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 现为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清园监狱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工作,运用发现的眼睛追寻监狱发生的故事,弘扬正能量。
“老炮儿”装病对抗管理
今年53岁的服刑人员张某,因犯非法持有毒品、 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多进宫”, 现实改造表现较差。
2016年一个周末的晚上,张某因没有按时服用药物,被监区长叫到一边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突然,张某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监区长赶紧安排值班民警将其送到医务所抢救。 看到张某极其难受的样子, 医务所值班医生建议将其送到狱外医院治疗。经狱外医生鉴定,张某是在装病。虽然当时他血压稍高,但不会出现倒地不起的情况。于是,值班民警又连夜将张某押回了监区。
像这样的就诊经历在张某的服刑生活中时有发生, 他还多次在半夜要求就诊,以此作为一种示威和要挟。他似乎能自己控制血压一般, 只要是民警多说他两句,就会出现高血压症状,甚至倒地不起。 民警对他开展过多次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这种长期小病大养甚至夜间就诊给民警正常执法造成困扰的手段, 成为张某对抗管理的挡箭牌。在劳动车间,张某总是找一个角落待着,或者索性装病不出工。张某因此成为监区的问题服刑人员。
在对张某改造工作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监区民警找到了民警张君。
张君是局级专家型民警, 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刑人员教育矫治工作。每一批新入监的服刑人员,监狱都要安排张君为他们上一堂大课。 他用浅显的话语亮明监狱的公正执法态度, 让新入监的服刑人员体会到监狱的法度与温度。 他多次利用心理矫治知识对存在现实危险的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老民警, 他不止一次教导青年民警:“监狱所监管的服刑人员往往存在很多负面垃圾情绪, 我们的管理民警往往就成了他们倾倒‘垃圾’的出口。久而久之,我们也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并把这些影响带给家人和同事。 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拾荒者’,在大量垃圾信息中进行搜索,筛选掉众多的负能量,发现可利用的资源,就一定会找到转化他们错误或偏执思想的突破口。 ”
张君和监区民警一起细致地翻阅了张某的档案, 发现张某有七次前科劣迹,罪名也是五花八门,故意伤害罪、流氓罪(此罪名已于1997年修法废除)、非法持有毒品罪、 容留他人吸毒罪等,拘留、劳教、服刑简直如家常便饭。 张君通过与监区民警交流, 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张某自入监以来,从未有家属来亲情会见。 经查阅档案, 张某的父母年事已高,父亲90岁,母亲80岁,且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无法来监狱进行探视。张君豁然开朗:“我们能否从亲情角度转变服刑人员,用孝心唤醒张某内心的良知呢? ”于是,张君联系上了张某的父母,了解了两位老人当前的身体状况、 经济状况等,以备下次谈话时做到心中有数。专家用视频唤醒孝心
2018年春节前夕,张某所在监区举行了改造成果汇报会, 邀请日常表现良好的服刑人员家属参加, 并进行了短暂的亲情面对面会见。 监狱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平时家属来会见,只能通过完全封闭的玻璃窗通话。 有这样面对面会见的机会, 监狱民警可以针对该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进行肯定与鼓励,促其端正态度,努力改造。
张君在举行完面对面会见后的第二天, 找到张某进行个别教育谈话,询问张某是否想念父母。 张某对张君的谈话没有反应。但从他略显空洞的眼神中,张君还是看到了那种无法形容的失落和不甘。 于是,张君转变了询问方式,告诉张某,自己已经对张某的父母进行过电话家访,并且把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告知了张某。同时, 张君还与张某共同算了一笔账,即张某因屡次犯罪,给家中父母造成的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通过算“经济账”与“责任账”,张某的头越垂越低,神情也越来越凝重。
这次谈话,张某一反常规,没有因为高血压“晕倒”,而是彻底打开了话匣子。“我对不起他们,让他们为我担惊受怕了一辈子。 他们年纪这么大,也没有人关心照顾, 日子过得肯定挺苦的。 我的这次刑期太长, 等出去的时候,很有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说着说着, 泪水从张某那干涩冷漠的眼睛里流了下来。 张君一边安慰,一边递上了早就准备好的纸巾。
很多时候,转化工作就是在瞬间找到办法和转机的。
张君在找到张某转化的突破口以后,及时联系上了张某户籍所在地的司法局。 经过协商,由当地司法所上门家访, 为张某父母录制视频,再将视频发给监狱。 然后,监狱将视频播放给张某看,适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工作。
2018年2月12日下午,张君再次找到张某。 此时,张某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那种对谈话的抵制心理。张君神秘地告诉张某:“今天先给你看一段录像。 ”
在监狱谈话室, 张某静静地看着视频中年迈的父母, 默默地流泪了……视频中,张某的父母用淳朴的语言表达着对儿子的思念。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在狱中服刑的儿子。他们希望张某能好好服从监狱民警的管理, 争取减刑,早点儿回到家中。
视频不长,播放结束后,张某向张君请求:“能不能再给我放一次? ”等张某把视频看了两遍以后,他整个人的状态与之前判若两人,已经没有了那种戾气和焦虑。
接下来,张君趁热打铁,以“孝”为核心,对张某展开教育引导,希望张某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正确对待自己的减刑和服刑改造。
一番谈话以后, 张某说:“从19岁开始,我陆陆续续在看守所、监狱服刑,很少想过父母的感受,也没想到监狱民警会这么用心,为我做了这么多事。”张某恳求张君,希望张君能替他保存好视频光盘,以定格父母的声音相貌。 如果出狱那天见不到父母, 这也能成为他今后宝贵的回忆。张某还向监区民警承诺:“在日后的服刑改造生活中, 遵守监规纪律,用实际行动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 ”
此次谈话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经过张君的事后观察和随访,张某确实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改造表现,积极参加劳动, 认真打扫监舍卫生,再也没有发生过夜间要求就诊和小病大养的情况。
经验分享
在落实“治本安全观” 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教育改造服刑人员, 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抓住服刑人员最脆弱的地方,真正抓住突破口并加以引导, 便会事半功倍,达到管理和教育的目的。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都是有孝心的。用亲情力量加以感召,既可以缓解服刑人员的思家情绪和改造压力,同时也可以让服刑人员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准目标方向。这是一条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