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国家民委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确定为全国首批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随即,海北州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示范州创建工作,并制定印发《海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确定“一年强基础、两年创示范、五年再提升”的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上升为自治州发展战略。
通过积极探索,海北州不断丰富创建载体,创新创建做法,全力以赴推进示范州创建工作,描绘了一张海北州的“梦想规划”。
着眼创建工作全局性,促成创建工作新格局。海北州将青海省确定的创建重点任务归纳概括为11大工程,细化分解成52项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制、干部包干制、州级领导重点承诺推进制、领导干部“1+10”联系工作制、部门分工负责制、定期督查制、严格考核达标制等“七项制度”。统筹式推进,实现全州各地创建工作的共同推进和共同提高。
立足创建工作长效性,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机制。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海北州立足创建工作长效性,建立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社会治理机制、寺院管理机制、平安建设机制、机关单位服务管理机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创建联席会议机制、创建经费保障机制等创建新机制,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顺利推进。
注重创建工作创新性,实现宣传教育的新转变。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海北州各级党委坚持党委先行带头示范学、坚持分层施教深入学,坚持载体创新带动学,坚持以“十个一”为抓手融入学,强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扩面提质巩固宣传教育效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把宣传教育引导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始终,着力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围绕创建工作的关联性,形成联动联创的新局面。以创建工作统揽全局,做好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与长期开展的系列创建活动和各项示范建设相结合,与“争先创优、结对共建、联动联创、主题实践、友好村邻、集中攻坚”六项创建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彰显文化内涵相结合,与援青共建相结合,与鼓励县、乡、部门创新载体相结合,形成联动联创新局面。
重视创建工作的基础性,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水平。把强化基础工作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力保障,促进依法治理保障创建,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创建,强化寺院管理促进创建,夯实创建的物质基础,强化创建的基层基础,打牢创建的群众基础,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河清海晏:寻找团结和谐的发展路径
河清海晏,是海晏县因其旅游资源而获得的称谓。其实此称古已有之,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就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表述,用以比喻天下太平。今天的海晏,在天下太平中寻找到了团结和谐的发展路径。
多年来,海晏县始终把民族团结创建纳入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大局,积极致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寺院社会化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并巩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海晏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把爱党、爱国、爱政府的情感与激励引领各族群众投身新海晏建设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实施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合理优化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从群众关注的难点重点入手,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着力推进“枫桥经验”海晏化,建成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治安防控体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和便民服务体系,率先完成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延伸覆盖。加强宗教寺院依法管理,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进寺院,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刚察县地处青海湖北岸,风光旖旎,牛羊遍野,素有“海滨刚察”之称。2014年,刚察县被命名为青海省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该县泉吉乡党委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多年来,刚察县坚持以加强领导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坚持以思想引导作为创建工作的前提,不断丰富载体形式,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加快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支撑,坚持打造生态畜牧业、特色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三大经济板块”升级版发展思路不动摇,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坚持以文化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引领,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将全县各小区、村社和寺院纳入“片区+网格+网点”的管理服务模式,初步建立符合农牧区特色的社会治理服务新体系。坚持以宗教和顺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出了具有刚察特色的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模式。坚持以党的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保障,让创建活动在基层热起来,带动群众积极参与。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料产地,每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片金黄。这里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古道,是多民族的自治地区。在门源的发展史上,民族团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过程中,门源县全面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从组织领导入手、健全工作机制,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格局;注重思想教育、深入持久,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认同;强化社会管理、建设法治门源,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稳定基础;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宗教和顺,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氛围;发展民族经济、增强综合实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提升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保障,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挖掘传承保护、繁荣民族文化,守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家园;巩固基层基础、优化干部队伍,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建内涵,提炼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特色。
天境祁连:跨越发展的祁连速度
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有青海“北大门”之称。作为青海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祁连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共创和谐为重点,以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调动各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丰富载体内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效果。
“十二五”期间,祁连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等现代公共服务事业的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责编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