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是,传播学大师尼尔·波兹曼告诉我们,事实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所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了超越自身的意义。 我们在理所当然地使用它们的时候,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并不总是好的。
严肃话题的传播者
本书由尼尔·波兹曼创作于1985年。 成书之时美国电视文化风靡, 看电视已然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书的主要内容便是反思当时电视对美国公众话语的影响和对文化的重塑作用,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即“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探讨了媒介何以对文化产生影响, 其中不乏波兹曼对逝去的“铅字时代”的深深怀念与哀悼。 第二部分介绍了电视流行所形成的娱乐业时代, 体现了电视对于严肃话语的戕伤。 在这一部分,作者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娱乐至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吹响了反对“技术中立”的号角。 作者深知电视文化的风靡是不可逆之势, 其在全书没有出现一次对于逆流而行的号召, 也没有忘却这种文化本身将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波兹曼没有被潮流和情绪裹挟,而是冷静地指出了娱乐本身不可怕, 可怕的是以娱乐的方式看待应严肃对待的事。正如电视本身制造娱乐不可怕,可怕的是电视意图成为严肃话语的传播者。
影响人类认知的媒介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汲取信息的过程: 长辈们口口相传的道理———阅读各类书籍报刊———电视新闻报道———手机电脑使用互联网……
这类承载着传播信息功能的工具或途径, 我们称之为媒介。不同的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同。同样一个信息,不同的媒介传递出的效果是不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既是小说又是电影,同一个故事,带给人的感受却是不同的。
用波兹曼的话,便是“媒介最终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世界, 即受该媒介形式偏好的内容得以被容易地表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现在人们大都通过智能手机接受信息,那么,借由微信公众号、APP、抖音等表达出来的内容无疑就是现在我们的文化组成部分了。
在电视机普及之前, 美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铅字作品。铅字作品要传达意义,内容自然就要严肃。因为读者往往孤独地面对文本,面对抽象的符号,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 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作者撒谎、 自相矛盾、 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滥用逻辑,他就会犯错误;如果读者没有判断力或者对一切漠不关心,也会犯错误。 所以,其实铅字作品推崇的是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比如,1854年10月16日,在美国皮奥里亚,道格拉斯和林肯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演讲辩论, 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更令人惊奇的是,两位总统竞选者使用的语言是极其书面的, 并且讨论的也是一些复杂的历史和政治问题。 这表明那时的听众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具备非凡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 如此文化氛围,印刷机是功不可没的。
铅字作品作为一种媒介, 喜爱的是严肃而有逻辑的信息,而电视喜爱的则是娱乐。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电视本身的倾向是创造一种伪语境, 即通过超越时空和图像让脱离生活、 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有了覆盖极广的电视信号,我们便可以探听遥远国度的社会新闻, 哪怕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于此而言,虽然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对我们没有任何价值。 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 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而图像传递信息的方式更不同于文字,它能让形象脱离语境,具有把很多没有逻辑、彼此无关的事件和东西堆积在一起的能力。 与人们沉重的生活无关而又新奇有趣的信息, 无疑满足的是人们的娱乐倾向。
严肃的社会话题也往往都有其生发的语境。 但即便是严肃的讨论节目,一旦搬上了大屏幕,因电视追求流畅, 无法用来表现清晰的言语和思考过程而变得娱乐化。被荐书:《娱乐至死》推荐人:韩骁(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低头时代”的反思
虽然本书创作于30年前,但是,作者对于媒介塑造文化、 人们推崇娱乐等论断放在今时今日仍具有反思和警示作用。
智能手机和电脑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消息框消耗着我们的注意力, 电视所带来的伪语境在现今的严重性不降反升。“低头族”成为人们的代名词,连手机绑定公交卡的广告都已预设了手机不离手的低头形象。我们多久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多久没有在吃饭过程中放下手机了, 多久没有停下手头的一切事去思考一个严肃而深刻的问题了?
现在,人们喜欢用“娱乐至死”批判一些人追求娱乐的行径。 但是,追求娱乐本身并不可怕,也无可厚非。最值得人们警惕是用娱乐的态度对待严肃深刻的事物。娱乐至死的时代并没有过去,更发人警醒的是,“严肃”的概念现在甚至需要重新廓清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