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汽车狂人”李书福的创业征途

作者:文/张鹤泸
李书福说起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大都知道他曾做过震动欧洲的两件事:一是2018年2月,李书福以90亿美元买入奔驰母公司股份,一跃成为后者的最大股东;二是2010年8月2日,吉利正式向福特汽车公司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银行票据,收购了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

随着出行的变革,许多汽车企业都在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吉利也如此。李书福曾在接受吴晓波采访中说:“未来的汽车工业,将是线上与线下技术的完全一体化融合,全球汽车公司都面临挑战。现在我们参与的股权投资,都是为了把大家团结起来。”

2018年6月6日,吉利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双方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动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49%股权转让项目,成交价为43亿元。李书福带领的吉利正在转型为一家汽车科技公司,让汽车成为一种能为消费者提供场景化出行服务的新移动终端。

“低端之王”逆袭

在开启收购沃尔沃的20多年前,李书福的一句“名言”迅速传遍中国———“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时隔几十年,李书福收购戴姆勒的初衷已经非常国际化:“要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生于1963年的李书福,至今为止三分之二的生命都是用来折腾的。从21岁起,高考无望的他曾与人合伙搞电冰箱配件厂,随后又开始捣鼓生产电冰箱,年产值过千万元却因没有生产资格而被迫关门。

与冰箱厂被迫关门一样,李书福也无法获得造车许可证。四处碰壁后,他决定走迂回路线,先办摩托车厂。其间,他意外地发现制造摩托车简单且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李书福造车模仿的对象,与其22年后入股的戴姆勒有深度关联。1996年,奔驰刚推出新车,李书福买了两辆;后来,他又去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买了红旗汽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最后,他果真“照葫芦画瓢”造出一辆车。李书福兴奋地开着这辆车上街,不承想却受到了警告:没有生产许可证造出来的车是“犯法的”。

犯法的事肯定不能做。那么,怎么才能拿到许可证呢?在一次偶然的吃饭闲谈中,李书福得知四川德阳监狱下属一家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他赶到德阳,很快就与其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改名为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李书福精心策划了一个“下线仪式”。但当时,这辆车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虽然发出了700张邀请函,来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李书福极为恳切地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不过,“失败的机会”也不是说有就可以有的。

漫长的考验直至2001年11月才告终结: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吉利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这意味着: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接下来,李书福更头疼的是“低端问题”,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陷入抄袭与诉讼旋涡。

彼时,李书福试图用廉价轿车敲开国内汽车市场的大门,但廉价问题也导致企业利润薄如刀片。由于缺乏造车经验,模仿竞争对手或是直接针对竞争对手的做法也不少见,因而陷入诉讼战,这一度让李书福郁闷不已。从那时起,李书福就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这一次,他差不多经历了7年的漫长等待。

2007年年初,李书福挖来曾任英国石油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的张 。六七个月之后,他亲耳听到李书福说:“你应该看看沃尔沃这个公司,如果我们想并购的话,应该怎么做?”

“说句实话,刚开始我都是咯噔一下,”张 曾如此表示,“(老板)还有这种想法?”怀疑也好,认为老板开玩笑也好,两年后,李书福就开始动手了———他必须通过“天仙配”式的并购让吉利改头换面、血统高贵,“丑小鸭变身白天鹅”!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一行到访吉利吉利变形记

在决定收购沃尔沃之前,李书福手里也有牌,当然不是吉利汽车,而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他所积累的资源与经验。即便最初对此持怀疑态度,张 也逐渐意识到李书福的设想在战略上具有一定合理性。

为此,吉利在美国聘请了顾问公司向福特表达购买沃尔沃的意愿,李书福也主动登门拜访。一开始,福特对吉利抛来的橄榄枝没有任何表示。直到2009年年初,李书福收到了福特的邀请。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以吉利为首的收购团队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吉利为沃尔沃轿车并购准备约27亿美元资金,即18亿美元收购资金加上9亿美元流动资金。2010年8月,“天仙配”终于完美收官。

在整合沃尔沃之后,吉利一直在“买买买”,且收获颇丰。入股戴姆勒,李书福的意图就是看好戴姆勒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收购,吉利汽车已形成一个庞大而覆盖细分领域的汽车版图。

伴随着9年的收购整合,如今,吉利早已“乌鸡变凤凰”。吉利2018年年初发布的公告称,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2017全年净利润相比2016全年51.1亿元的净利增长超100%。而吉利的市值在2017年也屡创新高,7月前后更是超过比亚迪及广汽集团,位居汽车整车第二,市值已超2000亿元。

最初,虽然沃尔沃被吉利全资收购,但不愿意与吉利共享全部技术,有些“藏着掖着”。据说,当时沃尔沃高层并不认为吉利拥有重振沃尔沃的能力,所以不愿意倾囊相授。

得知对方的态度后,李书福非常生气,却按兵不动,并没有强迫沃尔沃共享技术,而是对其研发保持了持续投入。后来,吉利才得知,原来沃尔沃的人害怕吉利拿走沃尔沃的技术就过河拆桥,所以才保持高度警惕。但吉利通过具体行动告诉沃尔沃,吉利是想通过吸收沃尔沃的技术以提升吉利的制造水平,而且吉利不会对技术全盘抄袭,而是结合中国的本土情况加以改进。

一名技术高管透露,从2014年开始,沃尔沃的技术已经开始和吉利融合。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李平评价,从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可以看出,李书福对这些并购整合所采取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手段是非常巧妙的,是一种“隐形整合”模式。

从表面上看,吉利保证沃尔沃团队的完整性;但实际上,吉利充分认识到了自身和沃尔沃之间的优劣势,并不断促使双方最大程度地学习对方的长处和利用彼此的资源。

在李平看来,李书福的并购整合思想里隐藏着很深的东方哲学,背后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即通过“主动让贤”“充分授权”将并购方自身消化、吸收及整合能力不足等负面因素转化为“顺势而为,能者多劳”的正面杠杆效应。从李书福那句“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而不是父子”就可以大致瞥见李书福的思想。

贴标签与撕标签

汽车之外,李书福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凤凰涅式的迭代成长与形象再造。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李书福的“疯言疯语”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30多年来的奋斗与崛起过程,充满奇思妙想的尝试也贯穿着他的奋斗史。

2001年年初,吉利与广州足协签订合同,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队。这本是吉利的一种商业选择,而到2001年10月,吉利便宣布退出中国足坛,为期30年的合同运行了8个月即宣告中止;后来,吉利还将中国足球协会告上了法庭。李书福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四个想法:第一,中国足球太黑了;第二,吉利应该专门从事汽车制造业,不再玩足球;第三,中国足球的黑暗应该引起国家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第四,所有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应该洁身自好,联手反“黑”。

鲜为人知的是,李书福在2003年前后还投资过商业类媒体,两年烧掉近千万元,后草草收场。事情的缘起很简单,是一位失意的媒体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李书福看后颇受感动,立即决定投资。

如今,李书福依然率性不改,遇到不平之事也敢拍桌子。当然,他早年的“疯人疯语”自然越来越少。在收购沃尔沃不久,他就表示:“我不是伟人,是草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

今天的成就,可以看作李书福34年累积的资源、人脉、阅历及经验的必然,也可以视为“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无论如何,他都会一直探索下去,他的人生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是要“图个吉利”。

(摘编自《中外管理》杂志)

商海经

李书福创业中的独特感悟

2018年5月21日,李书福自述创业历程的长文火遍汽车圈。这篇文章回顾了他和吉利过去三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立足这些实践与探索,李书福形成了独特的感悟。

1.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泡沫飞扬、跟妖风起哄;否则,风口过后将会留下一片狼藉的凄惨景象。退潮以后,裸泳者将会很难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2.中国汽车工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进一步放开管制,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当前,中国进入电动汽车工业的投资者很多,互联网企业造车也搞得如火如荼。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一定要积极引导。我认为实业就是实业,搞实业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实业赚不了快钱。

3.不能急功近利,要想实现梦想,必须脚踏实地,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带来光辉的前景,埋下罪恶的祸根就会带来无情的灾难。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播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种子,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一定会因此而拥有光辉的未来。大道至简,规律不可抗拒。只有内外兼修、厚道善良、顽强勇敢、披星戴月,明天才能更美好。

4.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必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小聪明都有可能变成严重问题、产生严重后果。做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很难,毁掉一个企业的前途可能就在眼下,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件小事。所以,做企业必须天天如履薄冰,天天小心谨慎,时刻牢记合规的重要性、法律的严肃性。

 

新书

《我不是药神》,“痛点”背后的情理法

女教师“绯闻”背后的乌龙开房记录

地中海难民船被“踢皮球”:欧洲各国难民共识难达成

“狗案”三十载

“为狗吊孝案”:震惊世界的侮辱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