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脱落实践、内容重复和教学时间不足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本研究一改运动解剖学教学传统的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匹配相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把运动解剖学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块和实践技术教学模块。结果不论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认识程度、学习难易度及对教学模式满意度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 模块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
1.目前教学研究主要现状
运动解剖学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足够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上加深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健身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预防运动损伤,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及健身指导等工作储备和积累知识。多年来,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不断得到修改完善, 学时也在不断缩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好的实现运动解剖学教学目标,国内各体育院系对运动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如广州体育学院麦安全的“现代化技术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期)和“结构式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期);沈阳体育学院张海平的“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期);集美大学黄红梅的“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中PBL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第1期);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邹明勤的“高校体育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解剖学杂志,2003,第4期)等等。资料显示,虽然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目前的改革主要还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而对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很少。而运动解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如何为运动实践提供人体解剖知识,即把人体解剖知识融入到运动实践中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根据社会体育学的专业特点,对运动解剖学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改传统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来匹配相应的教学模式。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教学改革首次实施的对象是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13级全体80名学生,在13级运动解剖学教学结束且考试成绩分析后,再对13级80人和12级80人(12级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即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进行成绩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认识程度、学习难度、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等。
2.模块化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把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分为3个教学模块。
2.1传统理论教学模块
把绪论,基本组织,骨、骨连结、骨骼肌概述,神经系统总论等教学内容采取传统的大班理论教学模式。这样能更好的节省有限的教学资源。
传统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授课前仔细专研教材,找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重点、难点。在授课时教师要少讲、精讲,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对于难记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比喻、比较、编口诀等方法帮助记忆。教师做到既精简知识的“量”,又优化知识的“质”。
2.2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块
全身骨,上肢、下肢、躯干关节及运动的骨骼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等形态结构部分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人体九大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运动对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影响的描述,属于人体形态学范畴,我们采取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按实验小组划分,在实验室借助标本、模型和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直观感性认识,提高了记忆效果。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3实践技术教学模块
对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分析与应用等内容采取实践教学模式。如肌肉力量、伸展性练习部分采取健身房进行或室外运动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健身房的健身器械和室外健身器械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练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作解剖学分析是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关键内容,是支撑实践技术教学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进行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有效载体,其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一直备受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实验室,直接在操场上进行运动技术动作分析,如学生亲自完成单杠上的引体向上动作, 体会和观察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在动作过程当中的作用,体验动作中肌肉用力的方向。通过室外运动实践教学模式将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技术动作当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知识要点能理解、记忆并加以应用。实践技术教学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动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特长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把人体解剖知识充分运用于体育动作技术之中。
3.模块化教学效果评价
3.1考试成绩显著提高
运动解剖学是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实施教改的13级和对照组的12级学生的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期末考试两届的试题难易程度、出题范围及评分标准也没有明显差异,但卷面成绩却有明显差别。13级的卷面平均成绩为78.2分,不及格率为6.25%,而12级的卷面平均成绩只有69.8分,不及格率为11.25%。
3.2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认知度明显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届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的认识程度都非常高,13级和12级分别有97.5%和96.25%的人认为运动解剖学这门课重要或很重要。两届学生各自仅有1.25%和2.5%的人认为不重要,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这门课程。但两届学生学习难度、对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满意度的差异很大,调查结果显示, 13级和12级分别有62.5%和88.75%的学生认为解剖学难学,而认为解剖学容易学的分别是13级23.75%、12级为6.25%,显然12级认为解剖学更难学。13级对模块化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模式满意,尤其是室外实践教学模式满意度竟然高达100%,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满意度大97.5%。从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模块化教学改革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高。
4.模块化教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4.1解决传统教学理论脱落实践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基本上采取理论和实验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内容都是通过理论简述来完成的。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这门内容多、知识点繁杂,而且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学描述缺乏逻辑推理性运动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模块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使人体解剖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好的结合,为学生以后进行竞技体育和从事大众体育产生良好的远期效应。
4.2解决传统教学中内容重复和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传统教学由于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上,使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实验教学中把理论课中讲过的骨、关节、骨骼肌、内脏、心血管、神经等形态结构内容通过标本模型再进行验证性观察,重复了理论课所讲述的内容。
而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运动解剖学教材和教学计划也在不断的修订,学时数在不断的减少,这么少的学时还要分成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来上,致使一些学校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减少实验学时,实验课只能把几章的内容用2学时进行观察并写实验报告,致使大部分学生实验课就是为了写实验报告,从而使学生对实验课失去了兴趣,也白白浪费了有限的学时。模块化教学模式,尤其是理论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部分既解决了以上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同时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4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考试成绩和对学生进行认知度及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实施教学改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不仅能突破传统型教学模式在手段、方法上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学生课堂上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弥补了传统型教学在满足体育人才发展需求方面的局限和不足,从而为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麦全安,结构式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404-1405
麦全安.现代教育技术在运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108-109
张海平.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61-62
黄红梅.运动解剖实验课PBL教学法的设计和实践体育科学研究2010(1).112-115
邹明勤.高校体育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解剖学杂志2003(4).413-41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研项目,编号JYS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