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新农商学院创始人 采写/本刊记者 谢丹丹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在慢慢觉醒,逐渐意识到健康、食材的安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一端是政策的推动,另一端是消费者的升级,这两个因素共同促进了县域农业的发展。
2015年是县域农业的发展元年。而2016年,随着县域农业的进一步拓展,这个古老的行业,仍将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农产品的标准化尤为值得探讨。
在挖掘引进优质农产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当一些新农人将好的农产品和电商渠道进行对接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这其中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农产品包装的问题。通常我们在网络上购买的产品都是有包装的,没有包装的产品会被认为不上档次。当然,包装只是一个表面,但更重要的在于产品背后的标准和品牌意识。
分级分拣是薄弱环节
事实上,大部分原产地的好产品都是原材料,不能被称之为商品,最多只能叫产品。东北盛产五谷杂粮,但传统交易很少做到精品的分级分拣,大部分农产品走的是大众平台市场,品相也都是按照大众标准来包装。
如果将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精选出来,打造成一种文化、一种品牌,制定高价格,给商场、超市供货,售卖到中高端市场去,农产品就有了品牌溢价。
走大众渠道的大米可能售价在每斤1.5元,而如果将优质大米分拣出来,就可以卖到5元,甚至10元一斤。但目前为止,农业在品牌化这个环节还相当薄弱,这也是制约现代农业或农产品上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制定标准有赖于技术支撑
如何分级,也应该参照一套标准。以橙子为例,其标准化通常有两个维度:第一是果径大小,第二是口感。单个水果之间的差别不能太大。按照大小分,橙子的果径分为75mm、80mm、85mm。而橙子的“糖酸比”要达到一定标准,口感才会好。
这背后需要技术的支撑。测果径和糖酸比都需要有专门的设备。大多数橙子的糖酸比在12-14度之间,14度以上的就被称为精品橙子,17.8度则被称为“黄金糖酸比”。
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需要建立监测标准。以木耳为例,有的农民为了追求量产,对木耳过度使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普通消费者认为,来自山里的木耳就一定是安全健康的。但是,农产品是否安全可靠还要经过严格的标准监测。
解决消费认知需下功夫
在建立标准的同时,相关从业者应该将这些标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逐渐产生认知。
以火龙果为例。在两广、海南一带,火龙果是常见的水果,但在北方,食用的人并不多。这时候,就需要培养消费者的食用习惯。
首先应该挖掘火龙果的营养价值。例如:火龙果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增加骨质密度;对于女性来说,能够排毒养颜;而对于孩子来说,则能够帮助胃肠消化。
如何传达火龙果的独特味道呢?皮薄汁多,可食率达85%,水分足糖度20%以上等,这些参数都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消费者,以便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本身的独特性和产品本身的卖点,以及种植过程的不同。
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专家,也不可能都成为专家。如何让消费者认可,的确要花很多功夫来解决认知问题。
打造中国的品牌农业,还需要更多懂品牌、包装,懂农业经营理念的人进入这个领域。
责任编辑:朱丽
Q:您认为哪些因素制约县域农业发展?
A:第一、领导的意识。如果一个县政府的领导特别重视,思维特别活跃,往往就更容易做出成绩来。第二、人才问题。懂农业的都在农村,懂电子商务的都在城市,懂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少之又少。第三、基础配套薄弱。
Q:作为“新农人”的倡导者,您理解的新农人在当下有哪些新的内涵?
A:身为新农人,一是应该关注食品质量安全;二是关注生态环境;三是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新农人的内涵不应该局限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者,还包括该领域的流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