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学生社团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随着课外教育活动的不断拓展,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发展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型课堂,成为课外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社团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功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下面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浅述我的管窥之见。
一、什么是学生社团?
说到社团,不少人认为是大学生或中学生的专利,但近几年来,一些小学生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所谓学生社团就是学校中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习或活动团体,按照共同约定的时间、内容、活动的方式,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学生社团集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资源共享、技能提升、自主发展为一体,满足了广大学生的业余爱好,丰富了课外文化生活,为学生们发展兴趣爱好、提升专业素养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二、为什么要开展好社团活动?
开展好社团活动有什么意义?开展好社团活动有怎样的效能呢?
学校社团的建设从德育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体验、养成、自主管理为基本教育载体,其产生的巨大教育效能是无可非议的,开展学校社团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培育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和魅力的积极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是学生素质拓展的载体
学生社团是分散在学校校园中,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参加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共同目标的鼓舞下,大家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思想的财富。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激发学生不断去创新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二)社团增强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1.社团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在社团组织中,由于参与的自由性,吸引了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学生,打破了年级的界限,对学生来说,社团提供了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来源,使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他人的交往方式,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交流情感,寻求理解,建立友谊,切磋学问。
然而学生仅有交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因为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民主式的群体氛围,使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发成员的创造力,而且群体的内聚力能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目的,使大家自觉合作,努力完成群体目标。
2.社团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社会实践,社团组织正是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模拟的社会情景和实践平台,社团就像一个“微型社会”,迈进社团,犹如走进社会。他们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学会了承担责任,理解信誉,尊重承诺,协调人际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等,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了准备。
(三)社团活动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实践、自我管理、榜样示范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在教育实践中,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有效地开展社团活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即人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需要和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愉快的情绪,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兴趣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呢?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呢?
(一)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传承和培育学校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通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扩展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进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
(二)明确学生社团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力,帮助少先队员拥有快乐的课外生活,让更多学生在提供展示的舞台上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自我发展的阳光校园。学校要确立社团活动目标。围绕“把社团活动打造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这一总目标创立各个社团,并培养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争取获奖。社团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为每一个社团拟定合适的目标。
1.学校要在时间、场所、经费等方面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以“让每一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为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原则上100%以上的学生应参与社团活动,60%以上的教师应参与指导社团活动。
2.学校要根据实际,整合学校资源,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管理规范、影响广泛的优秀社团,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不断创新社团发展新思路,引导和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三)明确学生社团的类别
学生社团可以从活动类型上进行分类,主要分为:
1.提高自身素质型社团此类社团以提高参与者个人能力为目标,如计算机兴趣社、节目主持人社、英语社等。
2.文化、娱乐、健身型社团此类社团以文娱、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1)文学爱好的学生社团。如文学社、诗社、经典诵读社等。
(2)体育运动型的学生社团。如武术、篮球、足球、围棋等学生社团。
(3)艺术爱好的学生社团。如舞蹈、课本剧、器乐、声乐等学生社团。
(4)兴趣爱好的学生社团。如书法、美术、摄影、动漫、军事爱好者俱乐部等学生社团。
3.服务型社团此类社团组织以志愿者组织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如爱心服务社、心理咨询社、环保社等。
4.科技型社团
如科技发明社、科技探究社、天文社、航模社等。
(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为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各学校必须逐步规范社团的管理。要加强社团过程管理。
1. 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职能处室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2.创新活动内容。各学校要通过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社团建设与社会实践、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留守儿童工作、特色学校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有效利用课间、周末、假期等时间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开发要注重课程的合理化,强调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社团开展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实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作为现行课程的补充,为学生增加学习的机会,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氛围中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3.优化激励机制。为鼓励优质社团的发展可以根据各社团一学期的活动情况及目标达成度,举办不同系列的评比活动。还可以通过正确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业长进,采取个性评语评价、成就档案评价和素质学分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要通过优秀社团评比、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示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活动气氛,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面,为学生社团发展注入活力。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社团活动考评机制,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建立保障体系。各学校要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退休教师,尤其要用好学生家长这一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社团建设活动中来。要重视对社团指导教师及学生骨干的培训,鼓励教师、学生骨干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探索和优化社团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信成长的有效阵地。
现代教育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学生的活跃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活动,让青春勃发的青少年散发其内在的激情,无疑是极有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而学校的社团工作在这一方面找到了其用武之地。社团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又方便于管理工作,培养学生集体感荣誉感,更是现代学校不可缺少的一件工作。相信学生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中,会更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