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人民画报(中文版)

乡村振兴 乡情是根

作者:策划 本刊编辑部执行 本刊记者 周晨亮 陈建 王蕴聪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空中俯瞰凫城镇马头新村村貌。通过统一规划,村民的居住环境不仅大大改善,同时还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供未来发展使用。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国乡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

2018年的这个夏天,本刊记者来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记录下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区最年轻的镇,凫城镇本是一个财政底子薄、荒山荒地多的闭塞小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凫城镇迎头赶上,立足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禀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形成“一镇多景”“一村一题”的美丽画面。可耕地资源对于荒山荒地多的凫城镇来说是十分珍贵。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耕地发挥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凫城镇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 摄影 王启蒙凫城镇位于山亭区最南端,享有“枣庄后花园、城郊休闲地”的美誉,2004年4月由原张庄、付庄、东凫山3个乡合并而成,总面积113.7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2012年9月,撤乡建镇完成。近年来,凫城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用美丽乡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着力改善乡村面貌,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培育特色产业

走进占地17亩的凫城镇千佛崖葡萄示范种植基地,葡萄架上挂满了等待采摘的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祥介绍,这里有早熟红巴拉蒂、黑巴拉蒂葡萄各2500株,还交叉种植红果、大果桑和一些时令蔬菜。“我们园区使用不影响周边环境的生物菌肥、臭氧灭菌技术,产出实现零药残、零重金属残留。”

目前该园区已对接“千佛崖精准扶贫动态管理委员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凫城镇坚持因地制宜,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鼓励引导辖区村庄大力发展脆枣、葡萄、蓝莓、树莓、花椒等特色林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规模。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正值盛果期的树莓采摘园。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傍晚,红山峪村的一户人家正在院子里吃饭。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占地17亩的千佛崖葡萄示范种植基地吸纳全村所有贫困户入股,通过壮大农业集体经济破解全村46户112个贫困人口的脱贫难题。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空中俯瞰村貌。凫城镇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的人居环境、村庄道路等配套设施入手,使乡村焕发新貌。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千佛崖葡萄示范种植基地只是凫城镇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凫城镇荒山荒坡多,针对如何提高低效林地经济价值,镇村两级先后外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优化林果种植结构,以“青龙山绿道休闲农业长廊”为轴线,按照“一村一品”鼓励引导村庄发展草莓、葡萄、脆枣、香瓜、花椒等特色林果业,沿线村庄已发展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达700亩。

树莓合作社负责人张继华说:“我们邀请农业、农技专家开展培训活动,有效解决农民新技术、新经验不足的难题,经过改良土壤、科学规划种植等措施,今年的树莓获得丰收。”目前,凫城镇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达115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6万亩,争创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12家。

全镇因地制宜,激发农旅产业新活力,发展集红色教育、民俗体验、生态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同时,还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等新兴服务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整体提速。

近年来,凫城镇还通过招商引资,招引了一批包括光伏、风力发电等节能环保项目并投产运营。其中坐落在凫城镇白庄村的乾山光伏项目已于2017年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达3635万千瓦时,每年可提供240万元扶贫资金,覆盖800余名贫困户,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凫城镇通过积极壮大绿色动能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逐步打造成为枣庄市最大的新能源产业镇。

山口村民居。凫城镇按照“因村施策、分类提升”的原则,深入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杜绝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好乡村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红山峪村村民仍保留着使用石碾这样传统农具进行粮食加工的习惯。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提升乡村品味

凫城镇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深:这里有孔子听“孺子歌”的沧浪渊,有罗荣桓建立的鲁南地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有酷似九寨沟景色的龙门观,齐鲁民俗第一村红山峪,千年古遗址梁王洞……

骑行在凫城镇的青龙山绿道上,目之所至绿意盎然。远处的山、山后的云、山前的田、田里农忙的人,层层叠叠,嵌套成独特的景色。步入村居民宿,溪潺有石,石鸣有声,呈现出生态宜居的风貌。

王家湾村位于山亭区凫城镇东部,与国家级地质公园熊耳山一山之隔,植被覆盖率达63%以上。这里开始对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复时,同时搭配王家湾村美丽乡村建设。“过去俺村可不是这样的!” 86岁的村民陈继英老人说,“原来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路边到处是堆放的柴火和土堆,骑个车子都躲不开。”王家湾美丽乡村的建设让这里的路平了,垃圾和杂草没了。来到这里,游人会看到村头鲁南“红色灯塔”标志性建筑、游客接待中心和村里洁净的石板小巷、汩汩流淌的沧龙泉、栩栩如生的墙体板画……深厚的文化气息与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这里交相呼应。

近年来,凫城镇先后实施西凫山、焦山头、双山、崔庄等10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杜绝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好乡村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实现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张庄村党支部的党建“红马甲”志愿服务,为乡邻树立模范榜样,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一位村民获得村里颁发的“好婆婆”称号。千佛崖村“两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把建设精神文明新村的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为了保护和发掘山东省级文保单位—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山亭区委区政府将王家湾—峄县民主政府旧址及所在村进行抢修和规划建设列入了区委区政府2016年重点项目。王家湾村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历史景观得到大力发掘。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口袋鼓更要“脑袋富”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凫城镇不少农民变成可在家门口就业的“产业工人”,有的还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但凫城镇不只关注农民物质上的增收,更关注农民精神上的富裕。

2017年3月31日,大山里的河口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音乐课。孩子们通过远程视频直播与济南的音乐老师互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是山东广播音乐台为河口小学的孩子们特别设置的远程音乐教室。

河口小学的教学楼新建不久,教室内崭新的课桌椅、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让山里娃子也和城里孩子们一样享受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优越环境。

河口小学的重建工作,只是凫城镇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开端。而以“德孝、诚信、勤劳、互助”为核心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凝合剂,也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

凫城镇千佛崖村就成立了道德评议工作小组、红白理事会、孝善养老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村规民约,设立“孝、诚、爱、仁”四德榜。在村里,每年都评选好干部、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

凫城镇还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对老一辈传统技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镇里成立了山东快书艺术教学班,组建村民舞龙、舞狮剧团;鲁南特色的虎头鞋、虎头帽和虎头枕更是受到游客的青睐……

凫城镇的努力正是中国广大乡村探索一条适合自己“乡情”发展之路的缩影。今天的凫城,青山绿水已经变成了金山银山,红色旅游为主,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相辅,“美丽乡村”在凫城处处可见。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凫城镇政府提供)

凫城镇红山峪村老人向孩子们讲述虎头鞋、虎头帽的民俗故事。

凫城镇文王峪的孩子们在学习当地有名的“韩式皮影戏”。

凫城镇文王峪小学老师在给学生们教授当地传统泥塑的制作。 摄影 王启蒙

凫城镇马头村签约家庭医生在为村民免费体检。 摄影 王启蒙

 

今日华西村

走进企业,看“江阴制造”

抱朴守拙 行稳致远

乡村振兴 乡情是根

郑德荣:以一生践行信仰

凫城镇的“小城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