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禄来:一个传奇的消逝(中)

作者:文/周彧

从创业到辉煌,禄来用了40年的时间。骄傲会让人退步,禄来正是如此,面对市场的变化,禄来始终将重点放在双反相机上,失去了在35mm单反相机领域成功的机会。加上弗兰克家族的离开,股东和管理层的频繁更迭,让禄来进入了动荡时期。虽然也有不少新品推出,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产品策略的不清晰,投资的失败,这一切让如日中天的禄来逐渐偏离了最初的轨道,日趋衰败,也为最后的禄来的消逝埋下了伏笔。

文/周彧


男士也爱自拍,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左)、法国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中)、英国歌手保罗·麦卡尼(右)都热衷于使用禄来自拍。


1964年至1974年:弗兰克家族离开

1964年1月1日,时年38岁的皮塞尔接替霍斯特·弗兰克,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他上任伊始,就将禄来带入一个极其危险的进程——探索摄影圈内所有可能的途径,而不是专心致志做好单一的产品线。这是对公司此前的管理策略180度的大调整,在二战结束初期,当时英军占领当局曾经探询过禄来相机成功的秘密,公司管理层认真地答复说:“这其中毫无秘密——这其实就是25年来的经验积累以及专心致志做好一款相机。”

皮塞尔主政初期,曾经要求将每一个新产品的计划全部上报给他,由其进行评估,但事实上,真正落实的项目寥寥无几。这包括:采用工业标准35mm胶卷的小型相机禄来35,针对哈苏500C开发的中画幅单反相机SL66,以及一种体积非常紧凑的立式幻灯机Rolleiscop,后者采用重力式自动装片,以传送带系统进行输片,使用者可以将幻灯片一张张从后部装入专用的无槽片盒,非常容易使用,幻灯机内每次可以装入32张玻璃框的幻灯片或者72张卡纸框的幻灯片,而且不同规格的幻灯片还可以混装。


禄来弗莱克斯SL66

此外,他还提出大幅度提高广告预算以及重组生产以提升效率等,启动公司范围内的员工提案改善制度。皮塞尔是非常幸运的,由于禄来新产品的市场反应相当不错,因此这一年的营业额较之1963年提升了30%,这一年是战后以来第一次经济衰退最严重的一年,企业的营业额虽然从1964年的2400万德国马克增至1970年的8500万德国马克,却因为投产的新机型鲜有成功,虽然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却让企业陷入扩建新工厂等事务之中,所得的实惠甚少。

尽管早有媒体猜测,禄来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推出“超级禄来弗莱克斯”,但是直到 1966 年科隆Photokina摄影器材博览会上SL66面世之前,都没有外人知道这个机型的具体细节。SL其实是英文“单镜头”(single lens)的缩写。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机,在一个机身平台上搭载了众多可以更换的组件,兼容120胶卷和220胶卷,画幅为6×6cm。SL66可以外接一个皮腔系统,镜头可以做离轴8°的仰俯和摆动,能像使用大型技术相机一样精确控制景深范围。此外,摄影者也可以将镜头倒装在皮腔上进行微距摄影。在当时,配有80mm f/2.8标准镜头的一套SL66售价为2778德国马克,其他可供选择的镜头包括:Distagon 50mm f/4、Sonnar 150mm f/4、Sonnar 250mm f/5.6、Tele-Tessar 500mm f/5.6、Mirotar 1000mm f/5.6以及 S-Planar(Macro) 120mm f/5.6微距镜头。

虽然早在1957年,为避免市场竞争,禄来和哈苏就达成了一项协议:哈苏公司承诺不进入双镜头反光相机市场,而禄来承诺不会推出中画幅单反相机。可到了60年代,受到来自日本的相机企业激烈的竞争,双反相机订单急剧减少,禄来的利润已经降到危险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推出SL66,公司还有什么希望呢?



SL66丰富的镜头群

1968年,禄来推出了该机的换代型号SL66-X,增加了TTL闪光测光功能,以及将测光计确定为标配的SL66-SE。1984 年,禄来再度推出SL66的后继机型SL66E,内置测光系统却有天翻地覆的升级,而镜头方面则 有 Fisheye-Distagon 30mm f/3.5 鱼眼镜头、Distagon 40mm f/4和Sonnar 150mm f/4一系列镜间快门镜头加入,附件群也进一步扩大。1992年面世的SE Exclusive Professional则在机身表面的金属部分采用了镀金工艺,这也是SL66系列告别的纪念了。

禄来35的亮相,绝对有惊艳之感——它是当时使用标准35mm胶卷的相机之中最小的一款,定位于“摄影发烧友的第二台相机”,是禄来为与当时流行的16mm袖珍相机正面对抗而专门设计的机型,帮助摄影者免于面对两种不同的胶卷规格的尴尬,同时又能具备优于16mm袖珍相机的成像质量。最初,该机搭载一只蔡司天塞40mm f/3.5镜头,此后禄来35逐步发展为一个系列,衍生出不少经典的机型,比如搭载一只5组5片结构蔡司Sonnar 40mm f/2.8的禄来35S。

禄来弗莱克斯SL26属于可换镜头的Instamatic型相机,针对入门级用户,使用126胶片。虽然柯达也推出过Instamatic单反相机,不过从设计理念上看,后者更倾向于售卖概念、吸引客户、推广胶片。生产SL26的开模成本很高,但销售量却低得可怜,累计仅仅生产了2.8万台就停工了,如今反而成为难得寻觅的藏品了。



禄来35


当时禄来弗莱克斯SL26 的广告


禄来弗莱克斯SL35 全家福


禄来弗莱克斯SL35 E


禄来35RF是一款搭载有38mm f/2.8定焦镜头的便携式相机。这与2002年推出的、由确善能代工生产的同名机型完全不同,后者采用徕卡M卡口的测距式相机。在购买时一定要搞清楚二者的区别。


随着35mm单反相机日趋流行,禄来也在1966年开始研发自己的单反相机,不过从大趋势看,这一步走得实在太晚,禄来弗莱克斯SL35到1970年才正式推出。作为顶级的35mm单反相机,其设计应该说相当不错,非常轻巧,质量可靠,而价格为675德国马克,与当时最畅销的35mm单反相机宾得Spotmatic相比,某些方面颇有一拼。为了与该机配套,禄来推出了全新的镜头卡口——QBM卡口(快速插刀式卡口)。尽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摄影发烧友囊中羞涩,还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购置这种价格昂贵而用处有限的镜头,但是日本相机厂家却刊出广告:“提供7.5mm~800mm各种焦距镜头”,这真打动了摄影发烧友的心。与之相比,禄来很努力地在1973年时将其禄来弗莱克斯SL35的镜头群拓展到16只:全部都是定焦镜头,13只来自卡尔·蔡司(奥伯科亨),另外3只来自施耐德光学,但较之日本的竞争对手,仍显单薄。

1974年,禄来推出SL35的后继机型SL350,尽管其采用了当时尚处于先进地位的全开光圈,并且在广告上打出“关注要点”这样的广告语,但是其销售较之SL35更为凄惨。1976年,禄来推出SL35M,与SL35优雅的机身线条相比,SL35M的机身轮廓显得臃肿而笨拙。禄来很快就在该机基础上推出了SL35 ME,有说法认为这是第一台内置光圈优先测光计的单反相机。在新加坡大批量生产带来的低成本使得SL35 ME的价格颇有竞争力,可尽管如此,其销售仍然低于预期。禄来的研发部门继续在相同的理念下改进这个平台,并于1978年推出了全电子控制的SL35 E,不过该机的可靠性备受诟病。这个时期,正是35mm单反相机领域狂飙突进的年代。佳能推出了第一款内置微处理器的35mm单反相机AE-1,美能达则推出了第一款内置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功能的35mm单反相机XD-7,这让摄影者很快对既非德国生产,功能和可靠性又稍逊一筹的禄来相机失去了兴趣。而接连爆出的技术瑕疵更是雪上加霜。最终,禄来被挤出了35mm单反相机第一梯队,远远被日本企业甩在后面。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方镜头厂家蒸蒸日上的黄金期,这让禄来努力维持市场份额更加困难——一方面,禄来相机的市场保有量不高,生产兼容禄来35mm相机的第三方镜头无利可图,而困境中的禄来本想靠镜头弥补亏空,自然不愿第三方镜头厂家分一杯羹。没想到,这让禄来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轮接一轮的打击让禄来的客户基础动摇了——当时,禄来的客户群以高级摄影发烧友为主体,他们有钱、有闲,崇尚德国制造,而石油危机让他们捂紧了口袋,反正禄来现在亦非德国制造,谁还当这个“冤大头”呢?资料显示,SL35的销售量约为33.3万台,而换代产品SL35 E仅售出12万台,这还包括了以福伦达品牌销售的“双胞胎”机型。


禄来跟风Super 8市场,最终并未取得成功。


1982年10月2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出访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期间,使用她的镀金禄来35相机拍摄。


禄来A26和A110


1967年,禄来开始销售闪光灯,不过这次依然是费力颇多,成效甚少。禄来品牌的闪光灯,多半来自其他专业厂家的代工产品,其中很多来自德国美兹(METZ)。第一款推向市场的禄来Strobomatic E66电子闪光灯售价为548德国马克,但上市时间不长便下线了。随后推出的Strobofix与之十分接近,只是取消了亮度控制功能,售价降至357德国马克。随着相机产品线不断拓展,禄来此后陆续推出众多不同型号的闪光灯。1968年,禄来涉足影楼闪光灯市场,先后推出了E250、E1250、E5000等系列产品。与当时大多数影楼灯不同,禄来品牌的影楼灯自带造型灯,摄影师可以借助这种卤素灯的灯光观察光影效果,以便进一步调整以及选择最佳的光圈。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舆论普遍认为拍摄静态照片的相机即将被能够拍摄动态照片的家用电影摄影机所替代,因此大多数相机生产企业都布局生产家用电影摄影机,于是Super 8规格家用电影摄影机形成了一股热潮。禄来也概莫能外。但禄来,以至于整个布伦瑞克都缺乏能够研发和生产Super 8家用电影摄影机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最终禄来再度求助于代工模式,委托德国Bauer公司(博世旗下子公司)以及意大利的Silma负责研发和生产。

随着禄来16和禄来35在市场上掀起一些波澜,禄来开始考虑扩大旗下全自动相机的产品线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A26和A110/E110。A26在使用Instamatic胶卷的相机中是最小的一款,机身线条灵动,折叠后可以很好地保护相机的镜头和取景器,累计售出14万台。A110是禄来16的后继型号,这种袖珍型相机使用110胶卷,轻便而时尚,颇能吸引摄影发烧友的眼球。不久,禄来又推出了该机的廉价版——银色的E110。1977年至1979年间,禄来开始委托日本厂家代工生产上述三个机型,并以Pocketline为名称进行销售,这反而让其销售量暴跌。实际上,从1974年之后,禄来就不断扩大35mm便携式相机的生产,它们无一例外都采用传统的设计、在日本生产,包括Rolleimat和禄来35XF,同时禄来还用福伦达品牌销售“双胞胎”型号。

随着德国经济复苏,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面对成本压力,皮塞尔开始与新加坡政府谈判,1970年双方达成协议,新加坡政府给予禄来在新加坡设厂生产摄影器材以政策优惠,而作为回报,皮塞尔承诺到1980年为新加坡创造10000个工作岗位。这时,禄来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依靠禄来自己的盈利已不能满足如此规模的扩张,为此皮塞尔求助于北德意志银行和黑森地方汇划中心两家地方性金融机构,随后两家银行正式成为禄来的股东。


新加坡制造的禄来35


福伦达,另一个充满遗憾的名字。


禄来弗莱克斯SLX


1976年举办的德国科隆Photokina上,禄来推出了幻灯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实现淡入淡出功能的35mm幻灯机,再度吸引了摄影界对这家公司的关注。1980年,P3800的生产转至新加坡,回过头来观看禄来的历史,这是这一阶段少有的取得成功的机型之一。


禄来在新加坡设厂震惊了每个人,特别是在德国之外引发轩然大波。禄来真能成功吗?因为日本企业已经成功地开始进行精确生产了,而禄来的新加坡工厂完全独立于禄来母公司运营,自身并不能进行产品研发,这给项目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不过,1974年的禄来还没有时间想清楚这些事,毕竟禄来新加坡方面蒸蒸日上。面对赞许声和质疑声,禄来依然故我地将销售正劲的禄来35以及全部便携式相机的生产悉数迁至新加坡工厂,由于迁厂工作千头万绪,这次搬迁拖延了很长时间,直到1979年委托第三方生产还在禄来占有很大的比例。当1981年禄来德国母公司破产时,新加坡的生产已经占到禄来总产量的97%,而此时却不得不被迫关闭,这让禄来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打了水漂”。联合科学控股公司(简称USH)组建了Rolloptik有限公司,以此公司为壳,收购了禄来新加坡工厂及其机器设备。

福伦达于1971年8月23日正式关闭,福伦达的资产分别交予禄来、卡尔·蔡司和下萨克森州政府,于1972年3月1日成立一个称为福伦达光学工厂的企业,负责生产禄来、蔡司·伊康相机,禄来、卡尔·蔡司和下萨克森州政府分别持有公司的三分之一股份,而禄来方面获得了使用福伦达品牌的专有授权。不过没过多久,蔡司·伊康相机停产,福伦达于是在1974年组建了福伦达Vertriebsgesellschaft股份公司,专门从事相机销售。当时福伦达和禄来相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恐怕最大的区别就是品牌不同了。当时的一些财经媒体很看好布伦瑞克当地摄影器材工业的整合,不过现实世界可没有那么美好,禄来既没有获得新的机型,也没有获得新的客户,甚至新增的产能和雇员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工厂已经搬迁至新加坡了……

1975年至1981年:动荡时期

1974年8月26日,在实现了1.37亿德国马克营业额、却带来3700万德国马克亏损之后,皮塞尔被宣布下课。此时,禄来的债务总额已经超过5亿德国马克,这意味着银行方面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公司97%的股权。银行方面最初考虑将禄来清盘,但为了减少损失,最终还是决定重组禄来。根据重组计划,禄来新加坡工厂裁员50%,布伦瑞克的员工减少到500人,于尔岑的分厂被公开出售,福伦达光学工厂以清盘告终。1975年4月1日,前佳能公司在德国的总负责人彼得·卡尼苏斯·约瑟夫·佩佩尔扎克被请来执掌禄来这艘漏水的船。

1973年,禄来在新加坡举办发布会,展出了禄来弗莱克斯SLX,不过该机的上市时间一拖再拖,一直到1976年9月才陆续发货。这款相机的革命性在于这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微处理器的中画幅相机。但这种技术太过昂贵,且可靠性不佳。不过其先进之处颇得各界关注。1978年,禄来推出了该机的换代型号。这个机型的最大优势在于,禄来借助该机型获得了与哈苏分庭抗礼的资本。不过,虽然有宝丽来后背撑腰,但SLX缺少可交换后背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困扰了禄来很久。

Rolleimatic是禄来进入破产程序前投产的最后一款机型,这是一款采用了全新设计的35mm傻瓜相机,使用Instamatic胶卷,以易用性和出色的成像质量为卖点。按照计划,该机将于1977年上市,但实际上相机的生产拖延到了1980年6月到1981年9月期间。像之前的禄来SL35E那样,Rolleimatic并未经过充分的测试便投放市场,这让其工作不可靠的问题直接曝光于公众面前。



Rolleimatic

企业遇到的混乱局面渐渐让佩佩尔扎克进退失措,同时他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耗费在于尔岑工厂的存废问题上。他一度邀请凯撒摄影技术公司代工禄来品牌的放大机,以Rolleimat 通用型放大机的名义出售。不过尽管当时摄影爱好者在家中搭建一个简单的暗房冲洗和放大胶卷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一般来说这种家庭暗房面积都很小,根本容不下禄来Rolleimat 通用型放大机这种大家伙。此外,佩佩尔扎克还扮演着“世界采购者”的角色——他从日本的摄影器材生产厂家那里订购了三脚架和35mm镜头,从玛米亚订购了定焦镜头,从图丽订购变焦镜头,而此时新加坡分厂的产能已经足以生产这些产品了。他这么做的结果,只是让35mm系统的禄来纳镜头群得以比肩日本的竞争对手。佩佩尔扎克做的最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取消了禄来参加1978年Photokina的计划。此事导致他于1978年2月28日被公司解雇。海因茨·维灵接管了公司管理权。不幸的是,维灵并不比他的前任高明,虽然他及时让禄来赶上了1978年的Photokina,可实际上,他任内枪毙了禄来35mm单反相机产品线,尽管当时新机型的研发已经进入尾声,此外他还坚定地拒绝了关闭新加坡工厂的方案。此时,禄来只有宣布破产并寻觅一位新东家了。

很显然,新东家一定不能是日本企业。而爱克发、柯达或者蔡司都对收购禄来毫无兴趣,汉斯黑茨·玻尔斯特最后干脆创办了一家德意志摄影控股有限公司,于1981年4月1日出面收购了禄来公司97% 的股份,1982年又从收购了禄来新加坡公司75%的股份.玻尔斯特其实另有烦恼,因为他自己的公司玻尔斯特摄影公司早已陷入困境,自顾不暇。因此一直有传说,他只是前台的傀儡,而后面隐藏的是德国摄影器材工业界另一巨头爱克发,之所以如此这般,只是为了消除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的种种限制。前爱克发雇员奥拓·斯坦莫加入禄来,成为技术总监,玻尔斯特则出任董事会主席。玻尔斯特提出:退出袖珍相机市场;保留35mm全自动相机产品线;发展顶级的35mm和中画幅相机;保留幻灯机和高级闪光灯产品线;不再生产销售停滞的禄来Super 8家用电影摄影机。玻尔斯特的战略没有问题,但此时已经没人对他抱有信心。而市场销售更是给了玻尔斯特当头一棒,1981年3月,禄来营业额再度暴跌20%。火上浇油的是,这一时期日元和新加坡元持续坚挺,这让与亚洲企业签署的代工合同采购成本大增,更将禄来推入绝境。玻尔斯特不得已于1981年7月3日向布伦瑞克地方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价值大约1亿德国马克的禄来库存进行清仓甩卖,某摄影杂志显著版面上的广告露骨地宣传说,这可是购买老禄来及其附件的最后机会了!此外,福伦达品牌的使用权被作价10万德国马克出售给Plusfoto集团。

禄来一步一步滑向了破产的深渊,在最后的时光里,禄来又经历怎样的故事?敬请期待下期《禄来:一个传奇的消逝(下)》。


1951年8月,罗伯特·卡帕在法国使用禄来双反相机和柯达克罗姆胶卷拍摄的照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