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实质
免费是一个不错的可以让人产生得到感的方式。一旦让人有了得到感,基于损失厌恶的心理,人们不愿离开。接下来,当人们产生了习惯以及依赖性后,就有了使用惯性,离开意味着产生新的学习成本。接下来,即使后面商家不再提供免费服务,基于对沉没成本的眷恋,人们也不愿选择离开。
上一期,徐胖子为小伙伴们解读了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这期,我为大家解读他的另一本书《免费》。这两本书,被誉为互联网的基础理论。
首先,徐胖子要举一些类似免费的例子。卖刮胡刀会赠送或以远低于成本价格出售刮胡刀架,卖墨盒会赠送或低价出售打印机,卖桶装水免费送饮水机……不仅如此,还有升级版:淘宝店铺注册免费,百度用户免费……
这些盈利措施均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先免后收。在凯文·凯利《必然》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未来,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自己的基因序列,但要一本能读懂的说明书就得付出昂贵的费用。换句话说,商家把最基础的东西———载体性商品免费,接着进行分段收费或交叉补贴。
在刮胡刀架、打印机、饮水机的例子中,收费的关键在于后面的刀片、墨盒、桶装水等消耗品,通过消耗品的利润实现对基础载体免费的补贴。而在平台性服务中,基础服务免费是为了在用户平台提供的服务或者其他升级服务中收费。比如,淘宝店铺会通过淘宝店铺升级装修、直通车等收费;曾经的Windows通过平台提供的其他服务以及升级服务收费;还有网络游戏,平台是开放的,但想升级快、装备好,获得优越感,则需要买、买、买。
另一个较为隐蔽的方式,是第三方市场,如百度,用户免费使用平台功能,但百度通过对其他商家的竞价广告进行收费,完成对前面提供免费服务的补贴。很多网站、平台都兼有此类盈利模式。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天下从来没有免费午餐。午餐费用要么通过后续消费完成平摊,要么通过第三方进行补贴。这时,聪明的你想到了什么?
前几期,徐胖子说过一些概念:得到感、损失厌恶、沉没成本以及流量。
这种模式给商家带来的是流量,即固定的使用人群。为了获得流量,我们会租人口流动性很高地区的商铺,会打广告,会派送礼品……这些是商家付出成本,而换来的是大量交易机会。商家既可以将这种交易机会出售,获得第三方补贴,也可以加以利用,实现机会的变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更多获得流量的方法。比如,介绍多少人入会、转发多少次,即可获得免费服务;免费使用,向客户发放补贴,向客户发钱……
说到底,免费是商家为了获得流量的噱头,为了获得流量所付出成本后形成的现象。最后,来一道脑洞题:小学、初中免学费和书本费,是不是为了后续教育的收费呢?如果你的结论是肯定的,那么,再来考虑下,义务教育推行后产生的流量红利,该如何分配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