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集邮博览

海关邮政时期寄往美国的大龙混贴封片

作者:张兰青
 内容提要:在大龙邮票发行使用的10年中,中美间的大龙混贴封片总共只有39枚。本文通过剖析4枚封片,介绍了中美大龙封片的大概情况,分析了缘何寄往美国的信件多走日本“客邮局”而非美国“客邮局”,以及两种混贴封不同的封发转口情况。文后并附39枚封片简况。

关键词:大龙邮票 中美 邮路

图11878年中国海关发行大龙邮票,旨在效法欧美,统一邮政,统一邮资,改变国内民信局各自为政、各自收费的状况。然而海关时期,用邮者以洋人为主,中国官宦次之。洋人中,又以西欧为主,美国为次。美国当时并不强大,而且忙于国内扩张,与法国、西班牙争抢地盘,因而无暇东顾。

大龙邮票通过邮政使用后,由于当初中国少有集邮者,唯有个别洋人售卖中国邮票,如上海南京路福利公司的埃弗劳尔(Henry Everall),制作了30多枚大龙封销售。因而,海关大龙封总的来说存世不多。寄往欧美的大龙封,多为国外藏家收存,如美国集邮家菲纳根、纽伯利、施塔、李罗拔(李忠厚)、高达医生等,英国则有阿格纽、卫德,此外还有日本水原明窗、台湾黄建斌、瑞典贝克曼等集邮家。140年来,在全世界翻箱倒柜,也只找到不足400枚,而其中寄往美国的只有39封,为总数的1/10弱。

一、39枚中美大龙封片使用时间从1878年到1887年,延续10年。

其分布为:1878 与1879年各1枚,1880年4枚,1881和1882年各8枚,1883、1884和1885年分别为5枚、4枚和6枚,海关小龙邮票发行后,1886与1887年各有1枚。来往中美间的39枚实寄封片中,37封系由中国寄出,只有1封1片为美国进口:

1878年12月20日美国宾州华伦寄上海大龙进口封(图1)是最早的大龙进口封、最早的大龙混贴封,也是唯一的美国寄入中国的大龙封。封上贴美国邮票5分作国际水陆路邮资,销黑色靶型戳与12月20日圆形日戳。封到达上海海关后,因收信人J.F. Oiesen 已经调任天津关,上海关加贴5分银国内冬令邮资,为薄纸大龙邮票3分银带右边纸1枚与薄纸大龙1分银2枚,销1879年2月6日红色上海海关日戳。遗憾的是此封没有纽约或旧金山转口戳,到上海后也没有美国邮政代办的到达戳。通常,美国邮政代办会等待收信人前来领取,或送上海工部书信馆投递。也许是信由日本邮轮送达,或许是因为收信人就在海关,故而该信被直接送达海关,没有交工部书信馆投递。

1885年4月4日美国纽约寄温州海关图书馆的美国1分邮资片(图2)是唯一贴大龙邮票的美国邮资片,也是唯一贴大龙邮票到温州的进口片。彼时美国国内明信片邮资1分,寄往中国则加贴富兰克林1分邮票1枚作为国际邮资片邮资,邮票销纽约4月4日双工戳。到上海海关后加贴宽边大龙1分银1枚,作为上海到温州的国内明信片邮资,邮票销上海5月12日黑色海关日戳。此片由纽约直封上海,遗憾的是到上海后美国邮政代办也未盖戳,温州也未盖到达戳。

图2

图3 二、来往中美间的39枚实寄封片,均为大龙邮票与美日“客邮”混贴。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开办邮局,更不可能是万国邮联的成员。清朝海关刚刚开始尝试兴办邮政,也仅仅是为洋人与官宦服务,且海关邮票不为西方列强认可。洋人寄信回国,除了贴大龙邮票作为国内邮资外,还得贴外国邮票以支付从上海到其家乡的邮资。因而,从1878到1887年这9年里,来往美国的这39枚大龙封片全部是、而且必须是中外邮票的混贴封。

三、中国寄往美国的37枚大龙封片中,为何混贴日本“客邮”大大多过混贴美国“客邮”?

中美间39枚大龙混贴封片中,除了两枚(1封1片)寄自美国的必须贴美国邮票外,其余37件中国寄出的封片,是走美国邮政代办还是走日本“客邮局”,由寄信人说了算。然而统计发现,37件由中国寄往美国的大龙封,混贴美国邮票的8件只占22.4%,而78.6%的信件(29件)都混贴了日本邮票。

美国在1867年6月10日宣布设立上海邮政代办,由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一个人兼管邮务,把邮戳放在口袋里办公。10年后于1877年增加了1个“副代办”,又过了13年后于1890年又增加了1个职员。1907年,美国上海邮政代办升格为邮局时,也只有7人。到1923年1月1日上海美国邮局关闭时,已仅有6人。

反观日本,1876年4月15日在上海设立邮局时就显得咄咄逼人,不但人数(6人)是美国邮政代办的6倍,而且在镇江、烟台、牛庄、九江、天津、汉口、宁波及福州同时设立分局。日本邮局通过降低邮资和加强服务把美国人的邮件统统拉到日本邮局发寄。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到中国邮资降为10分时,日本则降为5钱。

上海到美国加州1万多公里,因而寄往美国的书信,每封都旅行了2万里以上,可谓“清封万里”。而彼时一封信要1个多月才到美国,寄信人则眼巴巴地翘首以盼两三个月才能见到回音。因而日本邮局时刻牢记要提高效率,快速转运邮件。而美国领事只有1个人,他拿美国国务院工资,当然只能以领馆事务为主,美国邮政部虽每月给他发200多元大洋的津贴,但邮务也只是兼顾而已。由于效率低下,因而经常误了邮轮开船时间。这样,通过美国“客邮局”寄送的邮件往往比在日本“客邮局”寄送的慢一拍。日本“客邮局”成立后,美国“客邮局”的信件便大减,但客户流失是对生意人而言的,服务量减少对政府官员则无伤大雅。

美国于1867年1月开设了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的太平洋邮路,邮程30天左右。同年10月又开设了上海到横滨的支线,以将太平洋邮路通到上海。然而日本三菱邮轮公司在日本设立上海邮局前1年,即1875年3月,就先行收购了美国太平洋邮路的上海到横滨支线,包括几艘邮轮在内,为日本在上海和其他中国城市开设邮局而打下基础。

美国领事馆于1874年租下武昌路1个2层楼(图3),1876年方腾出1个房间供邮政代办专用。而日本则在1885年向房东高价买下武昌路美领馆大楼及土地,迫使美国将领事馆搬到英租界九江路12号(图4),并订下10年租约。1901年美国总领事馆搬回北外滩黄浦路36号(图5),位于德国领事馆和日本领事馆中间。1931年日本攻打上海后,美国总领事馆被迫搬到江西路248号开利饭店(Kalee Hotel,图6)楼上办公,总领事馆降格为总领事署,这都是后话。

1880年,美国新任驻上海总领事欧文·丹尼(D.N. Denny)发现:“所有美国来信由我们分发,不赚钱;所有寄往美国的信件都贴了日本邮票。钱,统统给日本人赚去了”。于是,丹尼便带领美国领事馆员工一起加班,在邮轮要离港的头天晚上,许多职员通宵达旦地封发邮包。两年后,美国邮政代办的业务开始上升。

图4

图5

图6

图7四、经由日本“客邮局”的大龙封,必定先封发横滨,再到旧金山。

图7是1883年2月23日北京寄纽约大龙混贴封,原为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藏品,去年香港斯宾克拍卖水原邮集后,为笔者纳入《中美邮路》集中。该封于1883年2月23日寄自北京,封背贴海关大龙阔边3分银邮票1枚,作为北京到上海的国内邮资。邮票销蓝色北京海关中文戳,旁有北京海关总署蓝色FEB 23 83海关日戳。到天津盖黑色3月6日天津海关日戳作中转戳,上海盖3月11日黑色海关日戳(一改往日所用的红色)。信封左下方寄信人注明“经日本(Via Japan)”,因而信送上海日本邮局,贴日本邮票小判5钱1枚,作为中国到美国水陆路邮资。邮票销黑色空心十字戳,旁边盖3月14日大型双圈上海日本邮政代办戳,信交日本太平洋支线邮轮,封发日本横滨,在横滨盖上3月22日单圈日戳。然后信件被交美国太平洋邮轮公司,到纽约盖4月21日纽约双工戳。从上海到纽约,用了40天邮程。

五、经由美国邮政代办,必定直封旧金山,没有横滨转口戳。

图8为1882年8月30日天津寄美国麻省大龙封,信封上贴宽边大龙邮票5分银1枚和1分银横双联,系1879年11月15日起寄美国一个单位水陆路邮资。邮票上销天津海关大型篆体中文戳,旁盖8月30日黑色天津海关日戳。信到上海,盖9月3日上海红色海关日戳作转口戳。信封左上角注明“经由旧金山(Via San Francisco)”和“由北京号(图9)运送(per S.S. City of Peking)”字样,因而信送上海美领馆,上海美国邮政代办贴上1枚蓝色泰勒像美国5分邮票作上海到美国邮资,邮票上销黑色软木塞戳,封左下角盖有上海美国邮政代办9月X日戳,日期不清。封背有旧金山10月13日红色过境日戳,麻省西佛特10月20日黑色到达戳。

图8

图9六、39枚中美间大龙混贴封片简况:

1878年12月20日,美国华伦寄上海进口封,最早也是唯一的进口大龙封,贴美国“客邮”5分,到上海后补贴大龙5分银。

1879年9月23日,天津经上海寄纽约的大龙与日本“客邮”混贴封,贴大龙全套9分银,到上海后贴日本“客邮”5钱。

1880年2月3日,北京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缅因州巴兹,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0年3月10日,北京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缅因州巴兹,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0年4月20日,北京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缅因州巴兹,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0年11月16日,北京经上海、旧金山寄关国缅因州巴兹,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1年1月19日,北京经天津、上海、旧金山寄美国康州纽黑文,大龙6分银混贴日本“客邮”10钱 (两个单位邮资),为水原明窗旧藏。

1881年3月8日,北京经天津、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1年3月15日,北京经天津、上海、旧金山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龙3分银混贴美国“客邮”5分。

1881年4月28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克林顿,大龙7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1年9月13日,牛庄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波士顿,大龙18分银混贴日本“客邮”10钱(系两个单位邮资14分银之溢贴或误用欧洲邮资)。

1881年11月21日,北京经天津、上海、旧金山寄美国佛蒙特,大龙3分银贴日本“客邮”2钱邮资明信片。

1881年12月5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硼砂湖,大龙7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1年12月27日,天津经上海、横滨、纽约寄美国康州,大龙7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2年1月28日,镇江经上海、横滨寄美国伊利诺斯州,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2年4月16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费城,大龙7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2年4月21日,北京经天津、上海、纽约寄美国康州纽黑文,大龙3分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2年5月8日,天津经上海、纽约寄美国康州西文斯特,大龙7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2年6月13日,北京经天津、上海、纽约寄美国康州纽黑文,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2年7月17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麻省西菲尔特,大龙7分银混贴美国“客邮”5分,系宽边大龙1分银最早用于大龙封。

1882年8月12日,镇江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康州中城,大龙3分银混贴美国“客邮”5分。

1882年8月30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麻省西菲尔特,大龙7分银混贴美国“客邮”5分,左下角注明“经北京号运送”。

1983年1月27日,镇江经上海寄美国纽约,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3年2月23日,北京经天津、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 5 钱。

1883年8月13日,镇江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波士顿,大龙7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3年10月31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混贴封,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大龙票已经脱落。

1883年12月17日,汉口经上海、横滨寄美国纽约混贴封,大龙9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5分银邮票破损,系汉口寄出唯一大龙封,封上有海关公事邮件戳记(customs mail matter),目前仅见3枚大龙封盖有此戳。

1884年1月14日,北京经天津、上海、纽约寄美国新泽西州荷柏肯,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4年1月22日,北京经天津、上海、横滨寄美国夏威夷科哈拉,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唯一寄夏威夷大龙封,夏威夷彼时还不是美国领土。

1884年5月27日,宜昌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卓伊,大龙3分银混贴美国“客邮”5分。

1884年11月4日,上海经横滨、旧金山寄美国匹兹堡,大龙6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上海寄出大龙混贴封只此一件。

1885年1月21日,天津经上海、横滨寄美国纽约,大龙毛齿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这是天津楷书中文戳首次销大龙邮票。

1885年4月4日,美国纽约经上海寄温州,唯一的美国进口大龙片,系美国1分邮资明信片加贴1分美国邮票,到上海加贴大龙1分银作国内邮资。

1885年5月27日,天津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辛辛那提,大龙3分银(系后贴)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5年8月7日,镇江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大龙厚纸3分银混贴美“客邮”5分。

1885年8月19日,宜昌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卓伊,大龙3分银混贴美国“客邮”10分。

1885年11月19日,北京经天津、上海、纽约寄美国康州纽黑文,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6年2月8日,北京经天津、上海、纽约寄美国新泽西州,大龙3分银混贴日本“客邮”5钱。

1887年5月12日,北京经上海、旧金山寄美国纽约,大龙6分银混贴美国“客邮”5分。

以上共计中美间贴海关大龙邮票的实寄封39封,除进口封与进口明信片各一件外,其余都是出口封,其中8件为经由美国“客邮”寄出的大龙混贴封。

参考文献:

1.黄建斌.大龙信封存世考[M]. 台北:财团法人黄建斌文教基金会,1997.

2.Peter L. Koffsky.The Consul General’s Shanghai Postal Agency [M] Wah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72.

3.Lee Scamp. Far East Mail Ship Itineraries [M] Vol. I,U.S.A.

4.Lee Scamp. The United Post Offices in China and Japan 18671874 [M],U.S.A

5.北华捷报:行名薄[M](1872-1900),上海:北华捷报社出版

 

龙行华夏 国脉传承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文物珍品巡展

大龙邮票发行以前的海关邮件(1872 ~ 1878)

从多元到整合的晚清汉口邮政

1876 年“烟台议邮”始末

大龙邮票筹印中的英德角力

龙行华夏 国脉传承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学术征文获奖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