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村是一个因板岩而兴起的小城,主要路标都是用板岩制作的。威尔士板岩最早在罗马人占领时期被开采,17世纪曾用于重建卡那封城堡(北威尔士著名的中世纪古迹,威尔士亲王的受封地),18世纪早期开始大量应用于屋顶、地板以及墓碑等的建造。1831年,板岩税被废除,而瓷砖和瓦片的税则照收,这一政策使得板岩工业繁荣了半个多世纪,布村的Oakeley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板岩矿,布村的人口一度达到12000,在北威尔士名列第二。为了解决板岩的运输问题,一条窄轨铁路从布村修到了港口城市波斯马多格。
这条铁路1836年通车,早期没有动力机车,板岩被装上车皮,单靠海拔落差,从布村滑行到波斯马多格港口,再装船发往世界各地,空车皮则靠马拉回布村。当初看电影《让子弹飞》时,还觉得里面马拉火车的镜头太荒唐,没想到在威尔士找到了活生生的先例。1842年,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惨烈的火灾,一半以上的建筑被摧毁,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屋顶材料——板岩,这大大带动了布村的经济,也使得那条建成不久的窄轨运输线变得尤为重要。1863年,在FR上跑运输的马匹被蒸汽机车代替。
菲斯蒂尼奥格铁路公司是目前世界上还在运营的历史最悠久的铁路公司,FR则是世界上最早的窄轨铁路,还是窄轨铁路里最早进行客运的——虽然只是在板岩车厢中加挂了硬座车厢,打破了窄轨铁路只用来运矿的规矩。硬座车厢比货车车厢小很多,只有四个轮子,被戏称为“虫子盒”(Bug box)。
进入大山之前,铁路两边都是荒凉的蒿草,视野还算开阔,细雨和雾气一阵阵袭来。列车的车头是传统烧煤的那种“霸气机车”,奋力向前,喷出浓浓的黑烟,烟气从没关严的木车窗吹进来,带着一种硫黄气味,还有大量粉尘,吹进眼睛里辣辣的。火车穿过小镇和茂密的森林,拐来拐去,一路下坡,机车靠重力作用肯定省了不少燃料,但也得不停地刹车减速,以免在弯道处翻下山去。好不容易,火车冲出山林,来到波斯马多格的开阔海湾。回首这趟行程,狭小的车厢、频繁的顿挫,以及车头排放出来的刺鼻浓烟,让我切实了解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当年是怎么“享受”他们的火车之旅的。
波斯马多格地方不大,却有三个火车站:国家铁路车站、菲斯蒂尼奥格蒸汽铁路(FR)车站和威尔士高地遗产铁路(WHR)车站。WHR往返于北威尔士的两个海港——波斯马多格和卡那封之间,全线25英里,一路穿越森林、河流、湖泊、瀑布、隧道、桥梁以及村镇,可比FR这条“板岩铁路”美丽得多。
WHR线上的蒸汽机车,大多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仍在服役的最老车头是两辆盖拉特式蒸汽机车(Garratt Locomotive),编号为K1和K2,1909年在曼彻斯特下线。最后一辆盖拉特式机车也是在曼彻斯特生产的,原本要出口南非,最终却留在了WHR,编号143,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盖拉特式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