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是以内刊创生为主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调整与快速发展阶段是一些内刊公开发行,新、老期刊发展迅速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整个90年代;提升发展阶段是由求多到求强的2000年以来的这段时期。目前,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展特点是:发行周期越来越短,信息容量越来越大;期刊类型多种多样,关注内容丰富全面;国内影响力增大,形成了一批品牌期刊。但和国外同类期刊相比,也存在着国际影响力较弱、特色和定位欠清晰、理论创新乏力等问题。
[关键词]编辑出版类期刊 发展历程 现实状况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学术链条中,学术期刊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1]。编辑出版类期刊作为编辑出版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学术交流的产物,是编辑出版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物质载体和传播场域,它在交流编辑出版学研究成果,推动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期刊类群的作用,也为了总结经验、观照未来,本文欲对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展之路
如果说,我国的编辑学研究是从1949年开始的话,2]那么,作为记录我国编辑学研究物质载体的图书,在1949到1978年之间还出版过那么几部,[3]而专门承载编辑出版学研究成果的专业学术期刊在1978年以前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编辑出版业和编辑人才的重视,编辑出版学研究热潮迅速在全国蔓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提高出版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以及满足行业内部交流信息的需要,各级出版单位纷纷出版专业内刊;80年代中后期以及整个90年代,根据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一些内刊陆续公开发行,另外一些内刊则因故停止发行;进入新世纪至今,期刊格局基本趋于稳定——从当时只有《出版工作》(《中国出版》的前身)等几份为数不多的内刊,到今天有《中国出版》《中国编辑》《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报》《出版科学》《出版广角》《现代出版》《科技与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二三十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影响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类期刊无疑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回顾这一期刊类群的发展之路,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1. 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初创阶段
初创阶段是指以内刊创生为主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编辑出版学研究刚刚复苏,全国范围内创办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热情和研究编辑出版学理论、实务的热情都普遍高涨,为了及时贯彻中央及地方出版方针、政策,也为了出版工作者有个交流经验、探讨学术的平台,全国各地纷纷创办编辑出版业务内刊。内刊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综合性功能;其内容多为介绍先进出版单位和个人,刊登优秀书评、积累出版史料等,既是大家进行出版理论研究和探索的学术平台,也是出版工作者写作实习的园地。以1978年创刊的内刊《出版工作》(新闻出版署主管)为例,其创刊号中的《编后的几句话》记载了当时创办的情况: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了。《出版工作》是在出版战线和全国其他各条战线一样大干快上的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对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和培养干部的经验,对出版工作中一些带方针、政策性问题展开讨论,反映各地、各个方面对出版工作的建议、要求;同时介绍与编辑业务有关的学术理论动态和对编辑工作有启发意义的出版史资料(包括一些重要作家有关出版工作的轶闻资料),刊登国内外出版动态等”[4]。这一时期创办的内刊有十多种,比较有影响的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创办的内刊,有的已经停刊,大部分更名后发行至今。这说明当时编辑出版类期刊刚刚萌生,由于办刊者的经验不足,加上研究者水平、能力的参差不齐,创办的内刊在刊名、刊期等方面还不很成熟。但短短几年时间,就有近十家内刊创生,且不仅分布在北京、上海,还延及山西、湖南、黑龙江,足见编辑出版类期刊一开始就具有迅猛发展之势。
2. 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调整与快速发展阶段
调整与快速发展阶段是指一些内刊转变成国际国内刊号公开发行,新创办的期刊和第一阶段创办的期刊迅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整个9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编辑出版事业飞速发展,编辑学研究众声喧哗,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编辑出版类期刊进一步进入创生热潮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8年底,各省市出版的内部出版业务刊物及信息报刊有153种。[5]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新刊,编辑出版类期刊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郁郁葱葱”。代表性期刊如1985年创刊的《出版与发行》(1988年更名为《出版发行研究》)、1986年创刊的《编辑学刊》、1986年试刊的《出版科学》、1990年创刊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1年创刊的《编辑学报》、1994年创刊的《大学出版》(2010年更名为《现代出版》)、1995年创刊的《出版广角》等,伴随着编辑出版事业的改革发展进程,这一期刊类群在这一阶段表现得越来越繁盛。表2是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新办期刊。
由表2可知,这一时期新创刊的期刊数量比较多,起点比较高,专业内容和地域分布承继了上一阶段的态势,进一步蔓延扩张。如《出版与发行》《编辑学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大学出版》《出版广角》等一创刊就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一改期刊承办单位偏重社会科学的现状,期刊阅读对象和用稿范围针对的是自然科学、科技期刊编辑;《图书发行研究》《桌面出版与设计》《中国电子出版》也都各有侧重,凸显新华书店、印刷、电子网络等专业特色;《陕编会刊》《福建出版》《出版广角》等出版地分布在西安、福州、南宁,辐射面越来越大,受众的接触率越来越高。另外,刊名也大多经过了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编辑学刊》《出版科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出版广角》等刊名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这一阶段的编辑出版类期刊较前一阶段从数量、质量到策划、运作等都相对成熟,其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由求多到求强提升发展阶段是指2000年以后新期刊的创办不再成为高潮,编辑出版类期刊格局基本趋于稳定,一些有影响的期刊逐渐脱颖而出、形成品牌的时期。这一时期,面对国际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加上与之相关的期刊管理政策的变化,编辑出版类新办期刊数量明显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新办的期刊只有区区几家,有影响的期刊更是寥寥无几,如2002年试办、2003年正式创刊发行至今的《中国编辑》(双月刊,新闻出版总署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承办,2006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2003年创刊的《新疆新闻出版》(双月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报刊发展中心主办);2004年创刊的《出版人》(半月刊,湖南出版集团主管,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报刊出版发展中心协办)等。一些前期发展比较好的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中国出版》《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等,影响力、知名度、信誉度“渐行渐大”,成为全国中文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在业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发展的特点
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和整个90年代两个时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编辑出版类期刊已经步入了稳步提升、良性发展的轨道。30多年来,它从初创期的幼稚弱小,经过调整期的“生生死死”,到目前渐趋成熟、渐成规模,无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以“期刊研究要有基于连续出版行为的也就是说区别于非连续出版行为的研究方法”[6]观之,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编辑出版类期刊相对于前两个阶段来说具有如下特点。
1. 周期缩短,信息容量增大
如果说,“编辑学的产生、发展源于人类编辑实践中的矛盾,社会现实中永恒的矛盾则推动着编辑学研究不断进步”[7],编辑出版类期刊作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物质载体,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编辑出版实务起步,到如今历经出版转制、与国际接轨、数字化网络化等编辑实践的“洗礼”,其出版周期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信息容量则变得越来越大。比如,《编创之友》(《编辑之友》)1981年创刊之初是季刊,1987年变成双月刊,2009年再变成月刊;《编辑学报》《编辑学刊》一开始是季刊,后来变成双月刊;《科技与出版》由双月刊变为月刊;《出版工作》(《中国出版》)一开始是月刊,后变成半月刊;《出版参考》由半月刊变成旬刊。与之对应的是期刊的内容逐渐增多,《出版参考》最初只有4页,后来变为8页、12页、16页到2009年每期大多都40多页;《出版工作》(《中国出版》)1978年创刊时是32开,32页,如今是大16开,78页。目前,全国公开发行的编辑出版类期刊有20多种,如以20种期刊和平均每期78页、且均为月刊计算,全年可刊出18 720页,如果一页按2 000字算,相当于3 700多万字;如果再考虑一些内刊的情况,论文信息的数量还要增加。显而易见,现阶段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信息含量是巨大的,如果与30年前编辑出版类期刊刚刚起步时相比,信息容量的发展速度确实快得惊人。
2. 期刊类型多种多样,关注内容丰富多彩
从我国现有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类型看,种类比较多,可以按编辑出版学学科类型分为编辑出版学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科技期刊研究,前者如《中国编辑》《中国出版》《编辑之友》《编辑学刊》等,后者如《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可以按编辑出版学研究包含的主要内容分为主旨在出版、在编辑、在发行、在印刷等的研究,出版的如《中国出版》《现代出版》《出版参考》等,编辑方面的如《中国编辑》《编辑之友》《编辑学刊》等,发行方面的如《出版发行研究》《图书发行研究》等,印刷方面的如《数码印刷》等;可以按主办单位的区域、地域特点分为《中国出版》《中国编辑》和《新疆新闻出版》《福建出版》《云南出版工作》《湖南出版工作》等;如果按研究内容细分的话,既有《出版经济》,还有《出版史料》等。标准不同,编辑出版类期刊也就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类别。但不管怎么说,编辑出版类期刊所涉及的内容都相当丰富、相当广泛。以《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出版科学》2014年第1期所设栏目为例,《中国编辑》有“卷首语”“编辑风采”“编辑理论”“图书”“报刊”“编辑与规范”“人才培养”“媒体评论”;《出版发行研究》有“卷首语”“本期关注”“理论探索”“专题研讨”“产业论坛”“编辑园地”“书市营销”“新媒体观察”“数字出版”“出版法苑”“期刊研究”“出版教育”“图书评论”“装帧研究”“环球扫描”“史料研究”;《编辑之友》有“卷首语”“特稿”“专题”“书业”“营销”“刊界”“学研”“传媒”“数字”“实务”“装帧”“史料”“域外”;《出版科学》有“卷首语”“专稿”“博士论坛”“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发行学·发行工作”“多媒体·数字出版”“港澳台出版·国外出版”“出版史·出版文化”“品书录”“消息·书讯”。撇开卷首语、本期关注、专题、特稿、专稿等彰显期刊特色的独特策划不说,期刊所涉内容起码包括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营销学、图书学、期刊学、新媒体等领域,研究的范畴起码涉及理论、实务、史料、教育几大块,研究的视角起码有内地、港澳台、域外等。可以说,从传统研究到数字研究,从工作研究到理论、法规,从编辑出版到文化、教育,研究多姿多彩,内容纷繁华丽,这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编辑出版学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表征现阶段编辑出版类期刊发展的良好态势。
3. 国内学术影响力增大,形成了一批品牌期刊
“学术影响力体现着学术期刊在专业学术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反映了其对专业领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8]。编辑出版类期刊虽然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对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和编辑出版学研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编辑出版学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以后,进入新世纪的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有相当一批在学术圈内具有较广的学术影响力和较强的知名度。比如,在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上,榜上有名的就有十多种。具体见表3、表4。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4年一评,从2011年开始改为3年评一次)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聘请多位学术界权威专家结合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进行定性、定量评定后确定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两年一评)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通过对全国所有人文社科学术性期刊,进行他引影响因子分析,结合专家评定而确定的。尽管其公正性、权威性也曾被人质疑,但从目前来看,它们仍是学术界、期刊界公认的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权威期刊评价机构。也就是说,不管是“南大”核心,还是“北大”核心,现阶段都是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领军者、明星期刊。编辑出版类期刊有十多家上榜,不能不说其影响力增大。正如表3、表4所示,2000年以来,编辑出版类期刊作为一个类群上榜数量一次比一次增多,足见这个类群发展势头好,有潜力、有后劲,显示了其发展的蓬勃上升之势。
三、 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编辑出版类期刊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我国目前编辑出版类期刊发展的现状看,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
1.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较弱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虽有所提升,但与美国、英国等强国相比,整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9]。编辑出版类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的传播载体,其影响力作为新闻出版业“整体水平”的一部分,不仅“有限”,而且弱小。首先,组织形态分散。表面上看,比较繁荣,有“中央级”大刊、“地方级”研究阵地,数量不少,品牌也不少,国内影响力也不小,但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没有像英国的《书商》(The Bookseller)、美国的《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那样知名的品牌。当然,《书商》《出版商周刊》和学术期刊定位、特色不太一样,但各期刊品牌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是一样的。其次,对外影响因子不显著。表面上看,期刊周期缩短、容量增大、发文数量越来越多,但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学术水平不高,学术影响力不强,其研究还没有融入世界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大格局,编辑出版类期刊或者期刊上刊载的文章也没有进入国际知名的文献检索系统,对外很少有影响因子。当然,这与汉语期刊、英语期刊以及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有关,但没有像EI或SCI这样国际知名的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交流渠道的不通畅,更不利于我国编辑出版学期刊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
2. 特色和定位欠清晰
邹韬奋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10]回观我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撇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窝蜂”创办的内“外”刊不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乃至跨过世纪才创刊的综合性期刊《出版广角》《现代出版》《中国编辑》(自2015年起,该刊栏目已作重大调整)等,尽管在它们创刊之前已经有“小有名气”的《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等定位和特色类似的期刊存在,但它们依然“任性”地我行我素,没有多少创新。以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1期所设栏目为例,几乎每一种期刊都不外乎编辑出版学理论、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媒介(期刊图书)、史料、编辑出版教育等,类似的栏目,相同的内容,划分不清的疆界,综合性、大一统的模式,相互之间不重复都难,又何谈特色,何谈个性?特色、定位的不清晰,不但给作者的投稿造成纠结、不便,而且也造成各期刊财力、人力、学术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更不利于各期刊自己以及这一期刊类群的可持续发展。
3. 理论创新乏力
既然理论性、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根本特征,那么综观目前的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理论创新乏力、思想性不强是普遍现象。其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缺乏引领编辑学学术走向的创新性成果出现,尤其是很难看到关乎编辑学理论、实践发展的前沿课题。像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活动的边界在哪里?日益走俏的微信、微博传播过程中有没有编辑活动?如果有,编辑和作者的界限在哪里?数字出版活动的编辑模式是什么?国际化、数字化背景下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实走向、未来前景如何?现在媒介融合是趋势,那么媒介为什么走向融合?如何融合?等等。
另外,从目前来看,编辑出版类专业学术刊物以赞助、合作收取版面费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当然是由于其办刊经费不足及其发行渠道单一引起的,但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法,不但不利于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开展,而且也会挫伤一些研究者研究的积极性,影响这一期刊类群及其编辑出版学的未来发展。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很重要。首先,针对我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弱的现状,就要加强与世界知名的文献检索机构的交流和沟通,积极开拓编辑出版类期刊国际合作的模式,或创办英文期刊,或培育自主性平台,创新自主营销模式,在争取让我国优秀的编辑出版类期刊和研究成果被世界知名的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和引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视角、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更好地为发展自己服务”[11]。其次,针对特色、定位不清晰,学术创新乏力的现状,特别要强调的是“市场蛋糕”的瓜分,需要的是错位、是创新、是独一无二。《编辑学报》在国内核心期刊排行榜上之所以位居榜首,与其研究科技编辑理论、实践的定位以及学术性、实践性、规范性的特色不无关系,尤其是实践性和规范性的特色,可以说是一大亮点。那么,理论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特点呢?错位思考,错位经营才能实现“我有人无”,更何况编辑学是一门新学科,且不说编辑学理论体系还不成熟,研究的空间很大,单就目前国际化、数字化对编辑出版业转型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新课题来说,研究的空间就更大。因此,不管从编辑出版类期刊长远发展看,还是从现实生存看,在选题策划、议题设置、组稿创构方面动一下脑子、下一点功夫,既必须、也必要,毕竟编辑出版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引领编辑出版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方向才是这一期刊类群发展的“王道”。再次,针对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内容“全”而“散”的格局,经费少、经营不好的现状,需要做的是把大而散的综合性期刊优化合并,开辟专而精的合作模式;推进期刊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进程,加快数字期刊的发展与研究;尝试着分析目标受众,进行分众发行,然后投放适量广告等。只有切切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明天才会阳光灿烂。
注释:
[1] 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传媒,2011(10).
[2] 姬建敏.我国编辑学研究60年回眸. 中国出版,2010(7).
[3] 王振铎,龙玉明.编辑学学科体系已臻成熟——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编辑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9(4).
[4] 编后的几句话.出版工作,1978(1).
[5] 伍杰,许力以,边春光,等.编辑理论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6] 李频.求解连续出版的伴随效应和累积效应——以“《读者》现象”为例.河南大学学报,2014(3).
[7] 姬建敏.编辑学研究的现实路径探寻——从中国编辑学会历届学术年会与理论研讨会主题出发.河南大学学报,2013(3).
[8] 程靖.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具体路径——以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为例.出版发行研究,2013(4).
[9] 黄先蓉,田常清.我国新闻出版业竞争力与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14(4).
[10]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11] 徐枫.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合作模式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2013(6).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09BXW003)阶段性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