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深夜食堂”,很多人可能想到了日剧《深夜食堂》里的那个小餐馆。虽然食材不多、菜谱有限,但只要顾客的需求老板能办得到,他就一定能为夜归人端上一碗可口的饭菜。有美食,又治愈,这个小餐馆成了很多人的向往之地。
簋街虽是有名的消夜“圣地”,但这样的地方在北京并不多,而且对生活在其他区域的居民来说总归多有不便。所以,打造、扶持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深夜食堂”,可以让更多市民便捷消费,满足夜间饮食需求。
一个城市就应多些深夜食堂,尤其是对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言,分工越来越细密,不同时段上班或加班的人越来越多,夜间下班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成为常态。深夜食堂的存在,就是为这些为生活奔走、劳累了一天的人,提供一个暖胃又暖心的场所。
我们总会在现代都市剧里看到类似的台词,“希望可以拥有一所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每次深夜回家,家里总有一盏灯为我亮着。只要有灯亮着,心就是暖的”。其实,“深夜食堂”于很多人而言,也是这样一盏可以提供温暖的“灯”。想象一下,加班加到深夜,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一间亮着灯的“深夜食堂”,那会是怎样一种安慰。
所以,扶持补贴“深夜食堂”,不只是为深夜饮食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重意义是赋予了首都更多人情味儿——有一个为自己亮着灯的“深夜食堂”,进去吃口热饭,那是一座城市对一个人最好的慰藉。
“深夜食堂”,温暖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胃,还有人心。那里不仅有最可口的食物,还有最真实的人生与灵魂。一座城市多一些烟火气、多一些人情味,就会多一些温暖、多一些治愈、多一些美好。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