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笛子演奏见长、会11种乐器演奏的他,在2006年至今的8年中,先后赴香港、澳门、俄罗斯和祖国各地演出520场。在2008年北京奥运、残奥会期间,他又演奏36场,向全世界的运动员展示了他的艺术魅力。一个56岁的肢残人为什么能够在吹奏领域令人刮目相看,成为残疾人演奏家。让我们走近黄跃,探访他的心路历程。
音乐校正人生航程
黄跃于1958年5月出生在北京长辛店一个铁路宿舍平房大杂院,他的父亲是北京铁路公安处的一名领导,母亲是某铁路小学的教务主任,作为家里的老疙瘩,他受到了父母的疼爱和哥哥、姐姐的呵护。但在他不到一岁时,因病毒感染,得了小儿麻痹。一天,原来能扶着小床走两步的他,突然发烧38摄氏度,路也走不了。母亲赶紧抱着他到北京铁路医院看病,效果不明显。母亲又听说天津看中医,扎针灸、穴位埋羊肠能治这个病,就抱着他坐火车到天津治病。为了治病,吃药、打针是家常便饭,扎针、埋羊肠线、电击和手术,使他没少遭罪。最终,虽然能走路了,但左腿、右臂落下终身残疾。走路时,左腿一瘸一拐。为了能走长路,他忍着疼痛,坚持锻炼,增强耐力。
“文革”时,他受的磨难就更多了。父母被打成走资派, 进了外地的“五七干校”,与他年龄相仿的哥哥和姐姐顾不上照顾他。“那年月,我成了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孤儿,七八岁的我,每天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拿着饭票到单位食堂打饭,离开父母的怀抱真是没有幸福可言。”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泪水就在他的眼眶内打转。
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同学对他的侮辱。有的叫他“小瘸子”,有的上去推他,有的骂他、打他。在反抗中,他没少挨打。但他都咬紧牙关忍着。为了不受欺负,他喜欢上了能强身健体的体育。打乒乓球、当足球守门员,不亦乐乎。但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受到了种种限制。怎么办?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有些茫然。
一天,清脆的乐曲声由远而近传来,让他为之一震。好奇的他沿着平房小院一户一户地寻找。只见一个邻居大哥用两手握着一个竹棍,吹出了动听的声音。“这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么好听?”“这叫竹笛,是民乐的一种,能吹出各种美妙的音乐。”听了邻居大哥的话,他有了学吹笛子的想法。邻居大哥为找到知音而高兴,当场就将一支多余的笛子送给了他,他立即向这个大哥学了起来。没几天工夫,他就吹出了简单的曲调。哥哥见他执着的样子,就给他找了一个在“二七”厂宣传队吹笛子的刘老师。
从此,每天早晨5点,在铁路旁、山坡下、小河边、树林里都能看到他练笛子的身影。除了上学,他就跟着刘老师学手形,练口形,切磋指法。为了生巧,他每天都要吹上四五个小时。冬天,嘴冻裂了,手冻僵了,流着血继续吹。上了初中,参加了校文艺宣传队,频繁的演出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使他吹奏的曲子从短到长,从简单的曲目到有技巧的曲目。《扬鞭催马运粮忙》《苗岭的早晨》,他也能完整地吹下来。在长辛店地区有了名气。
“二七”厂宣传队的一位领导被他的执着所打动,为他介绍了中国东方歌舞团的笛子演奏家张晓辉。“我之所以收黄跃为徒,就是他有乐感,又执着,他是块吹笛子的料。”听了他的演奏,张老师破例收他为徒弟。从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走上了吹奏之路。
音乐让人生充满阳光
为了提高吹奏水平,他先后拜中国歌舞团民族乐团团长、笛子演奏家刘群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笛子演奏家张绍兹为师。在向张晓辉学艺时,他每周两次骑自行车从长辛店到和平里,驱车20多公里;腿有残疾的他,每次骑车都要经受疼痛的煎熬;到了冬天,顶风冒雪,那滋味健全人难以体会。虽然,每次授课只有40多分钟,但他都用笔一一记下,回家后加倍刻苦练习。在张晓辉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他学会了用气,掌握了南派的颤指和叠音、打音;掌握了北派的吐音、花舌等多项技巧。在刘群强老师的教授下,他了解掌握了新疆风格的演奏技巧。经张绍兹老师的启蒙,他对古典乐曲的吹奏有了更好的把握。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他的音准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了意境感,每次吹奏前,他都发挥想象力,在脑中呈现出画面。为了这个意境感,他利用业余时间,到京郊去采风,学习唐诗、宋词、元曲,提高文化底蕴。
更令他终生难忘的是三位老师没有因为他是残疾人而歧视他,而是把他当亲人。不仅不收学费,赶上饭点还把他留下与家人一起就餐,遇到刮风下雨天嘱咐他注意安全。
1977年,黄跃成为一名拥有8000多职工的北京重型机器厂的工人,也自然成了单位的文艺骨干,经常为职工们演出。由于才华过人,不久就被调进工会,在这里他的音乐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工作是那样稳定和舒适,但黄跃渴望在音乐学府里深造的梦想从未泯灭过。在单位领导的支持鼓励下,1991年他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系,师从笛子大师宁保生。在4年的时间里,在大师的指导下,他每天都拼命地汲取着音乐知识,并触类旁通,又学会了排箫、萨克斯和葫芦丝等10多种乐器的吹奏技巧。他将南北两派笛子吹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流畅自如、表现力丰富的吹奏风格,成为吹奏大管、长笛、萨克斯、口笛、巴乌等各种乐器的多面手。
毕业后虽然有机会调到专业院团,也引来了许多专业团体的关注,但黄跃还是因为身体残疾,没能进入。最终,他还是选择那个给自己太多鼓励的单位——重型机器厂工会。
1993年,在市残联的帮助下,黄跃决定报名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吹奏艺术水准。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恩师宁保生的肯定。宁老师特意为他改编了难度大的笛子独奏曲《克尔克孜民歌变奏曲》。这首曲子为了体现欢乐的场景,速度快,要求指法娴熟,快速转换;因高音强,吐音多,要求有一定的吹奏功底。为此,宁老师与他一起练习,手把手地教授他特殊的指法,逐个乐句为他分析、示范。回到家,他利用一切时间,抓紧练习,找感觉。经过近半年的苦练,在比赛中,评委一致评定他为一等奖。首席评委、中国广播文工团民族乐团指挥彭修文说:从这首曲子的吹奏效果看,达到了专业水平,有很深的艺术功力,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首笛子独奏曲。彭老师的评价和获奖的激励使他立志:要通过比赛和演出在吹奏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展示残疾人的自强自立。
从1993年开始,他在多次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及合奏金奖。在北京市残联和机械局系统的比赛中多次获奖。在香港回归演出时,他曾和刘德华同台献艺;他在港表演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和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赞扬。
由于不凡的业绩,黄跃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中国竹笛、巴乌、葫芦丝专业委员会会员,国家笛子演奏员,被誉为残疾人艺术家。
音乐使他桃李满天下
正在黄跃吹奏艺术的黄金时代,又一场灾难降临。90年代末,他所在的北京重型机械厂因经济效益不好倒闭,被另一家大型国企兼并,他和其他多数工人的命运一样——买断回家。工作了22年,饭碗顷刻之间就没了,如何养家糊口?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正在这时,中残联、市残联没有忘记黄跃,为他提供了国内外的演出机会;区街残联为他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更令他欣慰的是,许多年轻的吹奏乐爱好者慕名前来拜他为师。“我要不辜负各级残联的期望,通过演出和教学做传播音乐美的使者,在普及音乐的同时,养活自己,自强自立,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他开始踏上做音乐人的新征程。
一些中小学生为了在学校艺术节上演出和考级找到他,他都热情教授。家住东城的种某二年级开始跟他学萨克斯,他就从如何拿琴、如何含哨片入手,不厌其烦地教,特别是强调基本功。小种在他的教授下,成长很快。在2006年的中国青少年精英大赛上荣获青少年组金奖。黄跃也荣获优秀“园丁奖”和“优秀辅导教师奖”。
当北京盲校迎来建校140周年庆典时,他义务承担了3个学生笛子演奏的辅导任务。针对3个学生中两个全盲的现状,他从念谱开始,让他们理解、背熟曲谱,并拿着他们的手指,教他们指法。考虑到演出中经常变调,全盲的他们换笛子非常困难,他就将3只笛子用透明胶布捆起来,并对吹孔和笛身进行了改良。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教,在11月28日的演出中,三人成功地吹奏了《北京喜讯到边寨》《拉德斯基进行曲》,受到观众、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个残疾人不要被身体残疾而吓倒,不要被困难所屈服,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黄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古城街道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提出要向他学吹奏葫芦丝,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每周两次风雨无阻。近20年来,他教的学生超过200名,残疾人达到了50名以上。
展望未来,黄跃要总结教学授课的经验,写出教程来,使更多的人感受音乐的魅力。愿黄跃成为吹奏行业的长青树,不断献出美妙的音乐给大家一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