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他们的故事,是一种力量

作者:张瑶

□ 文/本刊记者 张瑶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

——这16个字不仅是对广西精神的精确概括,也是广西各族人民的自觉追求。

2013年,广西南宁被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以此为切入点,广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长效机制,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模范县(区)、模范乡(镇)、模范村(街道、居委会)、模范行业、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社会氛围。

她把民族情筑进“天路”里

因其高耸险峻,人们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比喻为“天路”。而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也有一条属于村民自己的“天路”。

在上林县政府,我见到了被大家亲切称为“蓝妈妈”的蓝凤秀。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蓝凤秀家住了7天,拍摄了名为《母亲的天路》的专题片,蓝凤秀的名字立刻传遍全国。而如今出现在我眼前的她,比视频中的人更显瘦小,很难让人相信是这样一位老人带头在200多米高的半山腰,在几乎没有大型机械的条件下,用10个月的时间为上绸庄修出了一条3公里长的入村干道。

蓝凤秀今年已经73岁,由于长期过度的体力劳动,她的腰背佝偻着,上下楼梯都有些困难,右手的指关节也因为病痛而弯曲变形。但一谈起修路的种种经历、细数家乡近年的发展时,她顿时目光炯炯,热情洋溢。

上稠庄是一个只有16户、80口人家的小瑶寨,四面环山,几乎与世隔绝。2007年以前,全庄仅有20亩旱地,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陡峭的地势和四面环布的悬崖峭壁,不但阻碍了经济发展,就连人们日常出行、学生们上下学,都只能通过一条条狭窄而危险的山道。蓝凤秀回忆道:“以前我们家家户户都养马,运输只能靠马匹或者肩挑手提。家里宰了牲畜到镇上卖,卖得的1000元钱里有500元要用来支付运费。” 无路之苦,是插在上绸人心里的一根刺。

“我是上绸经联社主任。那时我才60多岁,我就想,只有通过修路才能改变面貌。”这个念头一萌生,蓝凤秀首先求助于县扶贫办,争取到1万元的资金。然而上绸地貌复杂,修路成本极高,这些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情急之下,蓝凤秀便和从广州回家过年的儿子班育安商量,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为支持母亲,班育安捐出8万元。在母子俩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拿出积蓄支持修路,这条“天路”终于得以动工修建。

“刚开始我也受到过很多质疑,村民会说,男人修路都不一定修得成,何况一个年过六旬的女人。”最初修路小队只有四个人,在蓝凤秀的带领下用铁锹、镢头等简单的工具在陡壁悬崖上劈山开路。为了能够开山炸石,蓝凤秀到当地派出所领来雷管和炸药亲自操作,每天,装有10多枚雷管的袋子片刻不离身。修路的10个月时间里,她共经手了2000公斤的炸药,点爆4050枚雷管。

修路的工作既危险又辛苦。蓝凤秀每天早上五点给患偏瘫卧床的老伴煮好粥后就第一个来到施工现场;中午别人回去休息,她留在工地看守机器;而劳动一天后,晚上她又总是最后一个收工。蓝凤秀的决心与干劲大家看在眼里,村民们逐渐有了信心,修路队伍也扩展到9个人。

“我经常是晚上八点多检查完工地才回家。有一天半路遇上下大雨,我一个人又劳累又害怕,忍不住哭了,只能摸着腰间挂着的雷管给自己壮胆。”如今蓝凤秀说起这些经历,反而会觉得有趣:“那时我累得整个人瘦得脱了形,现在已经恢复很多了。”看着她现在瘦小佝偻的身形,我难以想象当年她所经历的辛苦。

就这样,300天如一日,早出晚归,每天都在200米高的半山腰上与石头和泥土打交道,修路小队终于开出一条长3000多米、宽6米的环山公路。2014年3月,上林县交通局把蓝凤秀带头修建的上绸庄出村道正式命名为“母亲天路”。

在蓝凤秀的带动下,上绸庄又架设电线杆,钻下水井,实现全村水、电、路“三通”。如今,一栋栋崭新的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这些都是路修通以后陆续建造的。那条艰辛开凿的“天路”也实现了路面硬化,汽车可以从山脚下开到庄里。

目前,上绸庄有10多户村民搞黑山羊养殖业,另外还有几户准备大规模种植八角。“只要路修通了,就不愁经济发展不起来。”蓝凤秀坚信只要村民们团结努力,就一定能改善生活。“今后,我还想改善庄内的公共环境,建球场、文化室和戏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蓝凤秀对上绸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他心里永远想着“贝侬”

“贝侬”是壮语,原指兄弟姐妹,也可泛指亲人和朋友。崇左市隘口边防派出所民警韩中宽,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好“贝侬”。

在礼茶村的警务室里,韩中宽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警务室面积不足20平米,陈设简单,一桌两椅是他平时接待群众和办公的地方,一张单人钢丝床则供他值班时休息。自2010年9月开始担任驻村民警起,这间警务室就成了他在礼茶村的家。

地处中越边境的礼茶村聚居着壮、汉、瑶、苗、京、仫佬等6个民族,总人口3400多人,所辖的7个自然屯有6个与越南接壤,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作为这样一个边境村的驻村民警,韩中宽将维护治安稳定摆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不仅走村串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还要对边境便道进行监控,每周他至少有四天要和礼茶村的群众一起度过。

2013年10月的一个雨夜,警务室的电话突然响起。韩中宽立刻出警赶到现场,发现礼茶村中礼屯的村民家中要办丧事,在抬着棺材穿过邻近的下礼屯时, 与屯中村民发生了矛盾。“礼茶村7个自然屯的习俗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下礼屯当地风俗认为,棺材从家门口经过对家中老人不吉利,需要放鞭炮、包红包后才能通过。而中礼屯的村民则不愿错过丧礼定好的时辰,情急之下双方无法互相理解。”面对村民互不相让的紧张气氛,韩中宽立刻对拦路的村民晓以利害,向双方普及法律知识,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矛盾。

“村里的治安就是这样,很多案件都是由很小的纠纷引起。如果小的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不好,便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韩中宽深知宣传教育对维护治安的重要性,他鼓励村中妇女成立了女子山歌队,她们通过唱山歌的形式向更多村民普及禁毒宣传内容和法律知识。“近几年礼茶村没有新增吸毒人员。”韩中宽言语中颇显欣慰。

5年来,韩中宽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0余起,并及时做好化解调处工作,调解率达100%,营造出和谐相处的邻里关系,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屯,矛盾纠纷不上交。

韩中宽认为:“驻村民警大事小事都要管,群众丢了一只鸡一只鸭我们都要出警。”他细致到位的工作方式和为群众尽心尽力的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有任何困难和诉求都愿意找他寻求帮助。而韩中宽会把这些一一记下,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村里有的老人腿脚不灵便,上街买肉买菜有困难,韩中宽就帮忙代买。“阿婆每次都等我来走访时帮她买,别人要帮她还不放心。”群众的信任让韩中宽深受感动,“这么多年我们相处得就像家人一样。”

廖涛是礼茶村的一名壮族孤儿,他的父亲意外去世后母亲也离开了村子,留下当时尚在读中学的廖涛自己生活。韩中宽在走访中发现廖涛考上了高中却没钱读书,便自己垫付1000多元学费供他上学,还帮助他申请到政府扶贫基金和当地民宗局、民政局的帮助,并发动当地客商捐助廖涛的生活费。韩中宽还与村里的4名困难儿童、两名残疾人和一位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并把困难对象纳入政府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帮村民办身份证送证上门、为新生儿办理入户手续、为孤寡老人送去一份爱心,一点一滴的帮助中凝结着韩中宽对礼茶村“贝侬”们的浓浓情谊。

为更好地帮助群众增收,韩中宽还积极协调村委建起了农业科技站,联系农技人员为少数民族同胞们传授黄皮西瓜、火龙果和黑山羊等种养殖技术。中礼屯村民李忠种植的20多亩火龙果成熟了,韩中宽积极帮他联系销路,使收获的红龙果全部高价卖出,增收10多万元。村民们的收入逐年提高,如今的礼茶村已今非昔比,整洁的村容村貌和良好的社会治安令其赢得了“南疆国门第一村”的美誉。

在广西,还有很多人像蓝凤秀、韩中宽一样,在自己的家乡和工作岗位上,为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串起了八桂大地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责编 梁黎)

 

家有三只猴

紧贴需求抓好民族干部培训

吴向荣 :种树·植心

开好局 促发展 奔小康

家在珠三角

青海湖畔的梦想大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