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勤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后勤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在职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立足当前研究生教育实际,对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从学科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育管理的改革,科研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期对深化后勤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勤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构思
军队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培养工作多是依托原有专业(技术)学科为基础,在军事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具备依托工程技术,促进学科渗透的优势。为此,为贯彻习主席的“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指示,结合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就我军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院校教育的基础和支撑,是创新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学科建设,构建适应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学科体系,是军队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的后勤院校学科优势,突出军事学与工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加强同类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发挥传统学科优势,促进交叉学科建设。
(一)立足作战牵引,实现使命型转变
立足作战牵引,从军队建设需求出发对现有学科进行建构,必然要求学科理论要与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同步、合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军联勤体制完善是加强新时期军队后勤院校学科理论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因此,要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军队后勤院校学科理论体系,就要把贴近我军特色军事变革、贴近教育训练转型作为学科理论创新的立足点,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理论研究的主战场,把建设现代后勤与军事斗争后勤保障准备等重大使命性课题作为理论研究的主方向,积极推进学科理论创新,指导学科理论与保障实践协调发展,通过信息优势带动技术创新来指导和体现学科建设实践,实现学科建设的使命型转变。当前,在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久,顶层设计尚未最终完成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学科理论创新的前瞻预测作用,引导军队后勤建设由适应机械化战场向面向信息化战场的跨越。
(二)挖掘学科内涵,实行集约化建设
军队后勤院校传统学科建设强调规模扩张,着力于完善与扩充本专业方向的理论体系,谋求本学科领域利益的最大化,在军队后勤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和教育训练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其学科规模化发展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对此,必须通过挖掘学科内涵,实行集约化建设,实现军队后勤院校学科建设效益最大化。为此:一方面,军队后勤院校学科建设必须在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融技术、管理和指挥三位一体,立足于原有学科特有的体系,努力提高学科建设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科现有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按照综合集成的原则,依托学科群优势,对现有学科群内所属师资力量、教育场所、资料室、专修室等各类资源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科现有优势和潜力,以军队院校“2110工程”建设、军队后勤院校“530工程”建设为契机,对学科方向进行梳理,培植优势学科领域,使学科建设聚焦式发展,以挖掘学科内涵,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学科交流,发挥学科群优势
传统的军队后勤院校学科建设实行的是单专业孤立的封闭式发展思路,难以适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时期军队后勤院校学科建设必须树立大学科的观念,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事实上,当前军队后勤院校学科建设的重大跨跃既得益于适应了当今大学科发展的趋势,也得益于发挥了相关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处于转型期的军队后勤院校学科建设,既要注意保持和挖掘专业方向固有的特色,又要促进相近学科的横向联合。为此,一要充分发挥理工类院校的知识、技术密集优势,扩大学科复合面,实现军、工、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全面渗透和融合。二要充分发挥学科群优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相近学科在基础理论、学科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手段上的相互融合和彼此渗透,避免因重复建设、相互封锁、互为抵触等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三要拓展思路,坚持讲求效益,加强与军队后勤各科研院所、部队的联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思路,谋求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优化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是促进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时代取向。课程设置优化必须以奠定研究生的扎实基础为基准,提高课程起点,更新课程内容;以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为方向,拓宽学科专业口径,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质为重点,推动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课程内容,重组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必须依据培养方案优化、完善本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配套、水平高、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无论是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无论是必修课、指定选修课还是选修课,应尽量为某一类型人才提供完整的系统知识,保证课程设置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使各个层次的课程有机地衔接,既不重复,又不出现“空挡”或“断层”,便于学员继续深造,逐级提高。为此,一是在课程构成上的重组,要打破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代之以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功能的相关性为线索来构建课程体系,形成由核心课程、相关课程、边缘课程组成的、具有三维结构的课程体系;二是在课程内容上的重组,课程内容重组可通过课程设置上的军、管、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和综合科目课程以及开设跨学科课程等途径来实现。通过重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完善,做到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交叉融合,强化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学科渗透,拓宽专业口径
学科渗透,是后勤院校军事学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优势。后勤院校军事学学科方向设置应尽量淡化专业,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并重组现有的学科方向,拓宽专业口径,使之既具有军事学学科建设的特点,又能彰显工程技术教育的特色。在坚持合并、拓宽、改造和创新的基础上,应尽量挖掘潜力,发展理、工、管和军事学等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路子,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和应变性。随着我军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发展,可充分利用后勤院校的基础优势和现有多学科(理、工、军事和管理)综合的优势,围绕军、管、理、工主线,完善军事学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以工为基础,军、管、理齐头并进,综合发展的学科群体系,并使各学科专业在此基础上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博而宽,发挥工程技术与指挥管理结合的技指合训优势,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三)构建多元体系,实现综合发展
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优势,在课程内容上要重点加强主题式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建设,科学、合理地组合各类课程,以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后勤专业人才,必须发挥后勤院校多专业的优势,构建多专业的学习平台,使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诸多环节呈现出多专业交融的氛围和跨专业培养的特征。实施跨专业培养,首先要搭建跨专业的基础平台,根据院校专业的岗位指向,按照跨专业、宽口径的教学思路,实行“工管合训”、“技指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其次,要理顺纵向知识体系,加强横向知识链接,实施综合化课程建设,把跨专业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实现跨专业知识的传授。第三,要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综合运用专题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强化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将专业学习由认知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单一院校教学向“合力育人”转变。
三、改进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教育管理
研究生创新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院近年的实践情况看,要适应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重点要抓好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激励机制建设,这些问题是当前解决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紧迫问题。
(一)实施创新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尊重创新教育的规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必须强调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教员主导作用和研究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必须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研究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程、围绕培养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努力推广理论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等现代教学方法。
(二)优化导师队伍,培育创新能力
导师队伍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导师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使者。因此,要提高研究生导师素质,应促使导师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熟悉思维科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能力。按照“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提高教师水平和素质为目的,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后勤院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应将联合培养的路子更好地落实到实处,迈开与其它院校、研究所和部队联合的步子,通过联合培养方式,促进学科与导师队伍的交流与互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通过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内容上要引导研究生向解决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后勤新理论、新技术、后勤保障法等发展结合上的实际问题努力。
(三)强化管理创新,构建激励机制
推进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必须建立起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实现由常规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权力经验管理向学术管理的转变。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创新应重点构建适合于创新教育的灵活管理机制(如实行弹性学制、优秀学位论文课题资助制度等),构建适合于创新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突出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研究生创新教育激励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我院近年为有效实施研究生教育激励计划,更大程度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研究生教育激励需要遵循公平性、利益性、持续性、灵活性的激励原则。健全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实施院校级奖励制度,比如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制度、优秀研究生评选制度等。
四、提升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科研水平
科研作为后勤院校的基本职能,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科研工作,必须构建连接总部、部队和科研机构,贯穿学科建设、教育训练全过程的充满活力的开放性系统,实现学科建设与科研的协调、持续发展。
(一)瞄准学科前沿,选择趋势化研究
研究生论文选题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是体现研究生和导师科研价值和水平的前提。后勤院校转型期的科学研究,必须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找准深入研究的方向。一是要站在军事斗争前沿,紧跟科技和理论发展趋势,对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组织指挥、管理、防卫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二是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是军队后勤院校科学研究理论中最活跃和多变的部分,现实问题的解决,是牵引和带动科学研究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回顾我军后勤专业改革和建设历程,学科的重大创新正是在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突破的基础上实现的。信息时代的军事后勤科研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军队后勤全面转型和军事斗争保障准备的需要,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作为学术科研的主攻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重点攻关、重点突破。三是针对外军后勤保障开展研究。特别是结合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外军后勤保障,探索外军后勤保障的新理论、新特点、新规律,准确把握后勤保障发展趋势,指导我军后勤保障实践。
(二)加强学科渗透,促进多元化发展
军队后勤院校传统科研力量以封闭式、小组式的学科研究队伍为主,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形成科研规模效应,难以对重大的科研课题进行统筹规划和持续攻关。信息化战争、大规模作战等前沿性、综合性、使命性课题的研究,使作战与保障紧密联系,技术与指挥合二为一,勤务与信息交叉融合,课题跨越面广,结构体系复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越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单靠个人和学科本身的力量已经难以胜任。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与工、军、管、理相关学科科研力量的联合,加强与科研机构、相关部队的科研合作,集中力量共同围绕研究课题持续、稳定地开展研究,形成系列成果,实现研究领域的规模效应。要以“大师”、“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配齐配强研究梯队,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营造团结协作、稳定和谐的研究氛围,为联合攻关提供人才保证。
(三)建立互动机制,推进教科研结合
军队后勤院校传统的科研工作相对独立,科研与学科建设、教育训练联系不紧,科研后劲明显不足。后勤各专业学科要想形成稳定、持续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学术科研与学科建设、教育训练的有机结合,形成学科建设支撑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为教学训练所用的互动共长运行机制。首先,在科研与学科建设上,要将科学研究深深根植于宽厚的学科体系之中,通过军队“2110工程”、总后“530工程”和学院学科群建设全面带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利用科学研究培育和开拓学科发展空间,切实通过科研培养优秀教员、促进实验室建设,使科研活动与学科自身人才培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推进学科建设全面转型,必须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训练的转化。要加大科研创新的辐射力度,将学科前沿理论、发展动态和研究方法,贯穿于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总结梳理,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后及时转为教学教材,推广使用的软件要及时开设相应培训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类科研资源,将科研设施设备改造为教学实践平台,直接用于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家锋.对推进油料勤务学科转型的几点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2010,(2):201-203.
[2]马立峰. 现代军事教育规律与教育教学改革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485-486.
[3]马立峰.21世纪初期军事后勤人才培养[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167-181.
*本课题名称:后勤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课题编号:PLA112053 *该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国防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军队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