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编辑

浅谈编辑的文化修养

作者:口 蔺红英

口 蔺红英

[摘要]编辑的文化修养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和品位、价值和内涵。文章从编辑的文化自觉、文化品位、文化底蕴三个方面阐述了编辑应具备的文化修养,揭示了近年来编辑文化修养缺失的若干表现及其原因,指出了提升编辑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编辑 文化修养 文化缺失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编辑事业是立言、存史、资政、育人的事业。因此,编辑必须强烈意识到自己对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所起的作用和担负的责任,应有高品位的文化追求,有不可动摇的文化原则,有提高出版产品文化含量的清晰思路,并且为此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从古代的孔子、司马迁、班固、纪昀等,到近现代的鲁迅、邹韬奋、王云五、叶圣陶等,他们既是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思想家、学者,也是编辑大家。他们为引导、塑造、传播、保存文化不懈地努力,成为历朝历代的文化使者、文化守护者和文化缔造者。

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编辑的水平如何最终都会体现在其自身文化底蕴的深浅和文化诠释能力的高低上。编辑必须在当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博采众家之长,摒弃人们思想意识中“为人做嫁衣”的偏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努力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使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们追逐现实利益而变得浮躁的当今社会,编辑的文化自觉与担当必须渗透在每一个内容产品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营销推广等环节中,抵制“文化产品没文化”的倾向,最大限度地丰富出版物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当代编辑应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编辑的文化修养。

有论者曾经说过,编辑是一种始终屹立于时代进步的潮头,每天都要应对知识更新挑战的职业,因此,编辑必须终身学习。许多编辑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很难做到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只是在完成经济指标的匆忙岁月中疲于奔命,其结果只能是应付差事,生产的“文化产品没文化”。那么,要想生产出文化精品,编辑除了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外,还必须将增强文化修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一、 编辑应具备的文化修养

编辑的文化修养,应渗透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全过程,具体包括文化自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

1. 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我们借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这种文化自觉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从当今社会的互联网与多媒体融合回溯到远古的结绳记事、仓颉创字、图腾崇拜,人类从没有放弃过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文化的推动。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贯彻在编辑业务中,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意义、地位、作用的深度认同。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企图用其思想文化“一统天下”,而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必须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精神家园。二是对文化建设、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应该体现在编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绝学,让人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文化多元兼容并蓄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

当代编辑应时刻站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融合的前沿。编辑的文化自觉应具体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正确方向,抵制某些媒体逐利、媚俗的不良倾向,遵守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

2. 文化品位

笔者认为,文化品位是指人对意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具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个人偏好不同,再加上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所站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因而对各种事物审视欣赏的结果也不会相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三方面构成。日常生活品位较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等物质生活方面的质量。艺术审美品位主要关注艺术创作、鉴赏和审美的趣味、眼光、格调、境界等方面。价值理解品位则渗透于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人生、社会、自然、历史、现实和自我之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上。我们考察一个人价值理解品位的高低,可通过观察他在待人接物、谈吐举止、生活方式、观点见解、道德操行、理想信仰等方面的表现来实现。

笔者认为,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的提升是编辑的必修课,特别是价值理解品位的高低对编辑审改的内容产品所宣扬的思想内涵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在改革开放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编辑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编辑业务中,编辑对当今社会各种文化思潮、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所持有的态度、标准和取舍所形成的差异,审改的内容产品思想内涵的美与丑、文字的雅与俗、格调的高与低,都体现出编辑文化品位的高低。

3. 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和精神的修养。文化底蕴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更是文化品位的基础。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编辑在对内容的审改过程中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编辑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们是否具备理解、驾驭图书内容的能力,而且决定着他们能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从而才有可能编辑出既影响当代又惠及子孙的、有价值的传世之作,给读者以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

在实践中,编辑文化底蕴的体现渗透在业务工作的一点一滴中。例如,在图书装帧设计中所采用的文化元素,就是要使图书内容与表现形式达到高度统一。一般说来,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出版物在装帧设计时就可以选择中国结、红双喜、京剧脸谱、剪纸、团花和体现相关少数民族特色的图案等;体现西方文化的出版物在装帧设计时可以选择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的雕像、断臂维纳斯的雕像、罗马柱,以及西方国家有标志意义的建筑物和风光照片;经济金融类的图书封面就可以选择华尔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k线图;诗词歌赋类图书就可以选择梅兰竹菊类图案,并可以选择风格古朴的藏蓝色特种纸张做封面,类似线装书装订,等等。编辑对这些细节的设计,将带有中西方文化特征、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形彰显于图书内容之外,更突出了图书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满足了读者选择图书的需要。又如,在对译著的中西文化内容加工解析时,如果解读同一文化命题或现象,就需要编辑开动脑筋,厚积薄发,在以往的文化积淀中通过比较来认识和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对译著的内容进行准确的编辑加工。比如,中国《增广贤文》里的“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英国谚语“省一分钱等于挣一分钱”(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两句话所反映的内涵都是人类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中国的“大海捞针”与西方谚语“骆驼穿过针眼”都是比喻极难办到之事,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体现各自民族特点的语言,可在译著的编辑审稿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将译著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升华,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人类共同的美德与智慧得以传递,将人类文化中真善美的价值观更加发扬光大。能够做到上述这些,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编辑的文化底蕴。没有编辑长期的文化积淀,将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各类题材的内容产品中,就很难做到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二、 编辑文化修养缺失的若干表现

改革开放使我国迎来了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的春天。新闻出版行业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视为己任,出版发行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产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西方文化冲击,加上媒体融合的日益加速,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似乎更能接受“快餐式文化”,浮躁的心态更显得急功近利。特别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编辑为了完成经济指标,放弃文化选择和责任担当,只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在内容产品上不再追求高品位的审美需要和人文关怀,更不用说注重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了。反映在编辑文化修养的缺失上,则出现了为了所谓“卖点”、吸引眼球而迎合各种低级趣味,对“文化产品没文化”的现象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把关人”放弃了自身应有的文化坚守。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将各种媒体编辑文化修养缺失的现象归纳如下:

1. 肆意造词,漠视语言规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媒介融合的加速,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与现实生活几乎“零距离”贴近,似乎很接地气,特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比如,晒客(share)指在网络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等等。如果说这类新词是从外文音译过来的,还没有脱离英文的本意尚可勉强容忍,下面的新词则是牵强附会,严重违背语言规范。比如,“斑竹”(原意是“版主”)、“温都死”(原意是windows)、“酱紫”(原意是“这样子”)等因录入错误造成的新词。这些新词在许多网站广为流传,大有约定俗成之势。如某晚报官方网站有一篇文章标题赫然写道《国学原来是酱紫滴》。凡此种种,如果仓颉再世不知该做何感想。

2. 篡改原意,“恶搞”盛行

为了吸引眼球,赚得点击率,许多新媒体极尽哗众取宠、无中生有之能事,恶搞成风。网上不乏“肌肉男向×××求婚”“裸奔男追××”等奇人异事。更有甚者,将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经典——唐诗宋词肆意篡改,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洗手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等等。

3. 追求利益,跟风媚俗

为了迎合某些年轻人的口味,有些期刊的刊名定为《最小说》《帅作文》,据悉发行量非常可观。他们以时尚潮流的语言文字写故事,频繁地突破语言文字规范的底线,无视语法中词语搭配的规则,美其名曰:产业化要先迎合后引导。有研究者指出,“最小说”“帅作文”等不通的语法文字被用作刊名,是一种缺乏文化涵养的现象。

4. 翻译作品频现文化缺失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各出版社纷纷对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做了大量工作。在对翻译作品的编辑审稿中也出现了许多文化缺失的现象。在审稿过程中,笔者发现有时对中国人来说不言而喻的文史知识,如不加上相关文化背景方面的注释,对外国人来说会无法理解。例如,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有一句话:“and I have beefsteaks put to my eyes”。意思是说,将牛排放在肿大的眼睛上。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然而,殊不知用牛排止痛、疗伤是西方人家喻户晓的习俗。又如,中国的歇后语“狗撵鸭子—呱呱叫”,其寓意的重点在“呱呱叫”上,实际是说“太好了”的意思。对外国人来说,如果直译过去,简直是不知所云。目前,不少翻译作品在文化诠释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相当不足的,虽然译者对此应负主要责任,但也与编辑的文化修养缺失有直接的关系。

三、 编辑提升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

1. 坚持不懈地广泛阅读。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编辑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者,要想增强文化修养,首要任务就是将读书视为每日必修课。第一,可从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开始,仔细研究对这些名著的评论,同时积累赏析文学作品的心得。第二,可欣赏唐诗宋词元曲和《古文观止》中的名篇,从中体会语言的巧用和妙用,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第三,读历史书,鉴往知来,可知人类历史的得失与兴替,从而悟出人生前进方向,如《资治通鉴》《史记》《群书治要》等。第四,读励志类的书,特别是成功人士的传记和家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前人的智慧,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第五,读点逻辑学。逻辑学理论中分析、批判、推理、论证的工具,对于编辑驾驭图书选题进行合理加工是不可或缺的。第六,读点自然科学类的图书,以便编辑更加科学、理性、全面地认识世界。还可以读点《美学》《心理学》《情报文献学》等。著名编辑家陈原说过:“编辑自我修养的第一条,应当使自己成为书迷”。著名编辑家赵家璧也说过:“一个好编辑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有眼力”。总之,编辑的文化修养必须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不言而喻的。

2. 着力培养文学爱好,找到提升文化修养的突破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通过学习格律诗词,坚持数年在浅斟低唱中不断提升文化修养。格律诗词不仅有严格的平仄要求,而且在韵脚与句式、粘对与对仗、题目与内容、语法与修辞、立意与意境、结构与谋篇、改与工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学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词中典故的妙用,在百余字的篇幅里,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思想内涵,使表达更生动、含蓄,还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使诗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非常出彩。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典故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等。无论是典故,还是古诗词名句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都需要多积累、多记忆,长期坚持才能奏效。总之,编辑如能找到一个兴趣爱好的突破口并经过长期实践与积累,必然会对增加文化修养与文字功力有所裨益。

3. 主动参与学术交流,积极参与有关的继续教育培训。首先,编辑应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开阔视野,与同行相互切磋交流,吸取宝贵经验。工作之余将编辑心得归纳整理成文章,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来指导实践。其次,编辑应珍惜每年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通过语法、修辞等文化相关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再次,编辑也可以通过正规院校相关的在职研究生课程系统学习专业或人文知识。

4. 从优秀的作者身上汲取养分。做编辑是幸运的,往来于文人学者圈中,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凡能著书立说者,至少在某个方面一定是有所建树的。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发现,有的作者不仅学养深厚,而且品德高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多有涉猎,与他们为伍大有在耳濡目染之中提升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之中见贤思齐的益处,可谓:鸟伴鸾凤飞程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5. 培养审美情趣以提高编辑的文化品位。编辑可以通过参观各类艺术展览,体会东、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走进大自然,激发审美情趣;通过欣赏音乐、戏曲、舞蹈、美术作品等,激发起心灵深处对美的感受。上述途径有助于编辑从内容到形式上把握文章的审美特点,在编辑加工中努力使之达到由内而外的完美与和谐。

6.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随时随地接受文化浸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可以通过在线阅读、移动阅读、电子书、动漫、影视等形态的文化产品,将零散的时间充分利用。

此外,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将古汉语、古诗词和相关的文史知识的学习纳入编辑业务培训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注入活力,然而,重外语轻母语的氛围也日渐浓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文中去掉的现象,表示“很不赞成”。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编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者更应在工作中率先垂范。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将这项学习任务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落实,许多出版社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

总之,探索提升编辑文化修养途径的终极目标是使编辑能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之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化精品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是与编辑思想的深度和价值追求直接相关的,因此,编辑只有在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选题,判断内容格调的高低,决定稿件的取舍,在编辑工作中与作者平等对话,赢得作者的尊重,从而生产出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精品,甚至是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1] 杨牧之.论编辑的素养.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文心.中国编辑应担当起发展文化力的使命——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编辑之友,2007(10):12-15.

[3] 杨牧之.我对编辑文化修养的认识. 编辑学刊,2010(6):39-45.

[4] 程少沛.增强编辑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述要.中国编辑,2009(6):26-31.

[5] 王二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编辑要有中西文化比较意识.出版科学,2008,16(6): 24-27.

[6] 陈佳琳.当代编辑文化选择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2-74.[7] 朱振宙.合理翻译弥补文化缺失.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4(7):74-77.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