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我想拍出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谈话嘉宾:高辉(摄影家、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姜健(摄影家、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李德林(《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时间:2016年4月 地点:北京文字整理:李红霞

I’d Like to Make Landscape Photography Different

– Dialogue with Gao Hui

谈话嘉宾:高辉(摄影家、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姜健(摄影家、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李德林(《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时间:2016年4月 地点:北京文字整理:李红霞


山水间1 高辉 摄

“在拍片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拍出不一样的风景,寻找自己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我当时创作时的想法是,用这只在风雪中勇敢飞翔的海鸥,来代表一个人在逆境中迎风而上的精神,这是一种不畏艰难的高原人的精神”

李德林:你从泛泛的拍摄风光到后来选择不同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受了怎样的启发?

高辉:我从事摄影起步比较晚,始于2006年初,刚开始时跟一些影友一起玩,去过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拍风光。2009年,我和云南的十三位朋友一起,在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上,展出了《中国·西部·大地》巨幅摄影作品展。

当时觉得拍风光真的很好,但是在拍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突然感觉到,风景拍得再美,大家拿出来的作品都差不多,没有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在里面。在读过《朱光潜谈美》一书后,让我意识到,美不仅仅停留在物体的表面,也不仅仅是自我内心的感受,而是要通过镜头,把这两种不同的美创造、发现,并完美的结合和表达出来。所以,后来在拍片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拍出不一样的风景,寻找自己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比如在拍《山水间》这组作品时,去之前我就阅览了一些其他摄影家镜头下的西藏风光作品,同时又根据自己内心对道教的静、儒教的敬、佛教的净,三者的理解进行融合,有目的地去拍摄了很多当地的人物、牦牛、白塔、经幡、玛尼石、神山、圣湖等素材,然后在后期制作时,把自己心目中对“和谐、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的理解和概念通过照片表现出来。像海鸥在雪山上展翅飞翔的这幅作品,在现实自然界中,西藏雪山拍不到海鸥,看上去似乎不太真实,但我当时创作时的想法是,用这只在风雪中勇敢飞翔的海鸥,来代表一个人在逆境中迎风而上的精神,这是一种不畏艰难的高原人的精神,是一种居世界之巅、让庸人哀叹不及的气魄和勇气。站在这样的高度,横向移动视野,反映出我们对高原的热爱与无限感慨。后来我又拍了很多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黄河边的沙痕,在拍摄当中都会想怎么融合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在里面,而且逐渐觉得纯粹的风景记录不能完全表现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虽然有些作品目前看来还并不完善、完美,但总的来讲,自己还是想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去追求。


山水间2 高辉 摄

李德林:摄影人最初爱上摄影的动因往往是对摄影一生热爱的理由,你呢?

高辉:我爱上摄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喜欢,拿着当时一两百块钱买来的红梅、珠江胶片相机,给父母、兄弟、同学拍照片,而且都是自己在家冲洗、放大,完全沉醉在摄影所带给我的快乐之中。但参加工作以后,就莫名的丢下了摄影,这种状态一直停留了很多年。再一次真正喜欢上摄影是2006年了,用617,8×10大画幅相机,把自己能够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拍摄名山大川的风光摄影当中。那时只是觉得自己喜欢,没有任何的目的、企图心,也没有想过要入会、比赛或获奖。只要有朋友说想要自己的照片作装饰,就会觉得很荣幸,都是自己冲洗装裱好送给人家。包括后来朋友告诉我,昆明机场附近有家房地产公司在用我的照片做巨幅广告宣传时,也没有去想什么版权,更没有考虑去维护自己的版权。直到得了金像奖以后,才让我意识到,摄影在我心目中的真正意义所在。这其中虽有自己的辛苦付出,但更得益于很多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影响,也有本人的运气所在吧。

李德林:姜健老师对高辉比较了解,请谈谈你眼中的高辉?

姜健:我是在2009年大理摄影节上认识高辉的。他70年代就玩过照相机,而且自己进暗房做照片。2009年高辉开始反思自己的摄影方向,决定坚守中原本土文化。他把近五年拍摄的风光作品拿给我看,我们一起探讨摄影的现状和风光摄影的前途。我们谈到“风光”“风景”与“景观”的区别,探讨自然风景与人的关系,还有“不远行”是否可以拍照片的问题。高辉对待摄影非常执着认真,他希望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摄影作品及理念以使自己的摄影之路走得更远。

2011年高辉在河南省艺术馆举办了他名为《风景》的首次摄影展。这是从高辉最有视觉特色的617胶片中精选的30幅作品,这个展览是高辉风光摄影的一个检阅与总结,也是这个展览奠定了他在河南摄影群体中的地位。

从“风光”到“风景”,高辉的摄影观,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年天南海北浮光掠影的风光片,在整理影像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新的摄影理念。《风景》展览之后,高辉又拿出一组他回到河南濮阳老家两年间拍摄的微观抽象照片给我看,让我眼前一亮。这时的高辉,心态已相当的平静,不再留恋名山大川的风太行2 高辉 摄光,转而关注身边的景观。用心观看,风景无处不在。他把家乡门口的黄河作为“不远行”拍照片的第一个项目,从微观的视角去创建属于自己内心的风景。他在千年流淌的黄河故道的滩涂中寻找儿时的记忆,在砂砾堆积涂写的印痕中发现自然的密码,他找到了与自然风景对话的另一种途径和语言。2011 年高辉的《无形》系列作品在丽水国际摄影节首展,2012 年先后在济南国际双年展和大理国际影会展出,并在济南国际双年展获优秀展览奖。



山水间3 高辉 摄


山水间4 高辉 摄


太行1 高辉 摄



李德林:2006年你在外出拍照时腿部骨折,开始读和摄影相关的书。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情,大家都在忙忙碌碌,以各种理由强调没有时间读书,你个人感受读书给创作带来怎样的收获?

高辉:我那时候痴迷摄影到什么程度呢?腿骨折了,当时想到的不是腿怎么样了,第一句话说的却是:“拍不成照片了!”惹得朋友们都笑了。出不了门,逼着我要看书了。从《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开始,《跟亚当斯学摄影》《世界摄影史》《摄影批判导论》和国内外摄影大家的摄影画册,直到罗兰·巴特的《明室》和苏姗·桑塔格的《论摄影》《朱光潜谈美》《罗丹艺术论》等等,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太懂,有的书还要反复看。在看了这些书以后,就对自己以前拍的作品不满意,开始有了重新创作的动力和思维。现在如果几天不出去拍片,我会利用一些空闲时间去读书学习,把宝贵的时间应用到思考摄影创作当中。


太行3 高辉 摄

“我只要有时间,都会认真观察他们在拍啥、怎么拍,其实他们拍的确实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能在大家看起来都一样的场景中,拍出非常独特、非常好的作品来,这就是摄影家所具备的真正素养所在。”

李德林:有的人愿意听别人的建议,有的不愿意,坚持自己的想法,你觉得专家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意义?

高辉: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像于德水老师、姜健老师、崔茂元老师、林然老师,虽说他们拍的题材完全不同,却都能够给我很多启发。像林然老师,我跟他接触很早,有一次我跟他去太行山,什么云海日出,他根本不看,就在我们经常路过却从来没有认为漂亮的地方,架上20×24英寸的大机器进行拍摄,当我掀开他的遮光布,从后背看到所选取的图像时,感到非常震撼,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崔茂元老师的作品,就是他心中的影像,用作品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很多人去元阳都是拍梯田、日出日落,早上3点钟起床,支上三脚架站在好的位置等拍摄。但是我看了崔茂元老师拍的元阳梯田后,他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拍这么多年,却没有想到用这种拍法。还有朱宪民老师拍的《百姓》、姜健老师拍的《主人》《场景》,于德水老师拍的《黄河流年》等一些好的作品。我只要有时间,都会认真观察他们在拍啥、怎么拍,其实他们拍的确实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能在大家看起来都一样的场景中,拍出非常独特、非常好的作品来,这就是摄影家所具备的真正素养所在。所以说这些知名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受启发,在这里要真诚地感谢他们。

李德林:我个人比较喜欢《无形》这组照片,有摄影的本质,也有个人特殊的语言,还有升华提炼,我觉得《无形》是你的独一份,从选题到影像表达的完成度,很完整。虽是小品,但很大气。

高辉:“无形”,是从“大象无形”这个成语引伸而来的。热爱摄影,先要弄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拍摄的美好的东西,《无形》映射出老子“大象无形”给我的启示。幼年时代我喜欢看这扑朔迷离的美的沙痕,那是一种天真的物象感觉。而今我把它们拍摄成作品,是在物象感觉的基础上,用相机把自己心中的意象描绘了出来。在这组照片里只有那普通的纯粹的沙子、俗见却又千变万化的沙痕,通过我的观察、拍摄,表达出我对它们的不同感受。


无形1 高辉 摄


无形2 高辉 摄


有一位江苏的朋友,在看过《太行》和《无形》这两部作品的影展以后,问我是在哪儿拍的,我告诉他,《无形》就在我们的黄河滩区,很近,20多公里,《太行》也就100多公里。后来,他就带领30余人的摄影团队,到我们这里来创作。当我领着他们来到拍摄《无形》的现场时,他们都惊讶地说:“原来这就是你拍摄《无形》的现场啊?就这么小的地方,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航拍的呢!”

李德林:后来又拍了《山水间》,这个作品和以前有不一样的面貌,给你带来了荣誉也引发了争议?

高辉:《山水间》是我对多年来费尽千辛万苦拍摄的大量风光摄影作品进行的一次“清算”和整合,我一直想探索挖掘影像表述的潜能,试图打破传统的纪实风光摄影的桎梏,通过现代理念与科技手段完成影像内心观看的自由表达,这个系列作品完成了“风光”到“心中影像”的转换,这是我摄影路程的一个转折。《山水间》2014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获得优秀摄影作品提名奖,第23届Photo L A洛杉矶国际摄影博览会上《山水 间》又得到了国际摄影市场的关注,法国Photo12画廊邀请我参加中法文化年的交流展。《无形双语》获得摄影金像奖后,关于它的数码制作形式,关于作品元素的合理性,有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我个人认为,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要表达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艺术。可以以一心映照万物,不以万物役一心。


无形3 高辉 摄

姜键:这个时代的摄影,由于跟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交错整合,所谓传统摄影和现代摄影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但那些是理论家的事,他们会评判这个是传统摄影、那个是装置、这个是多媒体。从我们摄影者自身来说,你走你的路就好了。数码是这个时代最现代的表现方法,不用白不用,借助它可以快速合成你心灵的想象。所以《山水间》很快就有了效果。北京“时光空间”画廊开始代理这个作品,全方位按照商业运作的方法推广它。大理、平遥、济南国际摄影节,还有中国摄影展览馆相继展览获奖,并在雅昌出版了画册。《山水间》在国际市场,美国、法国,还有上海、大理,这些国际图片博览会里面他的作品销售相当好,法国的“Photo12”画廊,跟我们合作推广这个艺术家,这也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的,他们在国际博览会看到这个影像以后参与进来,等于是第三方了。这也是一种新的国际推广方式。为什么西方人对他的作品感兴趣,是因为他有东方意境,有观赏性和艺术特性。比如他那张扛竹竿渔翁的作品,具有中国山水画意境,有个画廊一次就买了七张。其实艺术市场在某些方面也是对作品的一种检验和肯定。


荷叶莲花1 高辉 摄

李德林:杨子浪给高辉作品写评论说,“个人文化的那种现实孤独感,想在历史的温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复苏的感觉。所以里面有依托着风光的东西,但是又有依托人文的语言结构”,你觉得他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高辉:他也是看了《山水间》以后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写得很好。

姜健:“风光”“风景”与“景观”这几个摄影关键词应该是早期风景摄影演化的不同阶段,也是摄影家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看态度的不同境界。关于所谓“沙龙的风景” “纪实的风景” “社会的风景” “批判的风景”所探讨的也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影像再认知的问题。从简单的审美视觉消费到面对自然的心灵感悟,直到有责任的思考,走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胸怀天地之情,关注我们自身的家园,这才是“风景”摄影的大境界。

高辉是位有能力与山水对话的摄影家。他认识到“大自然的山水似乎不仅仅只有天地的美景,由于有了人类的造访与欣赏,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才得以共存和升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人信奉的宇宙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也是人与天地山水共存之中的自然与和谐。将大地的生灵融入自然的风景之中,形成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的精神升华,这是高辉心中的风景。

“内心有一种对时间的危机感,觉得人生在世,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可以留给拍摄创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所以,就想着尽可能去多拍一些东西……为什么总在黄河两岸拍摄,其实就是恋家,有浓浓的乡愁在里面。”

李德林:你觉得,创作时多涉及几个题材好,还是在一两个题材上用力更好?经常出新是否真正意义的出新?

高辉:在获得金像奖以后,让我思考更多的是,下一步该怎么拍、拍什么?内心有一种对时间的危机感,觉得人生在世,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可以留给拍摄创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所以,就想着尽可能去多拍一些东西,比如我在黄河滩区拍摄《无形》的同时,还对黄河沿岸的老百姓、抗战老兵以及黄河边的立体沙垒和荷花进行拍摄,想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拍摄记录黄河两岸的人文和风景。还有在拍摄《太行》的同时,我又对太行山上的壁挂公路和古村落等这些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人文风光进行拍摄,不管拍什么,都想把它们拍出自己内心想象的那种美、拍出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荷叶莲花2 高辉 摄

  姜健:这事我俩探讨过,还是要坚持一个内心的影像脉络。高辉优点就是,第一是思考,第二有操作能力。他对影像把握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拍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有自己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能让人眼睛一亮。有的人拍照片完成度极不好,对拍摄对象的理解都还停留在非常表象的阶段,甚至就是表象的基本构成都没有完成,把很好看的一个东西拍得歪七扭八。好多人都是找到了题材,但是没有完成度,也就是没有影像感。

摄影是个时间的艺术,时光和岁月会放大摄影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一个系列作品你可以拍十年,时间可以见证你的能力。而不能像业余摄影人,天天出新东西,好像什么都会。当然不是说一个摄影家一生只拍一种东西,关键是要有重点、有主次。比如亚当斯的黑白风光是他的经典作品,其实他的肖像和彩色作品拍的也相当好,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发表。再比如汪芜生的黑白黄山,在日本家喻户晓,商业运作很好,扇面、屏风都在用,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中国拍摄黄山的大师,他形成了自己高反差黑白中国山水的风格。其实他也拍彩色,但人家基本上不发。

李德林:摄影家要觉悟,彻底觉悟!一以贯之的题材选择或摄影语言和风格需要特别注意,如果风光纪实等都拍,能力再强也会拍乱了,收藏界也给你定不了位。有的摄影家变来变去始终找不到方向。

姜健:说的很对,不能什么都拍。摄影初学者可以涉猎广泛以便训练技术技能,但如果你想走职业摄影家的道路,就必须找到一些专题并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像林然的山水作品,辨识度就极高,很多拍风光的作品放一起分不清是谁拍的,但林然的作品与众不同,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影友常年追云海、拍日出,早出晚归、风雪无阻、千难万险,却成绩平平。但一些摄影大家,看起来非常悠闲拍一张照片就有了,那是人家长时间修炼的结果,是他独特的发现。我经常讲的一个例子,那年焦作国际山水摄影节,全场大奖让沈阳的梁达明拿走了。他又顺手在焦作的云台山拍了一组黑白风景,勃朗尼卡中画幅、黑白胶片,完全陌生化的一组艺术作品,很像亚当斯的“约塞米蒂”。后来发表在《大众摄影》杂志,你都感觉不到那是焦作的山水,你就觉得那是世界的山水。有的摄影家为什么没有看到这样的风景?这是一个职业摄影家的素质和高度问题。高辉的摄影受他们影响,很快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有计划的完成他的几个专题并得到了社会和专业领域的认可。


荷叶莲花3 高辉 摄

现在大家都在拍照片,如果是娱乐为主的话,快乐摄影、健康摄影,那就是怎么开心怎么玩就好了。但是你要想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家,要靠这个吃饭,或者说你有追求,想把摄影当作艺术去钻研,那就不能随便拍了。所以说要分清楚职业摄影和消费摄影,不然会伤害很多人,这不是一个语境。

李德林:其实发烧友阶段也很快乐,魂牵梦绕的为了拍一张云海,早出晚归,也挺享受的,还锻炼身体。自己拍的作品,挂起来很有成就感。但是要往前走、要有追求,成为职业摄影家,或者在摄影史上留一笔等,就必须得“逃跑”,孑然前行。

姜健:初级影友拍风光,经常感叹我拍的片子比某大师差不了哪儿去,甚至更好。但那没用,因为人家是在那个胶片时代已经拍成这样了。你现在器材、设备、后期都更好了,你说拍的比他强,那就没有可比性了,何况摄影家不是因为一幅作品而成名的,摄影史只认第一人和第一发表。那个时候发表的作品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和高度,后面的人无法超越时代。

摄影的地位不高,可能是因为它太大众了,好像所有人拿起手机都是摄影家。摄影因大众无节制的影像消费造成了一些“浅薄”的现象。比如元阳梯田一早上有数百人在同一景点拍照。还有的景点都已经有导拍的农民了,雪乡、坝上、元阳等等热门出片子的地方,人家管吃住还包你获奖。道具、模特都给你准备好,然后告诉你这个地方谁谁获的什么奖,你几点几分在这儿拍吧,人家比你摄影家都“专业”。在这样的摄影环境中所谓的“创作”,后果可想而知。中国摄影的问题就是跟风,纪实摄影一来,就“纪实摄影为高”;一说风光摄影有问题,就“拍风光丢人”;后来发现所谓的当代摄影、先锋摄影时髦,“你不拍这个都不是艺术家”……这都是跟风带来的问题,是导致中国摄影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那些在摄影史上真正站得住的摄影家一定是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依照自己的情感,坚持自己的理念,在自己内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影像世界。

李德林:你欣赏的摄影家还有哪些?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启发?

高辉:太多了。对我有影响的摄影家,国外的像亚当斯、韦斯顿、布列松、萨尔加多、杰瑞·尤斯曼等等。国内的刚才谈到了。说实在的,我还是觉得自己从事摄影时间不长,得益于老师们的培养和启发,才有了今天的进步和成绩。我觉得摄影对我而言,应该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唯一遗憾的是起步比较晚,我要尽可能的多付出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弥补这一不足。

李德林:十年磨一剑。高辉一直在踏踏实实创作,不是夸夸其谈或者一直找不到方向。

姜健:80年代我们玩摄影的时候有个口头禅,“拾到篮里都是菜”,不管怎样,先拍下来再说,这样积累十年可以留下很多好东西。而且现在看来那都不只是菜了,都是金子。但是在那个时代可以这么说,因为那个时代相机少,拍照的人也少,而现在这个社会的影像发达程度,随时随地大家都在拍照,影像泛滥,拾到篮里就不是菜了,可能是垃圾。现在社会变化太快,摄影需要主题先行,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当代摄影要先思考后拍照,整合影像比拍照更重要。还要建立你自己的风格和语言体系,才能成为摄影家,这很重要。高辉在这方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的作品完成度比较高。

李德林:河南人比较恋家,在你创作过程中,有故乡的概念吗?有一种乡愁的情结吗?

高辉:有,为什么总在黄河两岸拍摄,其实就是恋家,有浓浓的乡愁在里面。

姜键:高辉在河南摄影界应该算是黑马,成长非常迅速。短短几年,省内外的摄影大奖直到中国摄影金像奖都已获得,先后担任濮阳摄影家协会主席、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及河南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这些名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为河南摄影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他自己摄影创作也有成绩,濮阳的摄影活动也由于他的努力搞得风生水起,他是一位德艺双馨,并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摄 影家。

纵观高辉的摄影发展脉络,我们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相信高辉今后一定会在更广阔的文化视角中去探索属于自己内心的“风景”,在宏观与微观视觉相互渗透转换的过程中挖掘影像表述的潜能,从而寻找当代影像新的乐趣、价值与意义。


高辉,2012年5月,西藏摄影:陈凤芝

高辉简介 

高辉,现居住河南濮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濮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展览:

2011年 《无形》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2012年 《无形》中国大理第四届国际影会

2013年 《山水间》美国Photo LA国际摄影博览会

2014年 《山水间》美国Photo LA国际摄影博览会

2014年 《山水间》首届 Photo上海国际摄影展

2015年 《山水间》 巴黎 Photo12画廊

获奖:

2012年 《无形》获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展览奖

2013年 《山水间》获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优秀展览奖

2014年 《无形双语》获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2014年 《山水间》获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作品提名奖

出版:

2013年 《山水间》限量版画册 中国图书出版社

2014年 《太行 无形》 中国摄影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