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邮政 海关 舆图引言
晚清以来,测绘技术的提升和近代印刷业的兴起,使地图的制作和流传开启了一个新高潮。[1]地图的近代化不仅体现在制作技术进步和精准度的提高方面,更在于图的内容、元素的多元和丰富,其流传散布不再局限于古代地图“官府秘藏”的格局。近年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在知识来源、绘制技术、制作工艺、流传散布、发展脉络、谱系演变等各个方面都展示出了独特的研究价值,而地图背后所蕴含的隐喻表达[2],也呈现出新的旨趣。
邮政舆图形成于清末,学界就晚清邮政舆图的研究各有侧重,上海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着重对光绪二十九年(1903)邮政舆图展开研究,廖克认为,这幅中英文对照的全国邮政状况的地图,是近代专题地图的大跨越,其制图理念接近现代专题地图[3];有对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通商海关造册处印制的《大清邮政舆图》进行的介绍和讨论,并提出舆图数字化的建议[4];也有学者通过对《大清邮政事务通报总论》的研究,介绍其中的《大清邮政舆图》信息[5];《中国清代邮政图集》不仅收录1907年全国邮政舆图,还有多个年份的分省邮路图,这些舆图说明了清代邮政舆图的丰富性[6];王哲提出设想,邮政舆图富含丰富的数据,以邮政网点为突破点可利用Arc-GIS对其进行可视化研究。[7]
以上研究者虽然认识到邮政舆图的可贵价值,然而对晚清邮政舆图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诸如具体有哪些版本,各版本之间的联系,舆图发展的来龙去脉等问题几乎空白。邮政舆图体系完备、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散布各地,笔者以为有必要回本溯源,从最早的邮政舆图的版本、谱系等基础问题入手,对邮政舆图进行系统收集与梳理,这不仅关系到对材料本身的理解深度,更关系到我们理解邮政舆图发展与晚清近代化的关系和意义。
[1]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M].商务印书馆,1959年;[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廖克,喻沧.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等。
[2]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年;成一农.“非科学”的中古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钟翀.近代上海早期城市地图谱系研究[J].史林,2013(01):8-18;韩昭庆.制图六体新释、传承及与西法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唐晓峰.地图·文化·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 .廖克,喻沧.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90.
[4] .郑吉.弥足珍贵的《大清邮政舆图》[J].中国档案,1990(04):17;梁文.《大清邮政舆图》和《中华邮政舆图》述略[J].上海集邮,2010(02);柴晓娟.《大清邮政舆图》的数字化研究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51-59.
[5] .苏全有.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6]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文史中心.中国清代邮政图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
[7] .王哲.历史空间数据可视化与经济史研究——以近代中国粮食市场为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06):28-57.
一、《大清邮政公署备用图》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也许是最早的一幅邮政舆图当是《大清邮政公署备用图》(以下简称《备用舆图》),现藏在国家图书馆,索书号为/057.911/2/1903.05。据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介绍,“此图为彩色布衬图,长101厘米,宽96厘米,由清邮传部制,于光绪二十九年四月(1903年5月)上海东方出版社印制。此图系首次印行之全国邮政用图,中英文对照。附杭州邮界分图,东三省邮界分图和广州邮界分图。” [8]哈佛大学图书馆也藏有一幅邮政舆图,名China postal working map,备注中文名《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并标记拼音“Da Qing youzheng gongshu beiyong yutu”以示说明。“此图长102厘米,宽97厘米,由海关总税务司署和邮政司司长办公室制,于1903年5月15日在上海东方出版社印制。”[9]根据哈佛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提供的信息,初步断定此图与国图所藏地图应是同源,记载信息略有差异。《备用舆图》没有标出经纬度,也不是实测地图,依据的底图暂不清楚。从图上看,甘肃、盛京、云南等边远地区,没有严格按照当时的省、府界限绘图,再从图上长江口的形状及构图看,可以排除沿袭中文底图的可能。《备用舆图》采用红黑双色铜版印刷,这种技术的核心是雕刻铜凹制版工艺,即“先将铜板洗净,板面磨平、打光,放在铁架上加温,在铜板板面上涂布一层很薄的蜡层,作为抗腐蚀层。蜡是由黄蜡和白蜡并加入少量松香在文火上熬成的,将铜板上蜡层熏黑,冷却后待用。再在编绘原稿上覆以透明纸,勾描编绘原稿上所有线划、符号和注记,然后将透明纸勾描稿反贴于铜板蜡面上,用铅笔将勾描的全部内容转描到蜡面上,形成痕迹。雕刻时用刻针在放大镜下雕刻所有线划、符号和注记,雕刻时需刻透蜡层,裸露出铜层即可,经检查后再用腐蚀液进行腐蚀,使裸露的铜层腐蚀凹陷。深度符合要求后,经清洗,除去版面上的蜡层,即得雕刻腐蚀铜凹版”[10],该工艺在晚清已臻成熟,不少地图都采用此技术编印,如《中外舆地图》(1903)、《大清帝国全图》(1905)、《皇朝直省地图》(1908)等等。[11]关于《备用舆图》的绘制者,笔者以为应出自海关人员之手,而非邮传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在总理衙门《试办邮政折》上御批“依议”二字,批准开设“大清邮政官局”,[12]标志着晚清邮政近代化的开端。《清续文献通考·邮传考》载:“光绪十九年税务司葛显理呈送《万国邮政条例》,疆臣入告,于是命总税务司赫德妥议章程设局实行,暂由海关税务司经理,本属权宜办法。三十二年朝廷毅然更新厘定官制,特立邮传部管辖轮、路、电、邮四政。”[13]邮传部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立,是清末新政新设机构之一。所以《备用舆图》绘制时,尚无邮传部这一部门,那么也无从谈起由他们负责地图编绘种种事宜了。在邮传部设立之前,清廷对邮政业推广并不是实际的施行者,大小事宜主要还是由海关操办。邮政业在海关的管理下,在不长的时间内,便从最初的5个试办点,发展到遍布全国18个省份。在此过程中,海关做出了诸多尝试,绘制邮政舆图即其中之一。
[8] .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古旧地图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81.按:国家图书馆检索,但无法看到原图。
[9]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and Post, Postal Secretary’s Office : China postal working map | 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 [Da Qing youzheng gongshu beiyong yutu], Peking 15th May 1903 (Shanghai: Oriental Press 1903),http://www.univie.ac.at/Geschichte/ChinaBibliographie/blog/2011/03/23/china-postal-working-map-%E5%A4%A7%E6%B8%85%E9%83%B5%E6%94%BF%E5%85%AC%E7%B D%B2%E5%82%99%E7%94%A8%E8%BC%BF%E5%9C%96-1903/;http://ids.lib.harvard.edu/ids/view/12106056?buttons=y
[10].张树栋等著.中华印刷通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693-694.
[11] .张树栋等著.中华印刷通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693-694.
[12].《奏为大举开办邮政请旨饬总税务司赫德妥议章程事》,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03-5333-0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见《恭亲王奕䜣等为总理衙门遵义办理邮政并与各国联会事奏折》,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军机处档案。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正式创办邮政官局的两件史料[J].历史档案,1991(02).
[13].《清续文献通考·邮传考》
二、《大清推广邮政舆图》(1903年)
根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的《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古旧地图目录》可知,在同年还有一幅《大清推广邮政舆图》(1903)(以下简称《推广舆图》)。[14]“此图由管理外国通商局总税务司绘,绘本,未注比例,一册,二色,尺寸为31×19.6厘米。图凡32幅,绘出了各总局所辖分局之路线。”这本《推广舆图》暂不知是否有保存本,我们从1902年北京总邮政司署的文件中看到关于《推广舆图》工作计划:
1902年大清邮政发展情况
1902年,我们更主动和有效地开展了内地邮政发展工作。从取得的成绩看,1902年的邮政机构的数量和邮件业务量是1901年的两倍。现有必要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吸取教训。这对指导今后的工作是很有益的。
基于这点,准备将下述文件发给各口岸局:
一本共包括有30个邮界图的地图册,这些邮界图是本署依据各邮界呈报的图样精心翻印的。
一大幅全国邮路图。上述邮界图全部缩印在此图上,可一目了然地显示出现邮递贯穿18个省和满洲地区的邮路;在此图上,标明了各邮界的界限,标出了所有的邮局和代办铺商,并标出了连接各邮政机构的邮路及各邮路的距离。
一本包括所有大清邮政机构的名册。先将各处所按邮界分组然后按字母顺序排列。
随后各总局将收到由总署直接出发的一本地图册、一幅裱在日光胶版上的邮路图和一幅普通邮政工作图的印样,此图不久将付诸印制。邮政机构名册目前在天津的印制人手中。几个星期后发给各局,供邮政人员和公众使用。该名册共印刷1000份。
*《1903年4月16日北京总邮政司署发布的邮政通令第74号》,《海关与邮政》,第256-257页。
读此文件,略解疑惑,文件中所指一本地图册应该是包含了30个邮界的分图,但没有实物无法定论,也有可能是1907年《大清邮政舆图》[15]的前身。从上述文字介绍,我们可以判断,备用舆图与文中的邮路图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标记邮路里程。《备用舆图》就是邮政各总局保存留样的工作图,从图上看,图中内容确实体现了全国的邮路及各区邮政网点的散布情况,与上所述“一大幅全国邮路图……贯穿18个省和满洲地区的邮路……”的描述十分相似,文中道明此邮路图的发行目的是有利于“我们更主动和有效地开展了内地邮政发展工作”,与推广舆图的含义更为贴切。
三、清代邮政第一舆图(1902年)
其实,海关在经营邮政事务时,邮政舆图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的文件:“为申呈事。窃查推广邮政一事,现据邮政总办帛黎将已设拟各局处所绘具总图贴说,并具备节略呈送前来,合由总税务司照录节略并总图各一份,备文附呈贵部鉴查可也。再所绘之图,系查照本年四月情形,名为第一图,嗣后每年于四月按照推广进步情形,依次绘图呈阅,合并声明。须至申呈者。”[16]
从这段文字,我们明确得知邮政总办帛黎曾绘制过一幅全国邮政总图,此1902年的全国邮政图,实为清代邮政第一图,(以下简称“第一图”)。绘制舆图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广邮政,依据地方各局呈送的节略绘制。记录此文件正文之余还有一份附件(见下文),其中详述“第一图”绘制内容及种种,但遗憾的是,该图并没有保存在此档案中,只能根据相关文字想象地图原貌。
附件:邮政总分各局绘具全国并拟节略窃思邮政一举,迭经奉旨推广。查原奏本系由通商各口以达于内地水陆各路逐渐扩充,并咨行各直省将军,督抚知照,转饬地方州、县,晓谕商民咸知利便各等语。当经总税务司遵即妥拟办法,通饬各口兼办邮政税务司,实力奉行,以符设立邮政之原议。遂据各该口税务司陆续详报设局情形,综计已开之总分各局及三百余处,或于省会要区,或于府、厅、州、县,均系节此而设,节节通灵,数年以来,成效昭著。若欲周知徧喻,非绘缮全图,不克醒目,特照现时已立总分各局按省分循序绘画齐全,作为推广邮政第一舆图,凡图中以硃线蜒走者,即可知某府、州、县设有邮局,扎住邮政人员经理来往邮件,联络通行。至以细点成行者,拟即按程途远近,不日兴办。某标红方者为郡,偏方为厅,长方为州,点为县。无论水陆各区,或以轮船铁路,或内河划艇,或马跋步递,俱可任便寄带邮件,畅行无阻(至尚未设立邮局之所,如有投寄信件这,可由附近挂号民局代送代收)。除各郡全行注明外,其余列名之州、县、村、镇旁加蓝直者,即系指明邮政处所。惟中国幅员辽阔,邮路分歧,须分中、北、南三大向,长江附近等省为中向,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为北向(东三省阅前送之小图便知),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南向。现将每向之各该总局按邮路逐一声明,其邮路又分为两项:一为业经通行(即系硃线蜒走者),一为尚拟开办(即系细点成行者)。
[14].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古旧地图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81.
[15]. 《大清邮政舆图》1907年,由海关总税务司负责绘制,通商海关造册处印发,现国图、北大图书馆、哈佛图书馆都有保存本。关于此本图册的研究参见笔者《大清邮政舆图的谱系》一文,(待刊)。
[16].1902年7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 《海关与中国邮政》,第107-109页。
*1902年7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 《海关与中国邮政》,第107-109页。
此段文字大略可知:一、网点开设原则循省、府、厅、州、县层级开办,红方框标记为郡、偏方为厅、长方为州、点为县;二、硃线表示已设置的,细点表示拟开办的;三、邮路有轮船、铁路、内河、马递、步递等递运方式;四、邮政推广全国的分区情况,以长江为界,分中、北、南三大向,但没有说明全国分为多少邮区。
《备用舆图》虽未见到类似文字说明,但有图可考,图例清晰地反映出:一、以不同符号区分省、府、厅州、县,并有中英文地名,以圆圈表示所在位置,圆圈多则表示层级高,县以点表示;二、图中黑色圈表示已设置邮局,硃色表示拟开办的地点,且已设邮局分等级表示,如一等邮局所在区用英文字母罗马体书写并有红色下划线表示;三、邮路分两种,传统人力递运和蒸汽轮船递运,又画出铁路线和电报线;四、图中邮政事业推广的地区是苏州、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及东三省,而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没有完整纳入图幅之内。
对比“第一图”和《备用舆图》,绘制邮政舆图的目的、内容及其展现的内在逻辑一以贯之,二图的承继关系明显。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具体图例符号的细节变动更有体系,且不致凌乱。
在1902~1903年全国邮政舆图绘制之前,也有局部地区的邮路图,如《中国清代邮政图集》中收录了一幅反映1896年北京、新疆、河北、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邮路图[17],还有上述材料提及在1902年“第一图”绘制之前,曾呈送海关总署的东三省邮路图,全国邮政舆图的绘制是在邮政事业有一定起色之后开始的。
全国邮政网点的布局主要是从整体的地理格局出发,一方面考虑海关业务需要,另一方面从行政区划考虑在各县设立网点,并没有十分详细规定网点设置的独特的地理环境要求和坐标。至于细致到街区的网点布局,则是各邮区长官的任务了。可以说早期的邮政舆图反映了海关人员对清末政治、经济、交通、人口、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及他们对开展邮政事业的一种思考。而区域性的比量和邮政规划,反映了从海关视角出发所观察到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结语
创办邮政之初,海关总税务司署就已针对个别区域绘制邮政舆图。1902年邮政总办帛黎呈上的这张能够反映全国邮区、邮路的清代邮政舆图,当为清代邮政舆图“第一图”。1903年,出现两种舆图,一为《备用舆图》一为《推广舆图》,其绘制思路和理念都与1902年的“第一图”有密切关联,而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标记了邮路里程。
尽管笔者有幸见到的早期邮政舆图仅有《备用舆图》一种,但通过以上材料的爬梳可知,海关创办邮政时,非常重视制作地图这项工作,这一习惯在之后每年的年报资料中都有反映,邮政舆图是年报统计资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邮政舆图一方面实时反映了当时邮务工作推广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海关对邮政事务发展的预见和期许,也反映了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整体情况的认识和把握。
[17].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文史中心.中国清代邮政图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