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采写/本刊记者 谢丹丹
我们做海外投资的,就像是牛贩子,在工作时偶然发现了危险,就赶紧到处喊:狼来了!——越来越多的小公司在引领着新一轮先进技术。如果中国人不迎上去,以后付出的代价就大了!
错失一项技术,可能错失一个产业
在美国,有一家叫WiTricity的无线充电企业,它利用磁场共振的方式进行无线供电,可以在一米之外把电灯泡点亮。这家企业虽然只有70多人,但已经获得90多项专利,平均1.2人一项。2016年,戴尔即将推出无线充电笔记本电脑。除了戴尔,很多企业都在秘密布局无线充电产品。这个大趋势背后的主导者,就是WiTricity。
除此之外,我们还投了一个航天飞机公司,大多数人觉得航天是国家的事情。但是美国的航天领域已经开放十几年了,这个产业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
美国产业形成的思路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线性思路,例如:中国会先搞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再考虑运什么货,然后再添后续设备。但在美国,这些都是同步开展的。一方面,有人研究运载工具,另一方面,也有人在研究小行星捕获的技术。一旦运载工具成熟,就会迅速平行展开。随之,这个产业就很快展开。
一个产品从实验室到研发结束、正式上市,大约需要5-8年的时间,1000万左右美元的投入,然后还需要5-8年的时间培养市场,就可以在某一个市场取得垄断优势,总体而言,一项产品的成功需要10-15年。
所以,但凡中国对一个目标市场错失一个机会,在10-15年的时间里,人家将整个行业格局都打破了。于是,新的行业领导者出现了。
从1973-1983年,财富美国1000强公司换了153家;从2003-2013年,10年间财富1000强换了172家,1000强公司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今天一个有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才100人,中国投资者最好扑上去。等当那家企业成为500强的时候,1/3股份就是中国人的了。
别再去硅谷啦
中国人在做海外投资扩张的时候,经常陷入几大误区。
一、一投资就去硅谷,其实,创新已经扩散出硅谷了。
二、找中国人。但事实是,中国人在海外企业界实力不够,中国大陆在海外成功的创业者寥寥无几。
三、投互联网领域,但互联网企业没有知识产权,很容易被别人替代,死亡率非常高。而投知识产权要花很多钱,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预警。
中国人天天喊硅谷,硅谷在中国人眼里被神化了。中国真正了解硅谷的没有几个人,硅谷经历了三个时期,我们理解的到底是哪一个硅谷?
第一阶段:惠普时代的硅谷,他们是一帮只懂技术,不懂市场的工程师。
第二阶段:比尔·盖茨、乔布斯时代的硅谷。他们是一群“极客”。二三十年前的极客是什么意思?是异类!可能是中学里连女朋友都追不着的人。那个时期的硅谷,是一个容纳异类的时代。现在硅谷对异类的容忍度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第三阶段:演说家时代的硅谷。有一群人,他们演讲的时候非常有说服力,天天喊要改变世界。通俗来讲,这群人就是会忽悠人、玩儿互联网,做软件非常快,做硬件却很慢的那群人。
我们可以在美国“创业者密度”图里看出,硅谷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了,有很多后起之秀逐渐起来,包括纽约、华盛顿周边、匹兹堡、威斯康麦迪逊、洛杉矶、西雅图等等。如今,美国已经变成一个创业的国度。
我们和牛贩子一样,偶然走错了路,却突然发现眼前一片开朗。我们发现:不是硅谷在创新,而是美国在创新,不是互联网在引导,而是由创业者从高校把高科技研究成果拿出来,推动商业化进程。
如果无线充电技术这个专利在GE手里面,那就好办。但就害怕什么?中国人没有听说过!等当它发展起来的时候,合作代价就更大了。
如何转危为机——积木式创新
危机危机,危险可以变成机会吗?针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已经做了什么呢?——用中国合资方式做生意,赚制造的钱。
但是最新的科技公司进中国不是合资,而是让中国做代理商。比如特斯拉就是卖纯进口。他们曾打广告说,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从中国进口。因为他们的科技含量很高,顾不上省螺丝钉的钱。
那如何是好?我们投资的一家航天企业,它的核心技术是火箭发动机,其他技术都选择外包。我们发现:国外高科技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在非核心领域,寻找外部公司的最长板合作。我们的机会来了,这些企业对中国制造是存在需求的,因为它们所有的合作都是拼凑起来的,例如设计、生产、渠道、营销等。
将多个在所在领域有专长的公司集合在一起,研发一项综合性能最好的产品,这就是国外流行的“积木式创新”。
对于中国企业家的借鉴意义在哪里?现在,企业最关键的不应该是修补短板,而是找到自己的最长板,并加到最长,才能获取和别的最长板合作的机会。这也叫“新木桶理论”。
中国的市场、制造、资本,合在一起可以为这类企业提供很多支持。这股潮流和机会不是一个投资机构可以吃得下的。中国要把握住这个机遇,积极走出去,融入到这轮创新的潮流。
因为,一个强调协作、强调创新、强调强强联合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Q: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具体着手迎接和应对这个趋势?
A:作为企业一把手,要抛弃补缺思维。首先思考,我的长板和优势是什么,通过何种方式能把我的长板发挥到极致,我如何找到其他的长板,进行合作,强强联手。
Q:有些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收购这些小型的高科技企业,您怎么看?
A:这样的企业家忘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长板是钱的话,这是对方需要的吗?你有什么资格让别人跟你谈?中国企业要想如何可以帮到对方,基于什么需求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