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东灵西实

作者:文/石志民 摄影/赵羡藻Text by Shi Zhimin Photos by Zhao Xianzao

文/石志民 摄影/赵羡藻Text by Shi Zhimin Photos by Zhao Xianzao


纽约 1963


雪景 1985

美国华裔摄影家赵羡藻是陈复礼、简庆福等著名华人摄影师的同代人,或许也是这批摄影师中最早叛离沙龙的一个。他曾是美国风景摄影师安瑟·亚当斯的崇拜者,但他作品中强烈的东方韵味却展现了与亚当斯完全不同的艺术哲学理念。他是踏入美国主流摄影圈的东方摄影师之一,他在同代知名华人摄影师中或许是最醒悟的,但也可能是最孤独的。

他曾是沙龙摄影的“粉丝”,曾在1968年获得“世界摄影十杰”第二名。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当彩色沙龙风潮席卷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摄影群体的时候,他却开始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华丽转身:他坚持了黑白摄影,转向了写实风景;他在走向简约的同时,也尝试了抽象影像。

80年代初,香港和海外摄影家的彩色风光摄影展览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中国重要的展览场馆,或见诸于主流媒体。而中国大陆的摄影师们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不许“风花雪夜”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彩色和风光立刻风靡大陆,成为他们释放被压抑十多年的能量的出口。而香港和海外华人社区,向来是“打龙人”的天下。这里的“龙”,是指沙龙摄影或画意摄影,“打龙人”即指积极参与各类沙龙摄影比赛,争夺比赛成绩的人。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盛传的“世界摄影十杰”,即是每年积分最高的“打龙人”。以娱乐性质为主的“世界摄影十杰”曾被误导或误读为世界最杰出的摄影师,沙龙摄影一度影响了中国摄影师的整体创作和评判取向。


萧萧远尘迹,美国俄勒冈州,1985

赵羡藻也曾是一名积极的“打龙人”。1968年他曾获得“世界摄影十杰”第二名。为此,他曾经十分自满,觉得自己的创作已达近乎完美的境界,甚至产生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80年代初,他到美国西部的优胜美地(Yosemite)国家公园去游览,偶然走进了公园内的亚当斯画廊。画廊中悬挂着多幅亚当斯的作品。亚当斯创作这些作品时已经抛弃了30年代以前的沙龙风格,转向了凸显摄影自身特点的追求:他使用大画幅相机以追求图像的质量,使用最小的光圈以追求最大的景深,使用“分区曝光法”以追求更丰富的影调。在这些精细的作品面前,赵羡藻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看到了“世界摄影十杰”之外的乾坤,他看到了沙龙摄影之外的世界。

赵先生1948年开始学习摄影。当时他还在上初中,他使用从堂兄那借来的相机在广东新河浦桥下拍了一张捕鱼的照片。照片拿到浮图影室去冲洗,被当时影室的主持人、中国著名的摄影家伍千里看中,将照片放大到11×14英寸放到橱窗里展览。而这一张照片的展览,却影响了赵羡藻的一生。


冬日苹果树,美国佛蒙特州,1983

中学时期的赵羡藻是当时广东摄影学会活动和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岭南摄影大师何信泉和伍千里对赵羡藻的早年摄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说:“中学时代在广州培正中学的图书馆参观伍千里及何信泉两位老师的摄影展览深受感动,那是1950年的事。半个世纪后,伍千里的‘白云山下人家’及何信泉的‘晨渡’依然记忆犹新。童年拍摄小舟皆以晨渡为依据,采用逆光,闪闪发亮的白点显现在水影上。”

广州解放前后,赵羡藻初中刚毕业。一次他从广州搭火车前往香港。在深圳车站等候检查出境,至英界罗湖,没有警报声,但上空出现两架由台湾来的飞机袭击。炸弹和机关枪声像在身边扫射,惊险万分!四围大火,火势和爆炸声猛烈,他以为此生难逃此劫难。轰炸过后到处硝烟,人们争先逃跑。赵羡藻忘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拿出相机拍了一组照片。这些照片被《星岛日报》《工商日报》和《良友画报》所刊载。

赵羡藻1952年移居美国。曾连续三年获得波士顿环球报年赛第一名。而后他在美国当了几年兵,在1959年还获得全美陆军比赛第一名。1960年退役后,他开始与纽约的摄影家梁光明及其他摄影朋友交往。梁光明是纽约摄影学会的创办者,也是有史以来获得沙龙摄影奖项最多的摄影家之一。纽约摄影学会建立于1949年,对纽约华人社区的摄影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与美国主流文化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从创建至今一直乐此不疲地举办着一年一度的沙龙摄影比赛。沙龙摄影也被称为画意摄影,是指模仿传统绘画形式和理念的一种摄影风格,现在被人们谑称为“糖水片”。画意摄影的鼻祖亨利·佩奇·鲁滨逊说:“摄影越是忠实地模仿绘画就越接近真正的艺术。”画意派美学把影像的形成和气氛看得比题材更为重要。画意派过分地强调了构图、反差和影调在图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作为评判图片好坏的最重要标准,使得沙龙摄影出现了模式化拍摄方式。但沙龙摄影比较赏心悦目,容易讨好;沙龙摄影有规矩可循,比较易学。这也成为沙龙摄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枯木 1985


圣海伦火山,美国华盛顿州,1985


赵羡藻自60年代以来与香港的诸多著名摄影师仍有着比较密切的交往,也关注他们的创作。80年代以后,不但沙龙摄影的气势未减,沙龙的风气还有用彩色创作逐渐取代黑白的趋势。这一次,赵羡藻不但没有追随放弃黑白摄影的潮流,反而弃舍了沙龙的拍摄方式。当笔者问:“在你周围的华人摄影师中,是否有与你志同道合,主张并坚持拍摄黑白写实风景的朋友?”他回答说:“二十年来,我认识的所有华人摄影师中,只有陈俊雄一人主张拍摄黑白写实风景。”回答中,难免带有一丝孤独与惆怅。

赵羡藻脱离沙龙摄影前后的拍摄方式与拍摄理念究竟有什么不同?

不再追随流行风尚:1980年代初,当彩色沙龙风潮席卷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摄影群体的时候,他没有追随流行风尚,而是坚持了黑白摄影,不断在写实与抽象风景间探索,将自己黑白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野渡无人,美国科德角,1985


阿拉斯加边境,美国阿拉斯加州,1959


不再刻意模仿:1980年代,他受到亚当斯的“纯摄影”写实风景摄影的影响,但他没有亦步亦趋,或放弃自己,而是抱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态,有选择性地探索和实践。当他重新拿起相机后,参观博物馆的摄影展览成为他学习的主要途径。如果我们认真品读赵羡藻的作品,比尔 · 布兰德(Bill Brandt)的超现实主义和阿伦 · 西斯金德(Aaron Siskind)的抽象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均有迹可寻。

不再关心赛事、排名、知名度: 1980年以后赵羡藻不再参加沙龙摄影比赛,专心于个性表达的创作。在1985至1998年间,他在埃迪生美国艺术画廊、碧泼台博物馆、玛瑞尼尔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展览,他的作品并被这些机构作为永久收藏。

在赵羡藻摄影风格转变的过程中,亚当斯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认真观看赵羡藻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人之间拍摄理念上的不同。

安瑟·亚当斯是一名美国摄影师,1902年出生于旧金山。他以拍摄黑白风光作品见长。14岁那年,他到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游玩,获赠一台照相机。17岁时,亚当斯加入了山脉俱乐部,山脉俱乐部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自然风景和资源的组织。他终身未曾脱离这个组织,还曾与太太分任俱乐部的领导人。1927年在半圆山上,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在那个高度还是可以摄影的,他从此成为环境保护论者,摄影作品呈现未沾人迹前的自然风光。


金门大桥,美国加州旧金山,1985


冰花,美国北安多弗,1988


又一村,中国香港,1951


亚当斯的作品中没有人,但却不乏人的灵魂。“月亮与半圆山”是亚当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也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半圆山在幽暗深邃的苍穹横空出世,在两片左呼右应的阴影中展示着它像男人肌肉般的纹理。俨然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士。难怪有批评家说他“把岩石拍得有人性,却把人拍得像石头”。阅读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观感。他所追求的细致入微再现自然景物的风格,以及他和爱德华·韦斯顿等人创办的“F64小组”的拍摄理念,仍然是在西方文艺复兴后倡导以人为中心、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的框架中产生的。同样是追求细致入微,亚当斯和19世纪中期美国西进运动中摄影师蒂莫西·沙利文(Timothy H.O.Sullivan)拍摄的西部风景的不同,是两者的直接目的和目标观众而已。两者借助摄影的机械特征获得客观依据以征服自然、以便人更好利用自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而在赵羡藻的作品中,更多的却是东方的具有“天人合一”的文人情怀。在赵羡藻的世界中,更多的是空灵。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处理景深、前景和背景的关系,地平线和水平线的位置上,赵羡藻的风景作品时常令观众难以判断他所处的位置。作品所强调的往往不是拍摄对象本身,而是摄影师的主观感受。借用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赵羡藻镜头中的景物不是凸显在天地间,而是交融在水天中。摄影师的个人情怀也通过这种交融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石板街附近,中国香港,1966

中国著名画家、清华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1990年曾对赵羡藻先生的作品作出很高的评价:“羡藻先生在自己的作品里力图把大自然升华为情感与装饰融和的诗的境界,揭示了他特有的黑白世界的深沉和宽宏,追求旷然浩气,捕捉落落清姿,在漠漠溶溶的景致里蕴蓄着人情味的真谛。赵先生努力地遵循‘天人合一’为主导的创意精神,这正是他的作品极富魅力并感人至深的原因。尽管他已去国数十年,但是他的作品中仍具有东方艺术家所特有的情味和画外音,这太难能可贵了。”

赵羡藻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东西方摄影文化交互影响的很好案例。


“雪岸闻香—赵羡藻摄影艺术展” 于2016年5月13日至5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以山水清音、形式探索以及昔我故乡三部分,展出赵羡藻先生的作品155件,全方位呈现艺术家的摄影历程、探索与成就。此次展览中,赵羡藻先生将自己以风景、香港为题材创作的摄影作品100件,悉数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责任编辑/阳丽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