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对人,找对书,是难得的事。这次西藏之行,我还找对了一本书,就是《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从杭州往返拉萨那几十个小时的行程中,我与大师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王国维其人
王国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地位、学术思想乃至他的生命终结都充满传奇色彩。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窥探其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国学大师,用智慧诠释人生多重的境界。”《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书的编辑在推荐理由上给出了方向。
谈到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大境界,很多人都熟知三句古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这三句言情道相思的古诗分别解释为:第一境界“立”,第二境界“守”,第三境界“得”。第一境界是立志、下决心,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这是王国维一生做学问、追求完美的切身体会。
王国维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早年他追求新学,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不止如此,平生他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从中国诸子学说到西方哲学家传,有《宋元戏曲考》,也有《人间词话》,还收录了他有感而发的《教育小言》《文学小言》《谈艺小言》《读书小言》以及作过的序和跋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王国维先生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独辟蹊径,观点新颖,令读者耳目一新。
王国维倡导“欲醇诗品,先正人品”,欲提升诗品必须提升人格,两者只有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有好的作品问世。其实,诗品和人品的关系就像成就和品格的关系,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品格高尚,就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赖和赏识,也更容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人品和诗品是密不可分的,诗品出于人品,人品决定诗品。要想写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必定“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王国维的《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表面上写窈窕佳人的闲愁,实际上暗含人世茫茫之恨。胡适曾说:“读了王国维的词,起先以为他是风流才子,后来见了他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王国维于词,多是发自肺腑的哀歌。”这些诗似乎也印证着王国维的悲情人生。
传道授业解惑
王国维在《国学丛刊》一书的序中写道:“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又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这既是王国维学问的观点,也是他治学的观点。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这是他人生的最后驿站。当时,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王国维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心无旁骛,躬行慎独,讲课时不说废话。他曾说:“以学问为羔雁”,“以官奖励学问,是剿灭学问也”。而私学则更像学术自由争论、辨难的阵地,是孔子说的“有教无类”的范所,师生间也容易多一些感情交流。作为一代大师,王国维学识高蹈、满腹经纶,又殷殷不倦、诲人以诚。庶几满城桃李,高徒门生遍及中国学界。
王国维的死因,说法很多,可以说至今仍是20世纪的一个学术之谜。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像往常一样到办公室,向别人借了5元钱,雇车前往颐和园,在排云殿鱼藻池前吸了一支烟后投湖而死。王国维死后,陈寅恪写了非常著名的一首长诗,叫《王观堂先生挽词》,回顾了王国维一生的际遇和学术成就。他在序里讲:“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当一种文化衰落的时候,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当这种痛苦达到无法解脱的时候,他只有以一死来解脱自己的苦痛。他认为这就是王国维的死因,是殉我国固有文化。当然,不同意陈寅恪观点的也大有人在。但不管怎么说,王国维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书是与这位故去的大师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被荐书:《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推荐人:曹天(杭州中享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任记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