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政同责,落实“四有两责”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市委书记、市长多次作出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市长亲自挂帅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协调解决了创建工作专项经费、检验能力提升和基层监管软硬件建设等问题。分管副市长亲自筹划部署,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确定为市政府重点解决的十大民生问题之一。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在出台创建方案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对创建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依据国家、省创建标准,列出任务清单656条,分解到13个地区、30个委办局。同时引入第三方开展创建工作“双月”考核,及时查找不足,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
三是强化监管保障。扎实推进监管所规范化建设,为基层站所配发30余种执法检测装备,总价值2200余万元,85%的市场监管所将达到规范化标准。创建以来,全市累计投入3.5亿元,配备执法装备,开展检验检测、追溯、智慧监管等建设,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财力保障。
着眼筑牢基础,强化全程监管近年来,大连市在创建工作中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全程监管,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狠抓农业源头治理。开展“百日安全”等专项检查行动,突出农兽药残留治理,印制发放生产记录7万多册,督促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健全生产记录制度,每年开展禁限农药专项整治、畜禽水产品违规使用抗生素专项治理,1435家农药店获省审查合格证。加速水产健康养殖,投入22.2亿元,发展海洋牧场51.3万亩,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个,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推进大连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生产海参、河豚鱼等大连特色水产品企业实现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是深入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在本市“三百示范”单位中遴选出32家大型商超作为首批参与创建企业,设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优质精品肉菜专柜,加强源头采购把关,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厂超挂勾”等采购模式,提升肉菜质量安全水平。各级食药监部门每月全面监督检查参建超市,对薄弱环节拉单挂账、限期销账、跟踪问效。
三是积极推动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开展餐饮单位“明净行”活动,主要包括推行明厨亮灶和净化就餐环境两个方面。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有4514家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其中自建食堂的1652家学校(托幼机构)已100%实行明厨亮灶,规模(1000㎡)及以上普通餐饮明厨亮灶率达到78.6%。各地区以中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推动1.1万余家餐饮单位落实四类场所《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整合后相关标准,按规定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许可证照、量化等级等食品安全信息,加强店内外环境卫生管理,营造了卫生舒适就餐环境。同时,本市370家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实施6T、HACCP等先进管理方法,全部58家中央厨房的监督量化等级均达到B级以上。
四是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出台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公安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各监管部门联合检查频次和力度不断加大。创建以来,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2万户次,行政立案3274件,取缔“黑窝点”681个,公安部门破获案件367起,有力震慑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聚焦群众满意,推进共享共治
始终牢牢把握群众满意这一根本标尺,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监管工作,营造了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一是广泛宣传引领。开展食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引导1.2万余名市民参与其中。召开新闻发布会,推送微信公众平台信息400余条,打造科普宣传站356家、宣教基地3家,创设纸质媒体专栏90期,“食品药品监管之声”电台专栏270余期,创办校车食安课堂906个,开通地铁全线及3600余辆公交车的车载电视、160个站台灯箱广告宣传,推出“执法现场直击”栏目和“食安求证室”辟谣专栏,构建起立体化、多元化的宣传平台。参加全国“双安双创”成果展,走进“在线访谈”、“12345市民热线”直播间,开展“小记者食品安全问题征集”、“百场社区宣讲”、“最美基层食安卫士”、“食安小使者”评选宣传等活动,凝聚了社会共识。二是多方参与共治。组建由185名专家学者、100名食安小使者、1675名食安协管员、社区宣讲团及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五支队伍”,面向全社会多维度开展监督。坚持“老百姓最不放心的就是我们最关心的,让老百姓放心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心”的工作原则,开展3轮“十大不放心食品”征集抽检活动,累计征集11万条“不放心食品”信息,依据百姓意见抽检食品565批次,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和市民全程参与全过程。抽检结果显示,仅有5批次不合格(2批次豆腐皮、2批次烤羊肉串、1批次猪肝),合格率为99.2%,充分证明了本市食品是安全可靠的,提振了百姓消费信心。
三是强化抽检监测。创建以来,大连市抽检监测力度不断加大,创建前每年抽检监测食品数量为1万余批次,2015年激增到2.03万批次,2016年再次增长1.8倍,达3.6万批次,2017年前10个月已达到3.8万批次。近三年的抽检合格率也呈现逐年增高态势,分别为96%、97.3%、98.3%,在创建进程中实现了量率双增长。对抽检结果及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让公众了解本市食品安全状况。同时,每季度组织各部门、各地区开展风险会商,2017年累计查找问题138项,提出对策200余条,增强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推行食安责任险。制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截止2017年底,投保464家,保额8.45亿元,已有一起赔付案例。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特色优势
一是健全完善基层监管联动机制。市编委办、市政府食安办专门发文要求全部街道(乡镇)设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科或1-2名专干,并明确了职能责任,结束了基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没有专人负责的历史,做实了基层政府食品安全职责和食安工作抓手。市政府食安办出台《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联动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基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市场、农业、公安)派出机构、社区、协管员的食品安全职责分工,构建了基层食品安全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流程图,各方监管联动更加高效,沟通更加顺畅。为破解协管员集中培训的难题,市政府食安办协调建立线上培训考核平台,使协管员培训实现了规范化、信息化、随时化。至此,本市食品安全基层监管联动机制已日臻完善,覆盖全市的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监管网络全部到位,将有力推动基层各项食安工作落实。二是探索建立“哑铃形”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基于信息化的食品新业态发展,扶持大连饭饭1080°直采平台建立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直达餐桌的全供应链体系,打造大连的“网上菜市场”。该平台实现了数千家农业合作社、农产深加工企业的肉类、水产等5万多个品类产品的生产源头“大扇面”与覆盖全市1万多家餐饮企业、生活超市及农贸市场的消费终端“大扇面”有机衔接,通过打造一站式采购平台、建立餐饮业采购管理体系及仓储物流体系,实现了生产、流通及消费终端的全链条溯源,监管部门可实时调取相关数据实施监管工作。成立以来,大连饭饭1080°直采平台已产生48万条交易信息。
三是推行“中央厨房进校园”校餐监管新模式。联合教育部门创新设计了“中央厨房进校园”校餐监管新模式,并在金普新区开展试点工作。该模式的设计思路是:政府投资办学校食堂、企业投资办中央厨房,中央厨房的半成品加工和学校食堂的成品烹饪由一支专业队伍操作;政府制定标准并组织招标,学校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专业化餐饮管理公司具体运营管理。截止2017年底,已有24家中央厨房为80所学校供餐,学生及社会满意度达到93.6%。该模式在全国“双安双创”成果展上受到总局领导关注,全国各地高度认同,已在甘肃,贵州等省复制推广,示范作用显著。
四是推进“一区一精品”建设。鼓励基层发挥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形成特色优势。西岗区率先在街道办事处设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了100个食品安全楼院、7个食品安全主题广场、38个食药安全工作角;甘井子区建立区域性快检中心,2017年已快检8000余批次;金普新区3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食品检测信息与监管局、所三级网络线上线下“互联直通+监管”,构建以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推进食药监管以及行政审批、移动办公等信息化建设,该模式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13个部门认定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典型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旅顺口区在大学城周边建设4个食品园区,组织104家小餐饮、小摊贩、流动餐车“退路进厅”;长海县开发应用“长海海参”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苗种投放、捕捞、生产到检验、出库、销售的全产业链溯源管理。全市共培育“一区一精品”28项,使创建工作百花齐放、亮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