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宗教冲突问题


口 张党琼(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作者简介:张党琼(1982.12-),女,汉族,云南宣威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东南亚政治、历史、民族问题。

摘要:缅甸政治转型以来,政府致力于实现国内和解,与各派政治势力握手言和,国内和平进程有了新进展。然而自2012年6月,缅甸西南部若开邦爆发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流血冲突事件后,迅速向中部、北部蔓延,在密铁拉、腊戌、曼德勒和仰光先后爆发了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打破了这个佛教之国的平静和安宁。冲突造成了严重的国内国际影响,严重危及其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登盛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控制事件扩大化,并着手化解种族宗教矛盾。但是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原因复杂,建立互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2015年大选在即,如何巧妙地应对和处理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考验着登盛政府的政治智慧。

关键词:缅甸政治转型宗教冲突

2010年11月缅甸举行全国多党制大选,并按照2008年5月公投通过的新宪法组成政府、议会,顺利实现了军人政府向民选政府的过渡。政治转型以来,政府致力于实现国内和解,与各少数民族武装谈判达成停火协议,国内和平进程有了新进展。然而自2012年6月,缅甸西南部若开邦爆发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事件后,迅速向中部、北部蔓延,在密铁拉、腊戌、曼德勒和仰光先后爆发了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打破了这个佛教之国的平静和安宁。国际危机组织将2012年以来发生在缅甸的反穆斯林暴力事件看作缅甸转型过程中的黑暗面,进行了长篇评论;就连最近造访缅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讲话中公开表达了对此事件的关注。目前,冲突仍在持续发酵,缅甸政府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化解种族宗教矛盾,那么将严重危及其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

一、冲突原因

宗教冲突,说到底,也是民族冲突。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发生暴力冲突并非新鲜事,双方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性,加之政府宗教民族政策的失误,导致不同种族和宗教团体不能和谐共存,暴力冲突事件在不同时期都时有发生。缅甸的穆斯林群体成分复杂,包括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波斯、孟加拉的穆斯林和中国云南的回民,生活在若开邦的罗兴亚人是最特殊、人数最多的一个穆斯林群体。不同穆斯林群体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不同,政府的同化政策也有所区别,其中若开邦的罗兴亚人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最低,与缅族佛教徒和当地若开族的矛盾最为突出。正是他们引爆了缅甸政治转型后的第一波宗教、民族冲突。其次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大量移入缅甸的印度裔穆斯林,他们与主体民族缅族的关系也一度比较紧张。1930年和1938年发生的缅甸佛教徒反印度穆斯林骚乱,导致数百名穆斯林丧生。在新军人集团上台前后也曾发生过佛教徒和穆斯林对抗的事件。近年来先后发生在密铁拉、腊戌、曼德勒和仰光的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就属于这类冲突。

在缅甸,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对立和冲突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的原因,也有政府政策失误的原因。在登盛政府实施民主改革的大背景下,佛教徒和穆斯林在军政府时期压抑已久的对立和不满情绪以一种失控的形式释放和宣泄出来。

1、缅甸军政府对穆斯林的强制同化和打压政策。军政府的民族政策强调一个主体民族,一个统一国家,一种宗教信仰。佛教一度被奉为国教,而伊斯兰教和其它宗教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挤压。其中,针对穆斯林,军政府实施了强制同化的政策。首先是从文化上强制同化,强迫穆斯林接受缅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把佛教伦理作为公民教育范本,奉佛教为国教。摧毁穆斯林的墓地和清真寺,强制割断穆斯林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天然联系。其次是有计划地降低穆斯林人口,15至18岁的穆斯林女孩被强迫和父母分开,专门有人负责劝诫她们嫁给佛教徒。再次是驱逐穆斯林,剥夺他们的公民身份。独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驱逐穆斯林的事件发生在1978年。政府认为穆斯林反政府分子在穆斯林占优势的地区煽动“解放运动”,在一个月内有20万罗兴亚人穆斯林难民逃亡孟加拉国。最后是抢占穆斯林的资源。1989年,军政府以强硬手段在若开邦北部穆斯林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强行迁入佛教徒居民,分割原本属于穆斯林的土地和资源,埋下了佛教徒和穆斯林对立和冲突的隐患。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缅甸政府的同化政策并不是一刀切,针对不同地区及不同穆斯林族群,程度有所不同,相较而言,对若开邦的罗兴亚人穆斯林最为严苛。[1]因此,缅甸政治转型后,首先在若开邦爆发了穆斯林与佛教徒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就不足为奇了。

2、利益冲突。伊斯兰教早在公元8世纪就传入若开邦,[2]但在19世纪以前,只有若开邦穆斯林人口较多。英国建立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后,从印度引入大批移民,其中60%是穆斯林。这些穆斯林比当地居民勤劳肯干,因而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佛教徒认为这些外来的穆斯林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自然萌生了反穆斯林的情绪。由于穆斯林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很多佛教徒妇女迫于生计嫁给穆斯林,所生的子女也成为穆斯林,这更加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他们认为穆斯林抢走了他们的老婆。利益冲突导致相互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就转化成为暴力冲突。

3、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政策埋下的祸根。1824年英国发动第一次英缅战争,占领了若开地区和德林达依地区,将若开地区并入英属印度的孟加拉省,由吉大港专员进行管理。英国殖民统治者在下缅甸大力发展稻米种植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们从印度引进大批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移民,并且在多个领域重用穆斯林,排挤缅族佛教徒。例如监狱里从监狱长到狱卒几乎都是来自印度的印度教徒或穆斯林。主要的港口都有印度教徒或穆斯林把持,乌尔都语和印地语成为交流语言。印度裔移民控制了很多经济部门,码头、运输、市政服务、黄包车印度移民还积极涉足贸易、银行、矿产、批发、药店、放债等等。[3]缅族佛教徒认为这些穆斯林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因此把对殖民统治者的仇恨转移到穆斯林身上。1937年,缅甸从印度分离出来后,缅族开始积极和印度人竞争,双方的冲突和骚乱不断。1938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印度穆斯林骚乱,导致662名穆斯林和317名佛教徒丧生,113座清真寺被毁,大批印裔穆斯林离开缅甸。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英国殖民当局派遣由印度人组成的军队镇压缅甸人的反抗,这些印度人中大多数是穆斯林。缅族佛教徒对穆斯林仇恨的种子,由此在心灵深处扎根。

4、佛教民族主义团体和极端穆斯林组织的双向煽动。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佛教民族主义在缅甸日渐抬头,以佛教上师维拉督为首的佛教民族主义团体“969”应运而生。在缅甸民主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受僧侣发动的“969”反穆斯林运动团体的煽动,缅族佛教徒和穆斯林被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都得到释放。在佛教民族主义团体和极端穆斯林组织的双向煽动下,双方的愤怒之火一点即爆。僧侣在缅甸民族主义组织中占有突出地位,以维拉督(Wirathu)和维马拉(Wimala)等著名的佛教僧侣为领袖的969运动宣传极端反穆斯林言论,包括穆斯林密谋篡夺缅甸政权,抢走佛教徒的老婆等,鼓励佛教徒抵制穆斯林开的商店,他们甚至要求政府立法,禁止佛教妇女和伊斯兰男子通婚。这些极端的民族主义宣传引起了缅族佛教徒的共鸣。宗教冲突发生后,美国时代杂志以“看佛教恐怖分子的嘴脸”为封面标题并以维拉督的照片为封面图像,列举了激进佛教民族主义分子反穆斯林的种种暴行。[4]

二、本轮宗教冲突的特点

缅甸政治转型以来发生的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与以往发生的冲突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事件起因方面,大多是由于穆斯林男子强奸佛教徒妇女或其它随机性的个人争执而引发;在暴力形式方面都是佛教徒聚众暴力袭击穆斯林,打砸、焚烧他们的住宅、商店、学校。同时,由于缅甸政治社会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化改革背景下的宗教族群冲突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爆发频率高,平均每两个月就爆发一次。2012年以来,缅甸共爆发了8次大规模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导致数百人丧生,数十万穆斯林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2012年6月发生在缅甸若开邦的佛教与罗兴亚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致约200人死亡,近14万人流离失所。[5]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在缅甸民主化改革后频频爆发,原因之一是军政府时期压抑已久的情绪需要发泄和释放。频繁爆发的冲突让这个国家陷入恐慌中,更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仇恨和不信任。

2、蔓延迅速。缅甸实行民主改革后,相较于军政府统治时期,言论相对自由,加上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使用,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便捷,消息封锁变得困难,暴力事件象病毒一样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自2012年6月在若开邦爆发冲突以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其它地区,中部密铁拉市和东北部腊戌、仰光、曼德勒都发生了佛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这些地区都有数量相对庞大的穆斯林群体。

3、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事件的起因大多是很随机性的个人冲突,或是穆斯林男子强奸佛教徒妇女,或是双方发生争执,然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极其容易被日益高涨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所操控,加上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平凡的个人冲突上升为两种宗教和两个族群之间的对立。新政府上台后,对言论的控制大大放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社交媒体宣扬种族和宗教仇恨,煽动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敌对情绪。关于宗教冲突的言论和谣言和血腥画面充斥于各种社交媒体,使双方的仇恨情绪成为一点就着的火药桶。发生在曼德勒的宗教冲突就是有人利用社交媒体“面簿”(facebook)散布谣言挑起的。

三、宗教冲突的影响

已经持续了数年的缅甸民族宗教冲突,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方面甚至已经溢出缅甸国界,给周边国家带来影响(譬如难民问题)。

1、民族宗教冲突引起国内恐慌。2012年以来,缅甸共爆发了8次大规模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导致数百人丧生,数十万穆斯林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发生冲突的地区实施了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紧急状态,若开邦很多城镇至今仍在实施宵禁。经历了伤痛的人们生活得战战兢兢,担心一点点小摩擦就酿成两个族群间的流血事件。

2、影响缅甸和周边国家及穆斯林国家的关系。暴力冲突产生的大量难民越过边界涌入周边的孟加拉、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影响缅甸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非政府组织“若开项目”(The Arakan Project)调查显示,自2012年以来,罗兴亚人逃离西南部地区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6]他们通过陆路或水路逃向周边国家。多年来陆续涌入中国的难民主要集中在瑞丽和盈江等边境城镇,大约有四万人。佛教徒袭击穆斯林、破坏穆斯林建筑的暴力行为遭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国家的强烈谴责。马来西亚、印尼的穆斯林冲击缅甸驻该国大使馆,沙特、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纷纷向穆斯林兄弟提供援助,并向缅甸政府施压。更危险的是,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恐怖组织甚至向缅甸发出恐怖威胁,誓言将报复缅甸对罗兴亚穆斯林所犯下的罪行。[7]

3、阻碍改革进程。从缅甸国内看,改革需要稳定的环境,而宗教冲突将缅甸大部分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中,被迫实施紧急状态,从而恶化了投资环境;国家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和人力应对冲突事件,不但造成了大量浪费,而且分散了经济社会建设的精力。教派冲突明显破坏民主改革进程。从国际上看,频发的血腥骚乱影响国际社会对缅甸民主改革的评价,严重打击国际投资者信心,影响缅甸对外经济的发展。2014年5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投资、贸易等领域对缅甸的制裁再延长一年,而且公开将其与罗兴亚人的问题挂钩。随后,不少西方国家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缅甸政府面临巨大的国内外压力,改革的信心受到打击。2014年,缅甸著名反对党领袖昂山素季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缅甸的改革进程“已经停滞”,表达了对改革前景的担忧。

四、缅甸政府的应对

宗教冲突发生后,缅甸民选政府的立场经历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阻止事件扩大化的措施,着手解决棘手的罗兴亚人公民身份问题。但是坚决反对将本国穆斯林问题国际化和政治化。

1、登盛政府对冲突事件的应对,经历了从不作为到积极作为的转变。在若开邦骚乱事件中,警察被指反应迟钝,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穆斯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缅甸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警察纵容或参与了袭击穆斯林的活动,原因是这些警察几乎都是佛教徒。随着冲突的蔓延,登盛政府意识到了这一事态的严重性,公开发表演讲警告肇事者,宣布对暴力事件采取零容忍态度。对于煽动、策划、组织暴力活动的人员提起诉讼。政府的强硬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宗教冲突的进一步扩大化。[8]为防止冲突的继续发酵和蔓延,登盛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承诺,政府将采取措施保护穆斯林的权利,呼吁不同信仰人员间相互容忍和尊重,和平共存。

2、反对将本国穆斯林问题国际化。对国际上指责缅甸政府和佛教徒欺凌穆斯林的言论坚决否认并做出相应的回击。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发布报告指出,缅甸佛教僧侣、地方政客、政府官员与国家安全部队煽动并参与对罗兴亚人的“种族清洗”行动,[9]遭缅甸政府否认。著名的《时代》杂志以“看佛教恐怖分子的嘴脸”为封面标题并以维拉督的照片为封面图像,对此登盛总统强烈抗议,禁止《时代周刊》发行,理由是“为了阻止缅甸种族和宗教分歧进一步加剧”。[10]若开邦骚乱发生后,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尼、沙特等伊斯兰国家表达了对缅甸穆斯林问题的强烈关注,印尼在伊斯兰合作组织峰会上将罗兴亚问题摆到桌面上讨论。对于国际社会的批评言论和做法,缅甸外长发表声明表示,“缅甸完全反对一些人将这一事件政治化、国际化和宗教化的企图”,坚称“发生在若开邦的暴力事件和骚乱既不是由于宗教压迫,更不是由于歧视所造成的”。[11]

3、政府在给予罗兴亚人公民身份的问题上做出妥协,但拒绝承认罗兴亚人是一个“民族”。从1962年起,执政的吴奈温军政府逐步认定罗兴亚人为外来移民,非缅甸土著民族,没有公民身份,不能享受公民的基本权利。缅甸独立后,先后颁布了《缅甸联邦入籍法》(The Union Citizenship Act,1948)和《缅甸联邦选择国籍条例》(The Union Citizenship "Election" Act,1948)。但由于当时他们中许多人不识字,政府对这两个法令的宣传又不充分,致使很多罗兴亚人穆斯林丧失了入籍机会,成为无国籍居民。[12]登盛政府上台后,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罗兴亚人不是缅甸公民的立场。2014年3月底至4月初,缅甸进行了自1983年之后的首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否将罗兴亚人列入人口普查统计范围成为困扰缅甸政府的难题。3月26日,仰光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罗兴亚人居住在缅甸,抗议政府将罗兴亚人列入人口普查统计范围。最终政府决定将罗兴亚人排除在135个民族之外,不进行人口信息登记。联合国和美国等不断对缅甸施压,希望其接受罗兴亚人成为缅甸公民,并称此举能够停止缅甸穆斯林和佛教徒之间的暴力事件。2014年5月15日,美国决定将制裁缅甸的期限延长一年,而发生在若开邦的暴力事件以及罗兴亚人的身份问题是引发其担忧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登盛政府对罗兴亚人公民身份问题的立场有所松动。2014年9月,缅甸政府在若开邦对穆斯林进行身份认证,第一批共有209人获得公民权。[13]

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从表面上看是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冲突,但实际上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在于宗教差异,而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的公民权确认问题。[14]给予若开穆斯林公民身份、化解教派之间的矛盾是登盛政府自信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建立和谐、统一的民族国家。2015年大选在即,对冲突的应对和处理考验着登盛政府的政治智慧。一边是占缅甸总人口85%以上的佛教徒,他们手中握有决定大选候选人胜负的选票,得罪不起;一边是代表缅甸国内的弱势群体穆斯林,他们的权益保护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如果处理不好,国内和平局面难以维持,已经取得的民主改革成果付之一炬,同时来自国际上尤其是穆斯林国家的压力将让政府不堪重负。

参考文献

[1]J.A.Berlie.The Burmanization of Myanmar's Muslims, [A] Bangkok:White Lotus Press,2008.

[2]Aye Chan.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Vol.3,No. 2,Autumn 2005.

[3]Tin Maung Maung Than."Indian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A]Singapore:ISEAS,1993.

[4] FNG. The Face of Buddhist Terror, [N].Time magazine,June 22, 2013.

[5]缅甸转型过程中的黑暗面:反穆斯林暴力事件,来源:国际危机组织亚洲报告N°251,2013年10月1日。

[6] 缅甸被遗忘的人们,罗兴亚穆斯林成惊恐之族,[EB/OL]. http://news.163.com/14/1113/12/ AAUCHCLD00014SEH.html.

[7]缅甸骚乱激怒全球穆斯林,许多伊斯兰国家表示高度关注,[N].环球时报,2012-08-10.

[8] LAWI WENG. Anti-Muslim Violence Finally Subsides in Central Burma,THE IRRAWADDY,Monday, April 1, 2013.

[9] ‘All You Can Do is Pray’: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Ethnic Cleansing of Rohingya Muslims in Burma’s Arakan State,Human Rights Watch,2013-04-21

[10] 缅禁止时代周刊刊登极端佛教僧侣内容,[EB/OL]. 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13/guoji_0627/16638. html.

[11]于景浩.缅甸骚乱激怒全球穆斯林,[N].环球时报,2012-08-10.

[12]林锡星. 缅甸的穆斯林问题,[J].《世界民族》,2003,(5).

[13]缅甸若开邦209名穆斯林获公民权,[N].联合早报,2014-09-23.

[14]张志鹏.缅甸宗教冲突的根源是公民权的确认,[N].中国民族报,2013-04-02.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浅谈边疆地区宗教管理中的信息工作

超载的列车 何处是归途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探索

互动教学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