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渣1905年生于浙江衢县乌溪江溪口村。1924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绘画系,学习中国画。一年后又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28年,由中学同学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沃渣开始学习木刻创作,并积极参加木刻社团。1932年,他和林杨波等加入“野风会”。沃渣对木刻有天然的领悟力,他的第一幅木刻作品是反映四川、河南灾区人民生活的《旱年》,发表在《中国农村》。这幅作品的发表给了沃渣很大鼓励,之后,他接二连三又刻制了几幅版画。
1933年春,沃渣和陈烟桥等发起组织“野穗木刻会”和“涛空画会”,编辑出版《木版画》。1935年春,沃渣开始给鲁迅写信,并将《旱年》《水灾》《暴动前夕》等版画寄给鲁迅先生,求教于鲁迅先生。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他接到鲁迅热情洋溢的回信。沃渣生前回忆,鲁迅先生对他的鼓励多于批评,让他要进一步刻画人物,不要像有些木刻,张开嘴巴,举起拳头而缺乏内在的感情,那样过于简单化了。
从此,沃渣开始与鲁迅先生交往,并得到教导。鲁迅先生赠送给沃渣两本画册,一本是《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另一本是《死魂灵百图》。沃渣从画册中汲取大量精华,融入到创作中。
1935年底,沃渣与红丰、马达、野夫、温涛等发起成立了“铁马版画会”,出版了五集《铁马版画》。他们自己筹钱,自己刻制、印刷、装订,自己发行。
沃渣毕业后,在上海纯德小学任美术、劳作教员。他利用业余时间搞木刻创作,作品大多发表在《中国农村》。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当时正在主编英文刊物《中国呼声》,她发现了沃渣的作品,对他的作品非常喜欢。于是,她让翻译朱伯深找到沃渣,请沃渣为《中国呼声》做美术设计及插图。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沃渣为《中国呼声》倾尽了心血,封面设计、版式设计、插图几乎由他一人包揽。这里所说的插图不是线描,也不是一般绘画,而是木刻作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1937年,日寇占领了上海,查封了《中国呼声》。沃渣带上编辑的介绍信,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西去列车,奔赴延安。
二
沃渣来到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当文化干事。1938年3月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沃渣被任命为美术系主任。古元、彦涵、罗工柳、夏风等人是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闻名的艺术家。
《中国呼声》封面1939年9月,沃渣被调往敌后晋察冀边区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主任。
1943年,沃渣重返延安,任创作组组长。这个时期,他的创作特点有所改变,他想追求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刻风格。他的作品《丰收》就是用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形式刻制的。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有影响的木刻作品,如《从敌人手里夺回我们的牛羊》《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反扫荡》《黑土子的故事》等。
1945年,日本投降。延安干部调往东北,沃渣在牡丹江一带当土改工作队长。不久,东北大学成立,沃渣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48年,沃渣调任东北画报社搞创作,作品有《冲锋》《知识分子下乡》《土地改革》《鞍钢高炉修复了》。
纪念沃渣同志(力群/作)三
1950年,沃渣被调到北京,在北京新闻摄影局美术创作室工作。1951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沃渣先在美术研究室做研究员,后任美术创作室副主任、美术部主任、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
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有两个创作室,一个在鼓楼辛寺胡同,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来的木刻家为主,由古元任主任,沃渣也在其中。另一个是在东四四条的一个大院子里,以《连环画报》创作组为主体,后扩建为创作室,以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创作为主,由阿老任主任。1955年前后至1957年,此创作室改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部,由沃渣任主任。
这个时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最富有激情的时期,连环画有徐燕孙的《三打祝家庄》,王叔晖的《西厢记》《生死牌》,刘继卣的《闹天宫》《东郭先生》,任率英的《白蛇传》《秋江》,林锴的《三岔口》等等。这些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58年“大跃进”期间,沃渣因病休息。之后社里机构变动,他先后在图片画册编辑室、连环画册编辑室工作,由于治病,处于半休息状态。直到1962年,出版社安排他到荣宝斋任经理,主要任务是接待中央领导。
1969年,沃渣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员,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初,我随父亲也来到干校。那时记忆中的他,话不多,很老实的一个老头儿。今天一查,想不到他那时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
四
《黑土子的故事》是沃渣的一部重要作品,创作于1944年10月,完成于1945年初,共七十四幅,是目前看到的鲁迅艺术学院时期最长的木刻连环画。故事源于老解放区晋察冀北岳区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叫黑土子的小伙子,他打鬼子不积极,凡事多为自己着想,后来经过多方面教育和帮助,在残酷的对敌斗争环境中,慢慢觉悟,终于转变观念,成为优秀的游击组员。最后,参加八路军,成为革命战士。1946年,这本书由东北佳木斯“东北画报社”出版。沃渣在前言中说:“这样较大的连环木刻,在我还是第一次尝试,里面缺点一定不少。希望读者多多地、严格地指教。”
第三幅,黑土子看见同村人都往沟里搬家,心里有些发慌,也急急地想回村叫上媳妇。这幅画将人物刻画坚实,身上背的谷穗一丝不苟。作者用刮刀粗略地表现背景,反衬主人公的慌张。
第三十六幅,黑土子趁鬼子不提防,挥起扁担往他头上狠狠地砸了几下,“三八大盖”被抛在地上,这鬼子翻了一个身掉下井里去了。这幅画表现得动感十足。飞转的辘轳,扬起来的带铁钩的扁担,黑土子弓步用力的姿态,生动地将鬼子被打下井那一刻的画面表现出来。接着第三十七幅,这幅画与前一张同一个视角,不同的是井上的辘轳已是静止状,从这里往远处看,是黑土子心里害怕鬼子追来的情景。同样的背景,原本白色的背景变成黑黝黝的山坳,强化了黑土子杀了鬼子的不安心理。
第四十八幅,黑土子上了大梁,太阳已经从山背后落下去了。这幅画是表现黑土子准备跑回家看看鬼子的情况,他心里是忐忑的,但作者却采用明快的基调表现,落日余晖洒在山梁上。远方,霞光绮丽;近处,树木葱茏,一片祥和的景象。作者表现的是紧张战斗前夕的静谧。
1946年,中国木刻研究会精选了一百八十幅木刻,送到美国巡展。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从中选出八十余幅,出版了《从木刻看中国》,书中选用了沃渣、李桦、王琦、古元等艺术家的作品。图书封面上有段话:“战时中国的面貌,曾经从多方面来描绘过,新闻的报道,旅行者的口述,以至开麦拉的镜头,但这本连环画可以使你从新的木刻艺术家的黑白手法上,看到虽有更多皱纹但仍然保持着欢欣的面孔。”
五
时光荏苒,沃渣先生竟离我们而去四十余年了。他当年的辉煌,今天很少被人们提起。我因考证一个细节,询问当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今天仍健在的同志,回答竟是四种不同的答案,可见时间对记忆的消磨有多么严重。我只能按照推理和判断将这一细节呈现在此文中。通过翻阅尘封的资料,还有他那时留下的遗迹,了解到他的创作、他的为人,也是难得的收获与裨益。