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大力发展岗前继续教育 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陈炜煜(北京物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 101149)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充满活力的群体。尽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素质结构欠缺,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凸显多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病。开展校企联动的岗前职业继续教育,能够快速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不只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在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岗前继续教育;大学生;就业率

全球化竞争、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经济滑坡,作为需求方的企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而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这不仅影响着舆论对教育的评价,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达到699万人的规模,2014年727万大学生已经毕业,刷新历史新高,2014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1,而不少往届毕业大学生被沦为“蚁族”,生存环境令人堪忧。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不能单纯考虑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考查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

1、大学生就业的时差问题

据专家研究,应届毕业生在刚毕业后的就业率较低,而半年之后的就业率就会明显上升。研究型大学(211、985高校)应届毕业生刚毕业时的就业率为88%,而半年后就业率升至94%。非研究型大学(非211、985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刚毕业时的就业率为59%,而半年后就业率升至90%,高职和专科院校毕业生刚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而半年后就业率达到84%2,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能找到工作。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就业的半年时差,这半年对大学生有何现实意义?事实上,企业对大学生有需求,为什么却不愿接收刚刚毕业的应届生?

2、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问题

不难发现,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都是职业性很强专业,如建筑业、医学行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又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心理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等职业技能要求很高的行业,单位急需用人却招不到员工。是因为企业对大学生要求过高,还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缺陷?

3、大学生就业的层次问题

在扩招前的1998年高中毕业生毛入学率只有40%左右,而扩招后的2006年则达到85%。大学扩招甚至还间接职业技能型专科学校的减少或关闭。近年来“轻学历、重能力”已成为很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共识。企业在招聘中舍本科生,而选职高生的现象非常普遍。灰领阶层人员匮乏,白领阶层人满为患,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就业不均衡。真的是文凭贬
值,还是企业的用人策略出了问题,舍高就低?

尽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回答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却是共同的: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素质结构欠缺、职业能力低下,很难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培

养什么人事关民族兴衰与国家命运。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过去或现在到底存在哪些客观问题?

在招生规模方面,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就业形势分析的专业团队,没有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理性分析,仅仅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盲目招生,最终导致了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高校为了扩招,增加的专业又往往是“大波轰”的热门专业,不少学生进校时的热门专业,在他们毕业时却变成了专业人才严重过剩的就业难专业。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与专业技术技能,并最终决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国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主流的大学专业设置仍然墨守传统模式,没有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不少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性过强,实操性不足。尽管大学生有很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但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大学期间的知识储备又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大学生毕业后就难免存在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操作技能弱等问题,削弱了就业能力,导致了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很难,而另一方面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在培养模式方面,高校往往只注重校内课堂活动而忽视实践教学。不可否认,大学生由高中到大学,从“此门”到“彼门”的学习过程,致使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现实。存续了多年的灌输式教育,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在能力方面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生产实践与专业技能知识的匮乏。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经历着巨大考验,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变为成自身能力?这不仅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审慎面对的难题,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反思的问题。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岗前职业继续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推陈出新,岗位之间、工种之间的默契配合都与岗前培训息息相关。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学生仍是企业的主要生力军,如何使大学生尽快地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业务知识?如何让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重新接受岗前职业继续教育以弥补在校学习期间的不足?高校与企业联动,有计划地安排大学毕业生接受短期的岗前职业教育则是目前的权宜之计。大学生岗前职业教育是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外的继续教育,它能有效缩短人才产出与人才需求的落差,促使大学生实现由“局外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既是企业展示自身形象的过程,也是企业增长员工技能、发掘员工潜力、营造员工归属感的重要过程,让大学毕业生能够尽快熟悉企业的人文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实现从“知识型准备人才”到“生产型实用人才”的尽快转变,既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还能构建起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防止人才流失。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步入职场,首要的就是应尽快了解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深刻理解企业人文精神,以迅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通过职业专技型的继续教育,大学生毕业生也同样需要在学习中尽快得到企业老员工的认同,并且在工作中要及时调整心态,确立应有的职业态度与敬业精神,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融入到新的工作群体中,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从高校教改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曾经迷失于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高校的继续教育却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们可以根据用人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为企业“订单式”地培养专门人才。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缓解企业对定向人才的急切渴求。这种“接地气”的订单式岗前职业技能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全日制教育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革与完善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专业结构与教学模式,缩短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差距,从而在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继续教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灰领”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是手、脑并用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国至少有上千万“灰领”的人才缺口,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加之企业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不少企业越来越趋向于走进高校与相关的继续教育机构联合展开大学生岗前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应该抓住契机有所作为,有的放矢地拓展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新兴领域。

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财富,是职业创新与进步的动力来源。不论学生个人还是社会发展,都期盼着通过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最终提高就业率。岗前职业继续教育是大学生与企业实现双赢发展的核心一步,也是高校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携手共进的关键一步。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玄智.浅谈大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J].科技创业家2014(03):229

[2]梁仁春.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才智2008,(08).113

[3]孙朴.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2(12).

[4]青梅.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之困[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5]赵天武,兰顺东.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21-22

[6]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应用价值

深化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 创新发展的几点构思

110 千伏内桥接线方式变电站主变保护闭锁备自投问题分析

运动解剖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经贸俄语专业中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调整思路

重视学校社团建设 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