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定居在有冰的地方稷子米饭鲫鱼汤是我们古老的食粮草原上奔跑着牛羊摇篮曲时时回荡在耳边……每到周末,乔福胜和老伴鄂玉荣都会和女儿、女婿们举行家庭聚会。吃着香喷喷的凉拌柳蒿芽,喝着美味的鲫鱼汤,唱着达斡尔族民歌,跳着哈库麦勒舞蹈,他们的欢声笑语在空中迂回流荡,久久不散……周围的人都赞叹地说:“真是服了,乔家人的眼睛里就从来没有忧伤!”
乔福胜一家生活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在达斡尔语里,“梅里斯”就是“有冰的地方”。或许是酷寒的环境更能淬炼人的灵魂,能歌善舞、热情乐观的乔家人坚信:生活里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对生活的热爱能驱走一切阴霾!
鸿雁传书、音乐诉请,40后和50后“碱”约浪漫
乔福胜与鄂玉荣是千里姻缘一线牵。1968年12月,从齐齐哈尔师范大学毕业后,乔福胜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广播站做播音员。因为整风运动,乔福胜又被派到鄂玉荣的家乡英老坟工作。
乔福胜和鄂玉荣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按照规定,乔福胜每天要轮流到当地的老百姓家吃饭,然后给对方粮票。每次轮到去鄂玉荣家吃饭时,鄂玉荣的母亲总对他特别优待。在那个每顿只能喝大子粥的年代,她却给他蒸白面馒头、煮甜奶。身为家里的老大,鄂玉荣特别勤快,不仅帮父母养牛、养猪、种菜,还是一位美食达人。她经常给乔福胜做地道的达斡尔民族美食:柳蒿芽汤、炖鱼、手把饭、稷子米饭……尤其是把整块肉煮熟,蘸着鄂玉荣做的韭菜花吃,那味道真是香极了!因为有鄂玉荣母女,英老坟的一切成了乔福胜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回到泰来县城后的第一天,乔福胜就用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给鄂玉荣写了一封信,感谢他们全家对他的照顾,希望有机会能够回报。没想到,鄂玉荣却淡定地给他回了一封信:“天下的好人很多,请你忘记我们吧。”
当时,很多农村女孩都想嫁给城里人,鄂玉荣却没有和乔福胜这个城里人拉关系的意思。鄂玉荣的自尊自爱反而让乔福胜认定她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好姑娘。之后,相距200里地的两个人开始偶尔鸿雁传书。羞涩的两个妙龄男女谈天谈地,却从不谈情说爱。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买肥皂需要肥皂票,很难弄到。所以,女孩们都用碱来洗头、洗衣服。有一次,鄂玉荣在信里提了一句英老坟不产碱,有钱都买不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乔福胜马上动员各种关系,竟然买了10多斤碱寄给鄂玉荣。
当这一大堆碱寄到村里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不仅鄂玉荣高兴,邻居们也都乐坏了,大家纷纷跑到她家去分碱,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乔福胜是个有心人,之后不仅又寄了几次碱,而且每次坐火车去探望鄂玉荣全家时,随身都带着一包碱。托碱的福,鄂玉荣对乔福胜的印象深刻得不能再深刻:“他呀,不仅是一个有文化的大学生,还是一个实心眼儿的好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很快东风就刮来了。英老坟的大队书记是个热心人,他找到乔福胜说:“小乔呀,我看玉荣这姑娘很适合你,你俩处对象试试!”乔福胜连忙答应了,鄂玉荣没说话,但是腼腆地笑了。
交往半年后,1971年,乔福胜和鄂玉荣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千万别以为在黑灰蓝的时代,人们就不懂得时髦!结婚那天,乔福胜穿了一套涤卡中山装,裤子很瘦,是当时上海的流行款;鄂玉荣穿着俄罗斯的凡立丁裤子和当时最时髦的反毛鞋。两人站在一起,炫酷得像《大众电影》的封面明星!工资只有35块钱的乔福胜,还花17块钱买了一件纯毛的大围脖送给妻子。鄂玉荣深深感动,将这件新婚礼物珍藏了45年,直到现在围脖还像新的一样。
乔福胜和鄂玉荣都是性格含蓄的人。很多时候,爱不需要说出来,音乐和舞蹈就是最好的表达。多才多艺的乔福胜擅长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手风琴、二胡等多种乐器,而且还是一位男中音。他对记者自豪地说:“我喜欢唱歌,我的男中音还不错呢!”
鄂玉荣更不简单,她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斡尔族哈库麦勒歌舞的传承者。这种舞姿矫健有力,伴着苍凉粗犷的歌声,极具感染力。男人和女人一起跳,时而表现劳作生活,时而模仿雄鹰展翅,时而演绎江水滔滔……如果不用心、不投入,是绝对跳不好哈库麦勒歌舞的。
晚饭后或者周末,有时,乔福胜唱着达斡尔民歌《心上人》,鄂玉荣穿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翩翩伴舞;有时,夫妻俩一边哼唱,一边齐跳哈库麦勒舞,传递着喜悦和默契。所以,当别的夫妻因为鸡毛蒜皮吵嘴甚至打架时,他俩却从来没有红过脸。鄂玉荣笑着说:“有什么烦心事,唱完歌跳完舞,心情就好起来啦!而且喜欢唱歌跳舞的人,一定热爱生活!”
幸福父母培养出了4朵金花
乔丽、乔凌、乔琦、乔加4个女儿陆续出生后,乔福胜和鄂玉荣做了明确的分工。鄂玉荣主内,负责照料女儿们的生活起居,教导她们待人接物;乔福胜则承担起教育的重任,负责把关孩子们的学习和素养。
当时,鄂玉荣既要工作,又要照顾4个女儿,每天忙得团团转。但是她从来不抱怨,经常一边做家务,一边开心地哼着歌,舞动手臂做几个“水波浪”的动作……
达斡尔族的姑娘们都热情好客,但同时也非常重视待客之道。当初乔福胜去鄂玉荣家做客时,鄂玉荣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大方得体,就曾让他非常欣赏。鄂玉荣悉心教导着自己的女儿们。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女儿们都低头吃饭,从头至尾一声不吭。鄂玉荣看在眼里,但是为了照顾孩子们的自尊,没有当场发作。等客人们走后,她才温柔地说:“家里来了客人,我们要迎来送往,端茶倒水。客人吃饭时,要看看他的碗里有没有饭,随时帮忙盛饭、添菜,这才是对客人的尊重啊。”从那以后,4个女儿都对人热情周到。
虽然家里都是女孩,但是女孩如果“熊”起来,其实也挺愁人的。承担教育女儿重任的乔福胜,身上的担子也不轻松。
小时候,大女儿乔丽有拖拉的小毛病。有一次,乔丽因为拖拉没有写完作业,被老师留校了。乔福胜知道后,买了吃的送到学校,默默地一直等到她写完。回家的路上,乔福胜没有训斥女儿,反而启发她说:“如果一时改不了拖拉的问题,你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不让自己被老师留校呢?”后来,乔丽总是比别人提前做作业,再也没有被老师留校过,渐渐地,拖拉的毛病也减轻了。
二女儿乔凌曾经喜欢自作主张。和所有的父亲一样,乔福胜也曾经为女儿的择校费过心。他托关系把乔凌转到一所重点小学,才上了一个星期,乔凌就不去了,把乔福胜和鄂玉荣气得够呛。乔福胜问她:“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呢?”乔凌回答说:“学校离家太远,很累。而且,我也不喜欢那里的老师。”乔福胜和她解释这家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多好,但她的态度很坚决。
乔福胜对妻子说:“虽然咱们是父母,但是也得尊重孩子。强扭的瓜不甜,如果违背孩子的意愿,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如咱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孩子得到尊重,她就会主动学习。”鄂玉荣接受了丈夫的理念,于是,乔凌又转回原来的学校就读。果然,乔凌学习更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尊重是相互的,因为得到父母的尊重,她一直非常尊重父母。
三女儿乔琦的好奇心强,擅长搞破坏。“爸爸的声音怎么会从喇叭里钻出来?”“钟为什么会自己走?”乔琦每天都要问很多问题。对于女儿的问题,乔福胜从来不敷衍,认真地解释。因为好奇,乔琦经常把钟、表、收音机等东西拆开,看看究竟。乔福胜夫妇认为拆东西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很有益,所以非常支持。有时候,女儿拆完装不回去,乔福胜还陪着女儿一起组装。
四女儿乔加爱耍一点儿小聪明。因为智商高,从初中开始,就不肯踏踏实实地学习,每次都是在考前突击,临阵磨枪。虽然成绩不错,但是乔福胜却觉得这种态度是一定要纠正的。于是,他对乔加说:“学习真正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增加智慧。分数都是虚的,只有真才实学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让你受益终生。”乔福胜还监督她看课外书,培养踏实学习的好习惯。
除了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乔福胜夫妇对女儿们的教育其实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乔福胜夫妇为乔父、乔舅爷、乔舅奶、鄂玉荣的父母一共6位老人养老送终,女儿们从小看到大。虽然乔福胜从来没有刻意教她们孝顺,但是她们都很自然地孝敬父母。鄂玉荣干活时总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女儿们从来不觉得做家务是一份苦差,各个都是家务达人,把家收拾得温馨整洁。因为从小看着父母载歌载舞长大,耳濡目染,4个女儿各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乔福胜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在广播站工作12年后,调到区检察院做副检察长8年,后来又调到法院工作8年,历任副院长和四级高级法官。“半路出家”还能工作如此出色,就是因为他坚持学习。
而热爱学习的他,每次送给女儿们的礼物都是书。到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出差,别人都是先去购物、逛景点,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永远都是新华书店,送给孩子《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一堆书。有一次,他在哈尔滨的新华书店买到一本《英国文坛三姐妹》,简直如获至宝:“啊呀,这说的不就是我家的姑娘们吗?”马上买了下来。女儿们收到这份礼物也特别开心,4个姑娘抢着看。在这个家里,到处都是书,满室书香。现在,大女儿乔丽已经是40岁的人了,乔福胜还送给她40岁女性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经营家庭的书。通过送书,乔福胜默默地传递着对女儿们的爱和关心;而女儿们收到书,也能读懂其中隐藏的厚重父爱。
2006年,四女儿乔加到伊春市国税局工作。乔福胜很舍不得,开始琢磨:“我送给老姑娘点儿什么好呢?”想来想去,他在一张纸上写了16个大字:“清白做人、认真做事、适者生存、智者成功。”这16个字是他多年来教育孩子的心得,后来成了乔家的家训,一直沿袭至今。
在那个盛行棍棒教育的年代,乔福胜夫妇却用尊重、理解、鼓励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女儿们。当时,他们前卫的教育理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但是女儿们事业有成,用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更让人羡慕的是,女儿们还从父母身上继承了幸福的基因。她们各自结婚后,和丈夫都相处得很融洽。性格豁达的她们从来不和丈夫计较,经常用唱歌和跳舞让自己放松,保持心情愉悦。她们热爱生活,富有情趣,遇到难事也不会长吁短叹、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乔家女婿们都说,乔家的女儿就像温暖的阳光,总能让人的心情明亮。
乔福胜和鄂玉荣退休后,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无所事事、空虚寂寞,反而像重新焕发了青春一样,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之中。乔福胜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活着才有劲儿!”
热爱音乐的乔福胜参加了金秋乐团和映山红合唱团,唱歌、演奏样样行,成为团里的文艺大拿,经常随团进行慰问演出。同时,他还坚持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大妈们大跳广场舞的时候,鄂玉荣带着她的“曼妙人生舞蹈队”跳起了哈库麦勒歌舞。2010年,在丈夫的支持下,鄂玉荣组建了一支16人的老年舞蹈队,队员们平均年龄55岁。别看队员都是大妈,可是她们活力四射,干劲儿十足,一点儿不输给年轻人。每天坚持练舞,五年如一日。演出的时候,人人都戴着镶嵌着流苏的帽子、穿着一身美丽的达斡尔民族服装,真是靓到没边儿啦!最酷的是,鄂玉荣还是一个手工客,这些民族服装都是她亲自设计、和队员们一起缝纫的。有时候,为了赶演出,鄂玉荣家的三室一厅堆满了衣料,3台缝纫机一起开工,简直就像一个服装加工厂 !不过辛苦没有白费,鄂玉荣获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展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这对活得特别起劲儿的夫妻还做起了社工,不仅经常慰问孤寡老人,还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打扫自己小区的楼道卫生。
当然,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最让老两口开心的事还是和孩子们相聚。很多老人总埋怨孩子们不肯回家看看,可乔福胜和鄂玉荣从来没有这种苦恼,只要一通电话,管保所有的女儿和女婿都到!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没有唠叨和抱怨,这样的家谁不愿意回去呢?
节假日的时候,乔家还会举办家庭联欢会。全家人都喜滋滋地换上鄂玉荣亲手缝制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大显身手。乔福胜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做主持人,掌握全场的节奏:“乔琦,我听说你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挺好,你给我们大家唱唱吧!”乔琦就会马上站起来一展歌喉,所有人都开心地为她打拍子。有时候,女儿们也会提议:“爸,你再唱一遍《忠实的心啊想念你》吧,我们喜欢听!”而两个外孙女乌兰依桑和吉雅早已按捺不住,跟着外婆一起跳起了哈库麦勒舞蹈。少女婀娜的舞姿里涌动着雀跃的幸福……
在家庭联欢会上,乔家人最爱唱的歌,还是他们的原创歌曲《梅里斯,我眷恋的家乡》。歌词是梅里斯区长写的,达语的翻译是由乔福胜完成的。每次唱起这首歌,他们的心都会快乐地飞向梅里斯上方澄净的天空:百年前定居在有冰的地方/稷子米饭鲫鱼汤,是我们古老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