是会注意到句子本身,点的声音还不够大。试想一下,点的距离和周围空间继续扩大,人们就会越来越注意到这个多余的点,脱离了实用价值,纯粹的形式,不符合逻辑的出现,会增大这个点自己的声音。

现在,句子和点的声音,在实用意义之外。句子和点的声音,分属于两个没有交集的世界,却能够相互制衡。句子被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外物所撼动。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意义,而换一个角度看,它却真正有某种革命性的意义。这时,点将脱离句子,独善其身,并且使自身转向一个另有目的性的世界,即图画和构图的世界。

画面中的点,并没有精确的外形的概念,之前我们就说过,它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也可以说点是最小的形式,虽然这也并不准确,但相对于整个画面来说,点就是最小的形式。点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和界限,它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那么点和面的界限在哪里?

请记住两点:

1.点和面之间的大小关系。

2.点和平面上其他形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是一个凭借感觉去判断的事情。我们会发现,脱离事实的点,存在着某种张力,但这种张力总是呈向心式的。即便点总是以某种离心的趋势展现出来,但它的向心力也会起作用。这时向心力与离心力会产生双重共鸣。

点自成一个世界,多多少少显得与周围环境隔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有稳定性,总能固守自己的位置,很少有呈现出哪怕最轻微的倾向性。这就是为什么人的视觉总能被画面中的点所吸引。点在任何平面中,总能自居其位。它代表最恒定、最简洁、最内在的确定性。

从摄影构图的角度来说,也同样可以看出点元素的重要性。在画面中,如果没有一个点元素能够吸引视觉的停留,而只有面或者线条的排布,那基本上等同于画面只存在形式感,像是一句空洞无力的话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点与它联系,相互制衡,牵引出内在的联系和力量,画面将显得毫无意义。

点与周围形式的关系,和上述的内容是存在潜移默化的联系的。点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也直接影响画面的意义。构图就是在做这样的逻辑排布,来阐述用镜头表达的想法和内容。


点在画面中心。赵嘉 摄

点与其他元素在画面中的关系

我们无法用定式来说,点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会产生什么样的构图。因为,点的存在一定是和周围的环境和元素是有关系的。

这些元素可以是画面中的面,可以是画面中的线,也可以是画面中的其他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造就了构图。

构图,就是有目的地将各个元素以及元素结构有目的地协调,使之成为一个画面。仅仅是一个点,如果它作为单音节,但表现的目的已经足够明确,它也是构图。


画面中央的点。


点位于画面边角。赵嘉 摄

点与其他元素的距离和位置

距离是一种疏离,也是一种联系。

距离越远,两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越小,但相互制衡的力量越大;而距离越近,两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越大,但是它们之间的力量越小。所以,在构图时,常常利用点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距离去说话,阐述一些画面的故事性。

当一个点出现在画面中,它周围的空间和环境就为其很好地烘托气氛。点的大小和周围空间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点在画面正中央,与周围的大环境隔绝开来,但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它被周围环境所烘托,但视觉会一下被这个点所吸引。这也印证了点的张力是向内的。这时,平面的限制因为点在中央而得到了强化,形成非常特殊的视觉效果。这时点与面的声音合二为一,面本身的声音被点削弱,几乎很难察觉到了。虽然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构成了图形的最原始状态。

反映在照片中,无论周围环境是如何的,都会被画面中心的点元素所吸引,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物体。周围环境的声音都会被削弱,只有中心点元素的声音强有力地出现。所以,在构图时,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构图手法去拍摄,用图形最原始的状态,表达一种最强烈的视觉中心点。

改变点的位置,不在中央位置之后,就会出现另一种效果。点与周围边框的联系就变得更大了。不再像是中央点那么独立,声音盖过周围环境。对于距离点近的边框,点的力量会大于这个边框,并且有种压迫感;而离着远的边框,反而由于离点很远而拥有自己的疏离感,从而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信息。


一个点的表达。


点位于画面边角。 赵嘉 摄


在摄影上,将点偏离中间位置,一定是要与与之空出的空间有某种联系,需要传达一种信息。这不是随意布置为了好看而存在的,点与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存在。周围很好地烘托点元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周围的环境缺少了这个点元素又显得十分孤立和空洞。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是很紧密的。摄影语言能够很好地去布置它们,并且诉说摄影师自己的意图。这也就牵出下面一种点与周围元素的形式,它们各自占据画面的一部分。

当点与周围信息所占据画面的比例不同时,所产生的感觉自然也不尽相同。当点与周围信息各占据画面一半时,它们在力量上显得很均衡,虽然最后视觉中心还是会被点吸引,毕竟这就是点的特点,它的内在张力有收拢的作用。无论周围信息所占据的面积变大变小,视觉依然会被点所吸引。但是点与周围信息所占据的比例不同,产生的关系也不同。周围信息的烘托气氛和变为主要气氛就会因比例不同而不同。自然是面积大了,它所占据的信息量就更大,这时可能就会削弱点元素的声音;反之,周围信息面积变小,就会增加点元素的声音,直至整个画面只剩下一个点,点的声音就随之变大很多,如果将点放在画面正中心,就回到了我们最前面所说的,那是一种特殊状态,点的声音最大,它几乎盖过了整个画面。

回到摄影中,点元素的位置通常与周围形式有很大的联系,它无论是主体还是陪体,都很容易成为视觉中心,尤其这个点是一个人物的时候。毕竟看照片的是人本身,所以人自然多关注的点也是人,即使它只有一点,也能触动你敏感的神经。作为人本身,对于观看照片也存在一种窥探欲。比如一部叫《放大》的英国电影,其中摄影师就在不断放大自己无意拍摄的一张照片,在角落里仿佛看到一宗杀人案。观看照片时同样有这样的感受,人们总是喜欢放大照片,看照片中每一个丰富的信息,尤其当发现某一个小点竟然是一个人的时候,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所以,点的位置很重要,它与周围环境的氛围更加重要。别忘了,点是能够吸引你视觉的重要落脚点,所以在画面中放在什么位置,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是需要考虑好的。当然,在拍摄照片时并不会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条斯理地布置构图,平常多练习并且积累这样的感觉,在拍摄照片时才能发挥出来。

即使点元素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是周围元素面积很大,而且信息量也足够大,人们的目光在画面上游走一圈之后,还是会不自觉地停留在画面中的点元素上。在取景框内构图时,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你拍摄照片的出发点,你需要怎么样的表达,是要丰富的环境为主体,还是环境中的点为主体,从而去排布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要以周围信息为主,那么点元素就要在它应有的位置,可能足够偏,可能足够小,但为了权衡画面,不要让它不重要到像是画面中多余的一点即可。而要突出点元素的重要性,那么就要让点周围空出足够多的空间,甚至将点元素放置在画面中央,直接表述。


前景不是点元素,而远景则可以成为点元素。

点的大小

点的大小,在画面中都是强化点的存在。还是之前我们所说的两个原则:点不能大过面;点不能大过周围其他形体。因为点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大过它们,那点在该画面中则不是一个点元素。

以右面这张图片为例,前景中的人已经不再是点元素,它们组合起更像一个面,或者作为其他形体出现在画面中。而远景中的人,才是点元素。这更加深化了点是相对而言的。

只要把握那两个原则,就是画面中的点。点的大小,会代表不同的信息量,不用过多赘述。

点与环境的对比

点元素在画面中是否突出,就要看它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是如何的。这个对比度,包含了多层意思:影调上的对比度、色彩上的对比,还有心理上的对比。

1.影调对比

影调上的对比很好理解,点元素与周围环境的影调对比度大,则能很好地烘托出点元素,也会放大点元素的声音,反之会削弱。所以,想要突出点元素,就找时机,找构图。与周围环境对比度较大,点元素就会突出;反之,为了削弱点元素的声音,让它与环境更加融合,就让它们在影调上拥有较小的对比度。

2.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也很好理解,就是色彩上的对比。原理和之前影调对比是一样的。想要突出点元素,就寻找色彩对比度大的情况;反之,想要削弱,寻找色彩对比度较小的情况。

色彩对比度中,色环中位置相对的两个色彩的对比度最大;而相邻色彩的对比度就会小。简单地说,黄色和蓝色,就拥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度。这对颜色不仅色彩对比度大,而且冷暖关系也最强烈,就像梵高的画似的,他有关夜晚的画作,比如咖啡馆、星夜,这些都是大量运用了黄色和蓝色这对对比色。红色和绿色比较特殊,它们的色彩对比度很大,但灰度是一样的。所以,想要拍摄红色和绿色的对比,只能用彩色表现。用黑白表现时,必须安装滤镜滤掉红色才能体现出这种对比度。


与环境影调对比出的点元素。

3.心理对比心理对比其实也不难理解。有些点元素,即使和周围环境比较相容,但有时候就是能够让你的心理产生变化,一下就注意到它。如同一缸大米,一粒坏了的大米,你一下就能发现。

这是因为点元素本身,在气质上有突出的特点,即使它处于一个重复、低对比的环境中,你也依然能够发现它。

在拍摄照片时,要小心运用心理对比来增加点元素的可视性的方法。因为这是具有相对性的,毕竟有些点元素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气质不一定能够吸引到别人。就如同对于一个美女的评判,有些人觉得她很好看,而因为种族、经历、审美等不同,有些人就不会觉得她好看。

所以尽量运用好影调对比和色彩对比,来突出或者削弱自己的点元素,等达到一定的积累之后,自然而然能够让点元素产生心理对比。


会让眼睛在画面中游走的点排布。赵嘉 摄

点的排布

点元素在画面中可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时候都是很多点元素共存的。那么它们的排布和关系,就会影响到画面的表达和构图。

点的对比度越大,越会吸引目光,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对比度。

然而,点的面积也会让目光吸引,通常,较小的点,会引起人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它上面。这与通常所认为的大面积容易吸引目光是相反的。照片是一个边框限定的二维平面,所以它在构图上,很多东西都与平面构成很像。

对于多点来说,主次关系很重要。主要的点,它所发出的声音就越大;而相反,次要的点,它所发出的声音就越小。对比度越大,并且相对其他点元素来说,重要的点面积略小,就越能吸引目光;相反,对比度越小,并且相对其他点元素来说,点面积略大,就越不容易让目光停留。

多点关系中,心理对比度占有很大成分。不同的人看一张相同的照片,吸引点自然是不同的。由于摄影师的不同,在拍摄照片时,对于多点的排布,也会有着不同的选择。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摄影师的选择,观看照片的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在拍摄照片时不用过多考虑观者如何看,你只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好。

至于点的位置和点的关系,还是要符合之前所述的一些原则。远离的点,会自成一体,它与周围环境有着不同的联系,或相辅相成,或相互制衡。而靠近的点,可能更加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比如左侧这张照片,这就是一张多点排布的照片。不同的人去观看,可能有些人会选择全景的美女,她在画面中确实是最突出的,也是视觉第一次停留的地方。而画面中的男人,他的神态和所处的位置也会吸引你,很可能就会成为视觉停留的第二个位置。但是,最终视觉会被远处年龄大的女性所吸引。即使她在一个十分不重要的位置,但视觉游走之后依然会选择停留在那里。

现代摄影构图中,比较轻形式,重本质。所以在构图方面,不再过多地被过去传统美术所影响,反而更像是平面构成影响的因素较大。所以元素之间的排布,摄影师自我的选择会更加灵活。一些构图的基本原则依然存在,但打破传统的构图也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张大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