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的性格
1400年前,北魏学者郦道元曾经跋涉至黔东北地区,在《水经注》中,他如此描述这一带的水路流向与状况:“温水出牂柯夜郎县,县故夜郎侯国也……温水自县西北流,径谈藁,与迷水合。”牂柯、谈藁是古郡名,临近今天的贵阳,由此郦道元也给出了夜郎古国的大概位置。
距离贵阳市350公里的石阡县,被普遍认为是地域广大的夜郎古国的核心地带。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黔东北仡佬族、侗族等民族的分布更为零散,几乎没有大型的聚居地,但无论进到多深的山中,都能在沿路看到小而精巧的村落,有时两条小路就能勾画出一个村子,有的村子只有不到十户人家。
Tips 夜郎之支
关于夜郎的起源与发展,郦道元也依当地传说做了明确记录:“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濮人”,即夜郎的主体居民,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历经“卜”、“百濮”、“僚”、“夷僚”、“葛僚”、“仡僚”等称谓的变革之后,拜竹王为首领的夜郎子民在唐初时发展成单一的民族——仡佬族。
“仡佬敬雀”背后的生态观
在历史上,敬雀节并非只是一场仪式。仪式结束后,整个寨子的人会在当天闭门不出,尽可能地减少对鸟雀的惊扰。
从石阡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经过短暂的高速公路和蜿蜒的盘山狭道,一座深藏在佛顶山坳口之中的古朴山寨——尧上村便出现了。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尧上古寨的游客数量会达到顶峰,人们不辞辛苦地赶到这大山深处,只为一睹已经流传超过300多年的“仡佬敬雀”的盛况。
一阵高亢尖锐的唢呐声过后,身穿紫襟蓝布衣的仡佬村民将作为祭牲的猪羊以象征竹王的竹竿抬出巡游,直至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神龛前,与糕饼一起,献给天地,也献给神龛背后的葫芦神鹰巨像。猎猎舞动的旗帜也是红黄绿三色的,上面各书敬语与法词。身穿黄袍的佛道先生与身穿红袍的主祭法师环绕祭桌舞蹈,伴随着念念有词的“咒语”,响起低沉的牛角号声,人们虔诚地焚香敬拜。
如今,超过95%的仡佬族人聚居在贵州,其文化传统尤以石阡地区保留最为完整。敬雀节原本是敬谢神鹰为仡佬族人免除瘴瘟的义举,后来这种敬拜扩展到百鸟生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仡佬族对天地生灵的尊重,不只表现在节庆,还可以说深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尧上村屋顶上的脊兽,是雀尾与铜钱或者雀兽与莲花的组合;村子旁边的山水丘陵也以鱼、雀命名;孩子们也会“拜树为父”,作为自己的庇护神。
在仡佬族的文化里,侵鸟、污水、毁树,是侵犯神灵的严重事件,佛顶山下延绵的古树植被得以完整保存,与敬雀文化不无关系。
楼上古寨的避世与敬世
楼上古寨位于黔东北的深山之中,建立在陡峭的山壁沿线。早年间,从寨子到县城的三十里路崎岖难行,就算天不亮时出发,返程时太阳也下山了,当地人称“两头黑”。近年一些乡村公路得到修葺,往来也要6个小时。
明弘治六年(1494年),江西的周氏兄弟避难至此,看这里僻静难寻,正合心意,于是留了下来,慢慢发展起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村寨。
古寨里大面积保留着以梓橦宫为代表的明清建筑群,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搭上极具特色的内八字龙门,意在辟邪、聚财。人们依然在这些古老的建筑群中生活,虽说年轻人不多,但这座古寨还能活在当下,已属难得。
除了位置偏远,楼上古寨能够完整保留,更多还是因为当地人对自然、对祖辈、对信仰有所敬畏。除去老宅,散布村中的古墓也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与其他村寨不同,这里的古墓与民居是混在一起的,有“阴宅阳宅合一”之说,形成独特的墓冢文化。
Tips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侗族世代流传的一种特色民俗。县内各地的“春官”,会在“立春”前后到村民家里说春词。说春词实际是唱,有简单的歌词,内容各地有所不同,大致是说来年的节气、收成、耕种注意事项等。花桥镇背坡村的封氏家族,唐朝开国年间获封“春官”,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