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尤其是外汇储备减少。2014年6月份中国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相当于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而到了今年1月份,我们的外汇储备减少到了3.2万亿。中国外部形势出现逆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担心中国外汇储备够不够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不能排除短期投资的炒作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外汇储备是否充足,教科书里讲的是特里芬提出的指标法。他把外汇储备充足率与进口挂钩,基本逻辑就是,为了发展经济,避免进口受到冲击,一个国家需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
不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他们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否充足与进口关联性不大,反而与出口关联性更大。出口即外需,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地反映应对外部冲击,而不是满足内生的需求。
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份研究报告还发现,外汇储备充足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有关,这种调整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外汇储备面临的总需求是外生的,而不是内生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变化呢?21世纪和20世纪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可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的要求。
另外,据这份报告测算,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一年外汇储备的成本相当于GDP的0.5%。不过,据我测算,中国外汇储备成本已经超过1%,可能在GDP的3%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成本。
外汇储备的成本来源主要是资本项目的开放,最近我们研究发现,这些成本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融入全球化时的一个入门费。而我们看到的便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面临着被“剪羊毛”的情况。这对于中国而言,也是非常深刻的教训。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8年年底,中国对外债权1.5万亿,而到了去年9月末中国对外净债权依然是1.5万亿。中国经常账户这么多年都保持着巨大的顺差,按理说我们的对外净债权应该是急剧增加的,但事实是它没有增加。这就意味着,我们通过经常账户,通过贸易赚到的收入,通过金融渠道又全部亏损出去了。
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关注。2009年至今,中国对外输出了超过10万亿美元的储蓄,但我们的收益是多少?-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拿了10万亿美元给别人使用,还倒贴了1.3万亿美元的利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有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开放的路径选择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之进行反思、调整。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需要调整,如果对资本流动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话,必然会时时面临“剪羊毛”的问题。第二,学术界应该发挥政策纠偏作用。第三,货币的可兑换是赋予本国货币持有者自由兑换的权利,对象应该是本国机构、企业和个人。没有一个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允许外国资本和投资者自由进出,反而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管理。第四,我们不仅要促进短期的国际政策协调,还要推动全球治理的变革。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