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极少。
改革开放后,孔雀东南飞,少数民族群众从各地来到开放包容的珠三角城市群。进入21世纪后,珠三角成为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高楼林立、工厂星罗棋布,“滚滚东流”的用工潮带来了企盼改变命运的各族群众。目前,广东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已有290余万,其中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60万,绝大部分在珠三角。
广州
快过年了,广州越秀区光塔路63号的穆伊家清真超市人来人往,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老板苏正军忙活开了,食客们正是冲着他家从宁夏空运过来的新鲜牛羊肉而来。街坊邻里时常会来超市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才10元钱。
1988年,27岁的苏正军来到广州打工。历经十余年的拼搏,他渐渐积攒了资本,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变成专营清真食品企业的老板。如今,他家的产品已辐射至整个华南地区。
苏正军已在广州生活了27年。这27年,他勤勤恳恳做营生,努力地融入南方城市生活并学会了粤语,成为地道的“新广州人”。当年,妻子随他一起到广州打拼没少吃苦。现在苦尽甘来,他把另一家穆伊家清真超市的大小事务全交由妻子打理。夫妻俩还有两个宝贝千金,大女儿在马来西亚留学,小女儿在广州上小学。在多民族的光塔街和睦的氛围里,苏正军成为了大家敬佩的“人生赢家”。可在他看来,自己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为光塔街的民族团结事业尽了一份力。
就在两年前,马岗村还是广州市著名的“脏乱差”的“城中村”。仅0.38平方公里的面积,管理服务人口近1.2万,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17倍,街道两边长期摆满违章地摊,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12年前,玉素甫江·拜克力就在这一带做服装生意。
针对“城非城、村非村”这一城市环境问题的瓶颈,广州市政府痛下决心。经过一年多的治理,马岗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条欧洲风情街。
玉素甫江回到装修一新的马岗村。政府盖起了一排沿街小商铺,他通过投标租下其中几间店面。在新疆伊犁州政府的支持下,他新开了一家专营新疆干果的小店。不远处,他又租下一间店面卖清真牛羊肉。
以前,广州的清真牛羊肉多是冷冻肉。为让广州穆斯林群众吃上放心的新鲜牛羊肉,2015年6月玉素甫江拿出本钱,在街道帮扶下创立了广州市首家由维吾尔族开设的正规清真屠宰场。他的屠宰场里饲养着来自新疆、内蒙古、青海、山东等地的牛羊,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玉素甫江还是街道的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志愿者之一。在广州生活的12年间,他积极帮助街道调解市民纠纷,又承担起维吾尔语翻译的角色。
在石井街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我遇到了维吾尔族的艾丽和她的丈夫。两年前,广州市平安办到乌鲁木齐市招聘工作人员,夫妇俩便应聘到广州工作。艾丽在街道出租屋管理中心工作,负责出租屋情况的登记。少数民族在城市租房有时会遇到困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户主与房客间会产生矛盾。两年来,艾丽用她那温柔的“家乡话”巧妙化解了一桩又一桩误会纠纷。
石井街一带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较多,其子女上学曾经是一件难事。他们的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年龄,却因不会说普通话或者粤语,几乎听不懂任何课程。在乌鲁木齐时,艾丽曾是中学教师。她不忍心看到孩子们辍学,便腾出一间屋子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孩子们随做小买卖的父母在广州过着“都市游牧”的生活,流动性很大。艾丽说:“我不知道他们会在广州生活多久,但只要孩子们在广州一天,我就教一天。”
东莞
这里环境宜人,劳动密集型企业云集,好似一座座“城中城”。
远近闻名的绿洲鞋业三厂就坐落在东莞近郊赤岭工业区。这个鞋厂需雇佣8000名员工才能满足订单需求。近年来,沿海地区用工紧张的状况不断加剧,公司高层决定从边远地区招募一批素质较高的务工人员。借着东莞市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契机,自2011年至今,公司陆续招聘了360余名新疆籍员工,又从青海、甘肃等地劳务输入600余名少数民族员工。由于清真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绿洲鞋业是东莞市目前唯一的援疆定点劳务输入基地。
在制鞋车间的划线小组,一位90后的回族女工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头戴粉色镶金边的头巾,在轰隆隆的机器嘈杂声中显得格外亮眼。通过甘肃临夏州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她来到千里之外的东莞。半年来,她辗转在制鞋流水线上的几个车间小组工作。
“机器对两只鞋分别划线可能会对不齐,还要人工比对、检查一遍。”她一边说一边抓起鞋子比对着,俨然是小组中的“老手”。这些劳务输出的工人们,最初与用人单位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务派遣合同,如果工作得力便有机会续约。她说:“这个工厂的培训体系很完整,我学会了很多手艺,工资也越挣越多。厂里为了解决穆斯林员工的伙食问题,专门为我们开设了清真餐饮窗口,非常人性化。明年我想继续留在厂里工作,能有机会来东莞打工很幸运。”
这个工厂的新疆籍员工主要来自兵团农三师、乌恰县及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的阿依夏是阿克陶县的一名民政干部,一年半前她被抽调为带队干部,专程来到东莞管理柯尔克孜族的员工们。
据阿依夏介绍,这家企业则考虑到穆斯林员工的饮食需求,每半个月供应一次清真羊肉。来此打工的新疆籍员工年纪大多在20岁左右,企业高层真正把这些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当成自己的孩子。合同期满返疆的员工在阿克陶县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所以越来越多的柯尔克孜族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珠三角地区的工厂打工。
“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都能到东部沿海的城市增长见识。”阿依夏说,“打工挣钱虽然是主业,但城市生活对青年人思想认识的改变更有意义。你在车间里看到了新疆籍员工,看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这与他们在新疆时差别很大。他们每个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在积极地适应鞋厂这一‘小社会’,积极地融入大城市生活。”
深圳
深圳的关键词是“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每位外来少数民族心目中共同的“深圳梦”。
2000年,松岗中学成为全国首批开办内地新疆班的学校之一。经过15年的办班实践,这所中学为各高校输送了2400余名优秀的新疆籍学生。
来自莎车县的米合热阿依就读于此,她今年高一。见到这个满脸洋溢着笑容的维吾尔族少女,我的心都被她融化了。她从小生活在一户传统的维吾尔族家庭,但父母却决定送她上汉语学校。父母要求她在学校里尽量多说汉语,多和各民族同学交朋友。10年汉语学校的历练,使她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她自豪地对我说:“我现在是校电视台的播音员。将来,我还要努力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
米合热阿依有一个妹妹。每次回莎车老家,她都会给妹妹讲内高班的学习生活,鼓励妹妹走出新疆到内地求学。“我把妹妹说得心动了,她就和爸妈说:‘以后我也要像姐姐一样去上内高班。’”米合热阿依是家中孩子的榜样,亲戚家的孩子们也纷纷到北京、大连等地接受内高班的教育。
1992年建立的宝民社区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占86%、拥有27个民族成分的社区。深圳的社区民族工作模式,以宝民社区最为典型。
38岁的覃惠红来自广西大化县。2004年,她随作为技术人员引进的丈夫一同来到深圳生活。那年这对壮族夫妻便在宝民社区买了房,一直居住至今。他们十多年如一日勤奋工作,攒钱开起一家小公司,成为社区中的创业典范。
回忆起刚开始在深圳生活的日子,覃惠红的眼眶突然红了。她说:“因为我个子矮小,普通话说得不好,一连几个月都找不到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超市做销售,仅仅维持了3天。”但这并不能成为覃惠红放弃在深圳生活下去的理由。
为了走出大山,为了改善生活,为了心中的奋斗理想,夫妻两人来到深圳“淘金”。一家又一家公司,一次又一次挫折,覃惠红慢慢成长了、大胆了、自信了,也渐渐摸索到了从事销售行业的诀窍。“深圳是个对外地人特别包容的城市,只要肯吃苦,没有过不下去的日子。”
覃惠红终于等来了好日子。2012年,夫妻两人拿出攒了8年的积蓄创办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主要生产适合老人、小孩佩戴的定位仪。在公司中,丈夫负责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支持,“老板娘”覃惠红则做起了财务工作。
“在深圳生活太方便了!”覃惠红说,“我从小就向往大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又常常听说城市生活压力大。深圳给了我走出山区的机会,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选择来深圳闯荡是我最正确的决定。”
布依族的吴国琳来自贵州省黔南自治州,今年53岁。1992年,她还在前电子工业部(现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直属单位工作。那年,她与丈夫一起调来深圳工作。夫妇俩选择在刚刚成立的宝民社区居住。可以说,吴国琳见证了宝民社区的变迁,宝民社区也见证了她在深圳的奋斗历程。
黔南是民族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深圳则是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日新月异,充满活力。吴国琳在贵阳读到大专毕业,当时是贵州少数民族中高学历的技术骨干。如今,她庆幸能调到大城市工作生活。在城市中,她作为少数民族的幸福感更强了。
有人说,外来少数民族很难真正融入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乡毕竟不是故乡。吴国琳却说,要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找到归属感,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衣食住行的生存需求,第一步就是要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初来乍到的吴国琳的确对未来生活有过担忧,但宝民社区的氛围化解了她的忧虑。她热爱这个社区,社区就是她的家。
吴国琳在夸赞社区的公共服务时说:“我年轻时就来到深圳工作,社区这一大家庭接纳了我,我也充分地融入了城市生活。但社区里有一些少数民族老年人,他们为了子女就业发展不得已从内地搬到深圳居住,刚开始肯定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有些老人向我抱怨过,深圳太大,人生地不熟,出门会迷路。所以,白天子女们上班时,他们都独自守在家中很是寂寞。宝民社区的老年协会得这一知情况后,便主动把老人们组织到一起开展集体活动,决不让任何一位老人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失落和孤单。”
少数民族群众进入珠三角城市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每个人在城市中实实在在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是相同的。正如苏正军与吴国琳共同提到的,珠三角城市对外来少数民族的服务管理越来越细致入微。
张开双臂,珠三角城市群欢迎各地少数民族“东南飞”。(责编 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